王在晉主張在山海關外的八里鋪築重關是正確的嗎?

時間 2021-06-08 05:30:44

1樓:天天向上的老魏

再說一次,築八里鋪只是王在晉整個經遼策略中的一部分。

王在晉為什麼要築八里鋪,他自己說的很明確,就是山海關難守。

「山海必非易守,即守而單牆單壁必非可恃,勢不得不於關外再築一城。初擬築於中前所,策地面遼闊,難於接濟,物料堆積難於搬移,」這才有先築八里鋪之說。

然而根據王在晉自己的說法,築完八里鋪,他還是要築中前所的。

「此城(八里鋪)一建則關可守,俟明歲於中前所再築一城則關可固。」

在八里鋪、中前所都沒築成的情況下,王在晉已經向東伸到了前屯,

「臣遂檄關外監軍道袁崇煥移駐中前所,料理前屯,以監周守廉、左輔之軍」,

而且他也把自己的想法說的很清楚

「欲如閣臣所議先築臺堡、土牆於關外,一應急工及時修備,然秋色中分,計期無及,恐竣工在明歲之事矣。中前所已經整頓,似填實前屯,抽兵演練,撥田安插,踏定一步,再移一步,倘寧遠可築,相機布置,請百萬之金錢,築一方之要害。然揆時度力,恐興工為一二年之事矣。

臣必不敢輕擲朝廷之疆土,亦必不敢浪費朝廷之帑金。」

就是先築八里鋪,給山海關加個保險,八里鋪築完之後,天啟三年再築中前所,中前所築完,就可以達到他山海關可固的目的。同時,以周守廉、左輔等哨守前屯,並派袁崇煥移駐中前,料理前屯,等中前所整頓完了,再填實前屯,然後看情況,如果寧遠可以築城,自己再去築。

他的整個邏輯就是自己說的

「治家者必先急堂奧而後及於藩籬,樹木者必先植本根而後及於枝葉。就關門而論,兵力微、軍需缺、經費匱、人心搖,似堂奧未固,根本未植,臣不敢謬言以傾時聽,謂山海之斷然可守也。」

也就是,做事從近處做起,先管好了堂奧,再慢慢向外圍發展,先把山海關的防禦把嚴了,再去管二百里之外的寧遠,而非所謂築個八里鋪,八里鋪以東就都不要了。

王在晉自己也說過,守山海關不是以山海關為限

「職之亟亟守關者,非以關門自畫也。如以關門自畫,則三十五裡之中前,七十里之前屯,二百里外之覺華島,職不發兵守之矣。」

把王在晉的經遼策略就理解成只守個山海關、八里鋪,根本非其本意!

假如朱元璋在朱標死後,立秦王或者晉王為太子,秦王或晉王都沒有病死,朱棣還會發動靖難嗎?會成功嗎?

朱高熾 也不會立秦王和晉王,老朱心裡從根上也是朱標一脈繼承家業。只不過朱允文上台削藩削的太厲害,要是按推恩令這手法,也好解決問題 多情誤美人 第一,朱元璋不可能立秦王晉王,立子的話輪也輪到朱棣了。第二,如果立了秦王晉王,朱棣不見得會反,那要看晉王秦王的手段,但到了秦王晉王的兒子繼位,朱棣大概率會反。...

若採用王在晉方案,在山海關修城,遼地數十萬流民如何安置

國士無雙 在王在晉準備修重城之前,絕大部分遼民能跑的早就已經撤了,孫閣老巡邊的時候除了十三山義民之外已經沒多少難民需要撤入關內,所以修不修重城和安置遼民沒啥關係。再來說說修重城,一說到老王修重城鍵盤就開始叫囂 慫!說話之前也不看看遼東啥狀況,山海關一帶只有不到七萬被韃子殺怕了的遼兵您還想出去送一波?...

以前都說孫承宗袁崇煥是好的,王在晉毛文龍是壞的,怎麼現在反過來了,都說王在晉毛文龍好,孫承宗袁崇煥壞?

凌華寒 最開始讓大多數人有這個感覺的是 竊明 之後一群又一群的進行相關資料填充,同時又有一群關於反對資料的出現,但是不管怎麼看,袁嘟嘟不配和岳飛比,他頂多就是個拿國家利益做籌碼的政客 科技顛覆常識 因為巨嬰的核心表現之一,那就是 我以為我以為的就是我以為的。說人話就是罔顧客觀事實凡事只用自身的 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