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社會每個人都不需要為錢發愁,對社會是好處還是壞處呢?是會加強生產力還是會降低生產力呢?

時間 2021-06-03 09:08:07

1樓:明堅

那麼乙個社會可能讓大家都不差錢嗎?當然可以。

共產主義社會將是乙個人人擁有物質和精神自由的理想社會。我們現在每天不得不考慮的「謀生問題」將在那個社會最終消失對精神生活(科學研究、藝術創造、技術發明、眾人的讚譽、真摯的友誼、純潔的愛情)的追求將會是那時人們生活的最重要內容。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與大多數人幻想的充滿無數新奇和奢侈消費品的人間天堂不同,未來共產主義社會與當前社會在物質生活上的最大區別是人人擁有充足的閒暇。由於人們只要工作極短時間(每週一天或更少)就可以保障日常生活所需,在剩下的時間裡他們就處於幾乎完全自由的無拘無束中,可以隨心所欲地追求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因此他們的精神生活(對勞動的態度,對生活的觀念等)也將變得和今天大為不同。實現這樣乙個社會並不需要更先進的技術(比如熱核聚變或AI),只是需要社會整體能有意識地積累更多的生產資料,並同步壓縮勞動者的平均工作時間

如果你對這個社會的物質生活與生產力水平希望有更詳細的了解,可以參考

明堅:贏得自由I 疑惑篇1: 理想社會的物質生活與技術水平

明堅:贏得自由 --- 如何創造乙個理想的世界序

)是要證明當前的工業技術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創造出這個社會的物質條件,而不是象通常人們以為的那樣需要等上幾百上千年。

這個證明立即導向下乙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直到如今仍然不能利用工業體系去實現這個美好的前景?對這個問題的簡單回答是:

因為人們的錯誤思想,因為人們對社會束縛和馴化個人機制(權力和金錢)的迷戀和盲從。對應的解決方案是對社會進行有意識的改造,讓社會可以培養出不再受這些陳舊思想束縛的新人,最後由新人通過發揮工業技術的真正潛力來建立乙個自由人的聯合體。整個人類社會演化史和近現代的革命史可以看作是這個解決方案的實踐記錄。

小冊子的第二部分(回顧篇

)嘗試對這歷史的這個方面進行簡要的概括,說明這些實踐(尤其是蘇聯中國的社會主義實驗)的失敗教訓和真正成就,並指出下一次社會改造實驗成功的關鍵在於克服權力集中造成的官僚化趨勢創造一種真正的民主生活方式

最後的部分(展望篇)是關於中國社會主義實驗下一步如何進行的設想,包括內政與對外關係兩個方面。展望內篇

指出當前歐美推銷的「民主自由」的虛偽性,闡述自由社會裡「實質民主」的含義,並描述了一條在中國當前條件下建設實質民主的可能路線。展望外篇

2樓:xiny

從極端唯物主義(也就是一些工業黨人否定精神)的角度來看,只要是自然人的物質上所不需求的,所生產的價值就不能算生產力。這是拜物教的一種極端思維,是荒謬的,卻提出了乙個很深刻的問題:精神上的補益所帶來的價值到底算不算做生產力呢?

要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推演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精神補益的出現。

首先,無需證明的是,精神需求必須伴隨著脫產,小量的精神需求伴隨著小量的脫產,大量的精神需求伴隨著大量的脫產。把工人階級的每個個體從物質上解構,其實可以看出,在馬克思所在的時代,工人在從事生產期間,與機器並無二致,可以完全省略他的自然人要素。而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工人在非生產的生活階段,是具有自然人特性的。

因此,《資本論》中將工資解釋為可變資本,購買和維護機器解釋為固定資本——即不變資本的乙個組成部分。

工人是需要吃飯睡覺的,高階工人是需要花時間去培養的,這些活動所耗費的時間是可以變相的提高生產力和工人的效率的,所以是資本家所希望見到的。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導致的社會變革,我們已經可以做到讓一些城市中的工人進行「朝九晚五」的工作,而資本為了提高剝削程度,接連推出「996」等工作制度。我們可以看出,想要得到「所有人都不在為錢發愁的情況」,社會意識形態必然是社會主義甚至共產主義。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想要獲取生存資料,必須為資本家提供剩餘價值,斷然不可能不為錢的事發愁。

而在社會主義社會中,這種情況又容易陷於平均主義泥潭,而忽略了按勞分配的重要性。既然不用為錢的事發愁,就可以說明人在其生命當中,絕大多數時間是處於脫產狀態的。排除某些極端犬儒主義分子,所有人都是在追求精神生活的,而無法量化滿足的精神需求必然帶來精神產品的大流通、大交融,必然會導致產品的交流。

這時候,社會主義計畫經濟起到的調配作用很難限制通過網路在各處傳播的精神內容,對於精神內容的付費很難標準化,也會有很多內容被破解。

而在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下,不創造價值,就無法獲取生活資料,即使生產力極大發展,除非所有的生活資料生產甚至是生產資料生產的流程由非自然人完成時,人類是無法「不勞而獲的」。而在這種生產力極大發展的情況下,生產力還會有提高的空間嗎?

還有乙個問題,即科學技術的發展。所有的科學技術發展是為提高生產力服務的,所以在生產力足夠強大以至於可以「贍養人類」時,科學技術還能夠再向前發展嗎?

回到最初的問題,精神內容的生產能夠算作生產力嗎?在現在這個以市場經濟為主的經濟體制下,通過精神生產就可以換取生活資料,是社會的共識,而在計畫經濟體制下,能夠換取生活資料的精神內容,只能是量產的且不適應大眾的。那時候,真正能夠贏得受眾的精神產品,往往是民間的自發產物,是無法更換為生活資料的。

3樓:松柏有心

有錢人品

有錢沒人品:貪圖享受,價值觀扭曲,浪費生產力。

有錢有人品:懂得分享,懂得可持續,擴大生產力。

沒錢有人品:懂得積累,前瞻性規劃,加速生產力。

沒錢沒人品:普羅大眾,做事為自己,維持生產力。

4樓:好好的

準確的說,大鍋飯時代是每個人都為錢發愁。

你這個問題,題幹和答案沒有必然聯絡。

題幹的意思是社會物質極大豐富,且分配制度保證所有人(或者說絕大部分人)能過上體面的生活。答案要求推斷出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影響。

然而生產關係不僅僅包含物質的分配制度,還包含社會等級,文化形態等等。

所以結論是,不能確定是否會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走向社會還需不需要讀書 ?

你應該不能籠統的成為讀書,其實讀書只是乙個動詞形象化,但最終是獲得知識。我畢業後很少看書,專業書考證書還是在看,只是我知道該看什麼了。但相反更多的去交談,去與年長者交流,我丟出話題,聽他們說,要麼是不是丟個問題讓他繼續說,要麼就一知半解的跟對方扯起來。總之我在收穫經驗和知識。讀書的精髓在於,你看書的...

是否可以假設外星人不需要語言

7.便士 那這就看題主覺的外星人是什麼樣子了。是像人類似的一群,還是類似於漂浮的大腦,自己就是整體?當然,如果真有像那種星際大腦似的存在,你覺的人家真的會理你嗎?而且,在我們的認知裡,都是拿邏輯去思考問題的,在假設外星人的時候,也會理所當然並且不由自主的也會覺得他們也考邏輯思考問題,但。你怎麼知道 ...

每個人活著都不容易,但每個人為什麼還要活著?

予達 嗯 我曾經也想過這樣的問題,不知道你此時說話的心情跟我是否一樣,但是我還是要祝福你一定要好好活著。或許,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活,我們都是在為別人而活,為父母,為妻兒子女,為朋友,為所有對我們有所期待和幫助過我們的人而活。我一直認為我活的不快樂,也有很多坎坷苦難,但是每到最極端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