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是否要通過個體自私獲取群體共贏?

時間 2021-06-03 06:56:13

1樓:蘇xianseng h

不提倡為了個人利益而不顧集體利益,也不提倡為了集體利益而放棄個人利益。這個道理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難就難在個人在決斷時候是根據掌握的資訊,但是這個資訊很有可能是不全面的,就像囚徒困境中,你無法預知其他人會做什麼抉擇。

生活中,不會有上帝視角存在;我們個體更多的像迷宮中的老鼠,在摸索中前行。好比把大家蒙著眼睛放到一間房子裡,大家在找門的時候總會有碰撞。

所以,不要糾結於個人還是集體的選擇,而要多去思考達成個人利益或者滿足集體利益的方式途徑上去思考。好比前面舉的例子,大家都想早點找到出去的門,個人而言思考是自己先出去還是大家都能先出去這個選項沒意義,而是要思考個人如何才能最快出去(未必是最先)。追求個人的最快和追求個人最先,會是兩種不同的思考方式。

2樓:大魔王

變成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又凡事需要完美精緻,可以因為收到各種限制做不到完美,從情緒上給自己帶來的麻煩也不小,給自己帶來了麻煩的都不是利己行為。

感覺還是虧大了。

所以嘛,要豁達。

3樓:多餘

每個個體太過自私,群體之內也會互相殘殺;每個個體太過無私,同樣製造混亂(不團結的無私所引起的,所以團結也是某種程度上的自私)。事實上,正因為群體裡有各種程度的自私的個體,這個群體才好好地存在著。

所以這種平衡真的很微妙。似乎個體需要很自私——如你所說,活成個精緻的利己主義;也可以無私,活得像個聖母。這就看他個人意志:

他追求乙個什麼狀態。無論如何,集體總能從各種自私程度的個體身上吸收到好處,同時也遭到不好的打擊。

別忘了,矛盾的普遍性證明:有共贏就有同輸。有自私可以得利,無私就也可以;反之二者也可以都得不到好處。

所以,可以通過個體精緻的利己主義獲取群體共贏,但這絕對不是唯一一條道路。自私程度很低的「無私」個體如果能力足夠的話依然能夠頂起半邊天,而且即使你堅決不信他們的「利他主義」思想,這些人「利他」的動機也不能被輕易被否定,「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4樓:陳必紅

當生產力發展到電腦網路時代,出現了許多新的以前沒有過的事實,反而開始對馬克思的結論強力支援。一是,軟體開發勞動裡充滿了"通訊協議"這種勞動產品,這種產品只能是公有的。二是,機械人一旦普及,通過生物人的壓迫來增加財富沒有必要。

而最重要的的生產是對環境的生產,生產的產品是好的環境,這個產品只能是公有的。例如,空氣質素變好,水汙染得到治理,這可能是是未來人類要花大力生產的勞動產品,這樣的產品只能是公有的。

5樓:

其實這個問題經濟學家做過特別多研究了

在完全資訊或者部分資訊下的決策建議深入學習博弈論,可以了解到理性人在各種各樣的資訊集下不同的均衡狀態分別是如何達成的

再跳出主流經濟學框架學習行為經濟學,把結論推向更實際的非理性人。

6樓:張二娃

和外星人打仗的時候,我幫地球人。

和外中國人打仗的時候,我幫中中國人。

和外省人打仗的時候,我幫本省人。

和外村人打仗的時候,我幫本村人。

和別人打架的時候,我幫自己。

人的核心都是利己主義者

7樓:光稜鏡

對的,這是選項之一。

無私的個體(假設真的存在)會無意識的損害少數群體利益來滿足多數群體利益。

答主這樣的聰明人,應該是看出這有什麼不對了。

不對的地方很明顯,假設群體總數是100,那麼損害5個人來滿足95個人的利益,應該OK吧?只要自己不是那5%…

可是如果損害49人來滿足51人吶?即使我本人在這51人以內,我也會感覺不安的。

當然應該歌頌那些願意為了集體犧牲的個體,可是,自願和強迫是不一樣的。

講真,利他主義真的存在嗎?

那麼讓我們來假設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沒有利己心支撐的利他行為。

這時候,所有個體的自私反而是最優解了。

我為我負責,你為你負責,每個人為自己負責,世界既圍繞每個人的利益運轉,又不圍繞任何人的利益運轉。

這樣不好嗎?

8樓:張子佾

這個問題蠻有趣的。

這應該是一種動態平衡吧。

首先要破除的觀念就是走兩集極端,要不就是自私到完全不顧及集體利益,要不就是極度自我犧牲,但即使是存在中段區間(interval)的。

而自然界現實中具有延續性的方式,往往是在這種中段區間取得平衡。不過囚徒困境似乎告訴我們,會造成所謂『麻煩和困擾』的,可能是資訊的不對稱。

那麼重點來了。我們是否為了『減少麻煩與誤解』(減少破除資訊不對稱的困難),而拼命成為背信棄義的囚徒?還是投入一部分資源去打破資訊不對稱的壁壘呢

貌似僅僅因為怕引來麻煩,掩蓋或扭曲事實,後果更糟糕。到時候來一句,『這不是我原本要的』,可能已經晚了。嘆氣。

人與人之間是否存在天生的歧視?

王二麻子 歧視是一種效率的社交工具,省略了大量繁瑣的試探過程。通過簡單觀察對方特徵,你對他有個大概判斷後。你就可以直接從大心理優勢狀態開始和對方相處了。節約的是彼此的時間,是生命。但天生的歧視應該是不存在的,歧視他人需要一定的智力支援,不是每個人都有智力。 應該是成長時受環境影響的,但是我個人覺得或...

人與人之間是否存在真正的相互理解?

里南 毛巾帶水室友歸來一句誰用的 ta 用了一下擦了一下頭室友直接扔了扔了好吧有點跑題了但我想說人沒有互相理解 人與人生活環境不同造就了人與人的不同 你又怎樣能說你怎麼是這樣的話 感同身受真的很重要 楊婧 我認為存在的。可能這是個別現象的原因吧,生活中並不普遍。理解是相互的,如果每個人都學會理解的話...

人與人之間的智力差距可以通過努力來縮減嗎?

灰色化妝 沒有智力的支援,努力 發揮的作用很有限。記憶力和理解力較弱的學生,每天會累積數十個缺漏,而學霸只有幾個。他們解決乙個問題的效率低於學霸,而總量又遠多於學霸。幾個月下來,缺漏處已成幾何倍數增長,努力 轉化為勉強撐住百斤重的扁擔,卻並不能使前進的步伐加快多少。老師常會推薦學生自製錯題本。這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