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寫過關於環境汙染之類的詩詞嗎?

時間 2021-06-03 06:45:48

1樓:王天博

略有跑偏,但是在汙染的大環境下來說,這個絕對是指出了最根本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寡人之於國也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樓: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關中建造宮殿近300處,關外400處,在咸陽200裡方圓之內,大小宮殿多達270來所,傳聞砍光了蜀山的樹木(誇張的寫法)。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

《阿房宮賦》杜牧史書中最早的沙塵暴:

成帝建始元年四月辛丑夜,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大風從西北起,雲氣赤黃,四塞天下,終日夜下著地者黃土塵也。

《漢書》卷27《五行志下之上》北京歷史悠久的霧霾:

元天歷二年(2023年)3月,「雨土,霾」,「天昏而難見日,路人皆掩面而行。」

元六年(2023年)臘月,「霧鎖大都,多日不見日光,都門隱於風霾間」,「風霾蔽都城數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禮部焚香祭天,祈神靈驅風霾而散。」

《元史》

明成化四年(2023年)初春,「今年自春徂夏,天氣寒慘,風霾陰翳」,「近一二日來,黃霧蔽日,晝夜不見星日。」

明成化十七年(2023年)四月,「連日狂風大作,塵霾蔽空」。

成化二十一年(2023年),「正月丁末,京師陰霾蔽日,自辰至午乃散。」「三日後陰霾又起,五日不散,致漕運舒緩,京師官倉存公尺告急。」

弘治十年(2023年),「京師去冬恆燠無雪,今春狂風陰霾」。「西直門外霾塵積聚,難見路人,官軍半掩城門,以遮霾塵。」

萬曆十一年(2023年),「正月辛酉,京師風霾。閏二月壬戌,京師風霾,四月癸亥,大學士張四維等言:『風霾陡作,黃沙蔽天。』」「五日不見西山之蹤,有飢民入城而乞,寺院善者施之。」

《明憲宗實錄》

康熙六十年(2023年),「今日(會試)出榜,黃霧四塞,霾沙蔽日。如此大風,榜必損壞。」

嘉慶十五年(2023年)「京師入臘月以後,時有霧起霾公升,連宵達旦,宛平、大興具有上報。」「瓊島(今北海)霧鎖霾封,難見真容,煤山隱於風霾土雨,宮人隱於殿中,時有探望。」

咸豐六年(2023年),「入冬以來,雪少霧多,土雨風霾時臨京師,以昌平、宛平為濃重。」

《清史稿》

有研究認為,北京地勢三面環山,由西北向東南形成乙個「北京灣」,從西北到東南逐漸處於平原開闊地帶,大氣容易形成一片逆溫層,無風、氣象條件極其穩定,霧氣、風霾最易集結;元代以前北京地區沒有形成較大的城市規模,人煙稀少,出現霧霾天氣相對較低;明代以後隨著城市規模擴充套件,建築物不斷增加,空氣流動速度下降,霧霾發生的機率相應提高[1]。

參考文獻:

[1] 古代北京「霾災」的記載

有哪些作曲家寫過關於海洋的作品?

bobuzhou 孟德爾遜 平靜的海與幸福的航行 op27,改編自歌德同名詩。貝多芬似乎也有同名作。還有肖松的op19 愛與海之詩 這個嚴格來說其實不能算寫海的,不過真的真的很好聽,我第一次聽的時候直接快暈過去了 範忱 Eric Whitacre的合唱 the seal lullabby。我最喜歡的...

聽過或寫過關於愛情的傷感句子?

萬匹斯 生命中有太多道理沒道理,看不見的未來我竟然不介意。我不怕路太遠找不到終點,就怕兩個世界畫不成乙個圓。想要對自己說聲對不起,曾經愛別人愛的忘記了愛自己。學會忘記 懂得放棄。你那麼的不小心,我又何必痴情。有些人出現在你的生命裡,就是為了告訴你,你真好騙。有一種渣,永遠只會說對不起,從來不會改,記...

你們有哪些做過關於前任的夢?

在一起的時候總會做到有關他的夢,但都是不好的 剛分手那兩天我連續夢到兩次他和前前女友復合,然後把我當成朋友,我們三個一起去吃飯他一臉真誠加滿眼期待地對我說,我也覺得我和她更配。臥槽的了,夢裡的我和現實的我性格一樣,就知道陪笑臉,然後非常大方地點點頭,然後我也用一臉真誠加滿是祝福的表情回了句 嗯!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