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地區都可以用英語交流,學習小語種有什麼意義?

時間 2021-06-02 22:32:04

1樓:王璦琳

首先,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人存在表達不清的現象。很多母語乙個詞就能表達的東西,轉換到英文可能會用一堆形容詞來描述。遇到某些東南亞國家(越老柬緬),那英語水平基本上可以告別交流。

兩個非英語母語者的交流過程大概是

A想說一句話—先用母語架構一下句子—用英語把句子翻譯一下—(某些詞語用一堆形容詞替換描述)—說給B

B聽到了一句英語—用母語把句子翻譯一下—(理解裡面的形容詞)—調整一下語法和句子架構—用母語理解

當然不排除有人的英語水平不錯,可以省略掉翻譯的過程。但是總會有一些句子是母語裡有、英語裡沒有的,這時候用小語種來溝通至少可以省掉A的一大半時間,提高溝通效率。

印尼人英語也不錯,但就是不如自己的母語吧。

2樓:蘇素念

首先,英語確實在很多地方都能用來交流,但總有英語用不上的時候。尤其是,你和當地人的英語口音相互聽不懂的時候。

其次,別的意義先不說,就說個最直觀最關乎切身利益的。不少地方都有宰客的現象,這個沒法兒不承認吧?懂一點當地的語言,可以極大地避免自己被當地的(包括但不限於)計程車司機、小商販、旅遊景點等旅遊相關產業從業者宰到大出血。

3樓:SerEdu賽樂西語

什麼叫大部分地區都是英語,很多地方不是,最主要,很多地方英語不是很適於交流,更多時候是無奈之舉,你肯定會當地官方語言更好啊。英語普及是必要的,但是一定是文化之間的那種交流會更加受人尊重。總不能你到了非洲說法語的地方說英語,人家還以為殖民呢?

為什麼兔肉沒有成為大部分地區人類的主食?

破釜沉肉 我覺得還是口感的問題。實話實說,兔子肉在基礎口味上是比豬肉,牛肉遜色的。需要重料加工,這樣就需要比較麻煩的製作過程,而遠遠不像豬肉只需要切了炒就可以。再就是兔子比較小,即使是專門吃肉的兔子也沒多大,去了皮,去了內臟血,去了骨頭沒剩下多少肉,比吃紅燒肉這種大肉塊的滿足感下降不少。 山中兔 作...

有哪些事物 習俗是在大部分地區不常見,卻在相隔遙遠的兩地同時流行的?

東到台灣的原住民 西到紐西蘭的毛利人 遼闊的太平洋上的島民都不約而同地有著出草的習慣 並習慣收藏斬獲的首級 作為男子榮耀的一種。不過想想南島人的步伐 遙遠的距離也就說得過去了。 老貓 一種發源於安徽,在北方大部聞名的食物,安徽絕大多數人卻沒吃過。隔壁的河南絕少見到,在隔了乙個省的河北卻遍地開花。山西...

在大部分地區不論交通事故細節,是不是交通事故中死亡的一方就一定佔據部分優勢?

朱炎 所謂的死者為大其實就是和稀泥。我其實很痛恨這種和稀泥,因為這不僅損害了無責或者少責方的合法權益,從長遠來說也會使更多的弱勢群體遭遇悲劇!這更是嚴重損害了交通參與者弱勢群體的生命權。有責方死亡就判無責或少責不就是在鼓勵違章嗎!我們省會有一條路,路中間值有護欄。經常有人翻越護欄被車撞。後來規定翻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