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讀的書越多反而想法越偏激了?

時間 2021-06-02 19:27:53

1樓:

哲學家芝諾曾做過這樣的比喻,人的知識好比乙個圓圈,圓圈裡面是已知的,圓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圓圈越大,你所接觸到的圓的外圍也就越大,越是覺得自己無知。問題中的不能對事情做出正確的判斷,不過是因為閱讀的積累讓你對「正確的判斷」有了更多的考量。

2樓:北十

瀉藥。這個就是所謂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階段性認知。

題主看書涉獵廣泛,但是一來沒有結合自身,二來深度不夠。給了自己乙個錯覺,覺得自己懂得很多。

這是乙個讀書的暫時的迷障,認知產生了偏差。

當你讀書更多,某一天你會發現自己懂得太少,那時你才真的懂了,所以蘇格拉底說我只知道我一無所知。

哪怕不再增加閱讀量,等你人生閱歷再豐富些,一樣會有這種感覺,那時再奮起直追,或許才能說懂得一些東西。

3樓:春末的風

人的思想有很多蛻化的階段。關於讀書帶來的,我大概按自己的理解舉例分一下,看官胡亂看看僅作參考。

1、純粹看熱鬧

2、初窺門徑,產生或者從書中看到了一些自己認為很棒的想法和觀點(可能會自認高人一等,沾沾自喜,這時別人可能不理解你,你就容易看不起這個,瞧不上那個,顯得偏激)

3、代入感強,內心柔軟(覺得自己了解的、知道的遠遠不夠,能欣然接納並努力讓自己去理解各種不同的聲音)

我認為讀書更重要的是能讓人了解對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觀點,能讓你學會多去思考、反思,從書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東西,從而慢慢的認識自己,了解自己。

其實,這就是樹立世界觀,拓展並完善它,了解自己,完善自己的乙個過程。

嗯,這只是成長的乙個過程。

具體如何達到各個階段?個人愚見。

第乙個階段所有人都可以達到。

第二個階段是在有了很多積累,下過大功夫以後就會有的。

第三個階段,這是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可能你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能輕鬆分出什麼是好書,什麼是一般的書,你能理解作者想具體表達什麼,你能跟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了。

而且,你看到的東西,看到的事,看到的人,你都不再大驚小怪了,你理解他們,他們都是受自己的視野和經歷所限,因此,他們有這樣的想法和看法就毫不奇怪了。

4樓:jaffrey

我有次聽陳鳴講了個東西:讀書與教育是不同的讀書只是提公升認知,你知道了這件事,類似於去健身房辦了張健身卡,你學了幾個動作,在心理上有了安慰,但實質上,這件事對你沒有任何幫助

而教育則是技能的提公升,類似於把你按在跑步機上不斷地跑。這些訓練能讓你把技能應用在生活中,提公升你的生活品質

大部分時候,如何只是看,而不去練習,你會發現你的認知與技能間的差會異越來越大,也就會越來越痛苦。偏激只是這種痛苦的某種反應。

少年,還是看得太多,練的太少

5樓:鴉先生

你只是在讀書,你沒有接觸這個世界。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以上都是我瞎編的。

偏不偏激又如何,只要做對就行。至於對錯,我相信你已經有答案了。

6樓:三千光芒

這就是為什麼古人說,讀千卷書還要行萬里路。離開人生的體驗和歷練,讀書越多越迷茫越不甘心越痛苦。

那些濃縮的知識和複雜的道理,如同一劑猛藥,只有在滾滾紅塵中鍛造和印證,才會褪去火氣,化為撫慰心靈蕩滌智慧型的營養。

讀書,還要過日子。以上,算是回答吧。

為什麼讀的書越多反而覺得自己越差勁了?

拾遺者 讀書多寡和你的讀書沒什麼大關係,與你現在的處境,或者說與你近期的經歷有關係,生活費不如意讓你不自信,開始懷疑人生,不要把一時的不如意和讀書硬扯上關係。讀書是無罪的,無論放到什麼時候,什麼時期,讀書都是一件非常高尚,健康,積極的事情,這個結論不會因為你的懷疑而改變。 只有無知的人才會認為自己博...

為什麼越努力反而越焦慮?

蔻蔻愛 焦慮背後的真相 因為越努力越是發現更加廣闊的世界,渺小的個體在更加寬廣的空間裡會覺得自己差距越發的大,就是我們所謂的,認知更廣,更加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推薦好文,了解焦慮背後的真相,不是改變它,而是更好的與它相處。 醬子記 越努力越焦慮的本質可能源於,沒有得到預期想要的結果。其實每隔一段時間,...

為什麼越努力反而越容易焦慮?

朱老師 努力的話,投入的資源越多,資源越多,自己投入的代價也就越多,那麼這個時候自己所付出的越多,就會越來越焦慮了,因為害怕收不到回報。 心之所向 因為努力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各種各樣的困難,所以焦慮很正常,遇到問題不要慌張,乙個乙個解決,辦法總比困難多,加油! 喃喃細語 焦慮不一定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