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出國才算是見過世面嗎?

時間 2021-06-01 23:20:36

1樓:親吻長頸鹿的姑娘

見世面從不同的角度講,有很多不同方式可以達到見世面的結果,出國只是其中之一而非必需的。

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出國不一定就算見世面。例如每日只與說漢語的中中國人交往的中國留學生,或是積極與外國友人交朋友以提高語言水平和加強文化交流的國內學生,後者見世面程度不見得低於前者。也就是說,出國可能是見過世面,不出國不一定就沒見過世面,出了國也不一定就見過世面(可能有點繞)。

從某種程度上說,見沒見過世面也取決於你那顆想不想見世面的心。 有的人生長在小的地域或城市,生活和順美滿也覺得滿足。有的人或是在繁華的大都市努力打拼,或是已經跋山涉水走過許多國家,亦或是有過豐富的生活經歷,依然懷揣著一顆想要探索未曾經歷過的生活的心。

不出國,你可能覺得各地的肯德基麥當勞連鎖店都是乙個味道。而出了國才發現,因為飲食文化的差異,這些連鎖店的餐食味道是不同的。

但是,並非所有的目的都需要出國這一條途徑才可以解決。見世面可以通過交朋友、讀書、旅遊、上網等等許多方式來進行。我認為,凡是能夠幫助自己緩解從單一度看待事物的(促進思維的包容性、多元化)途徑,都算是見世面的途徑。

僅是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2樓:Wanda

所謂「世面」,我覺得可以定義為「對世界理解的廣度」。而在網際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想要增加對世界理解的廣度,出國完全不是乙個必要條件。上網,讀書,看電影,看紀錄片,平時裡自己對著世界地圖胡思亂想,哪乙個不能增加你對世界理解的廣度呢?

出國坐著飛機飛越大半個地球,你吃的肯德基麥當勞和你家樓下的可能乙個味兒,就餐環境還不如你家樓下呢。

幾年前我在北京念大學時,沒課就出去逛,從鳳凰嶺逛到潭柘寺,從王府井逛到昌平大學城找同學,北京市裡周邊大的小的人文的自然的能稱為景點的不能稱為景點的地方我都逛了個遍,哪怕聽說王府井新開了家「巴黎貝甜」我都拉著好友去吃吃,看看這家連鎖店和我們之前吃的麵包新語有什麼不同。寒暑假那必須出去旅遊——雖然我適應性體力耐力都特別差,但我覺得如果不出門走就不能算年輕過對不起我的青春。那幾年所謂「見識」確實長了不少,比如知道不要在旅遊景點買紀念品和吃吃喝喝…

現在在紐約,我的生活範圍基本就是南到西110街北到西120街東到Columbus西到Hudson River,乙個邊長大概不超過五公里的長方形,我每天在這窄窄的一方天地裡,幾年下來見了十幾個老師認識了二十多個同學/學生,類似於坐井觀天的我竟然還覺得挺不錯的;而且因為持續性地讀書寫作和思索,生命的深度與廣度自我感覺與日俱增。然而這和紐約無關和我這一方窄小的天地無關,和什麼有關呢?心甘情願地對知識的汲取和對人類文明邊境的探尋?

我不知道,但在過往的歲月裡,我確乎見過從未出過國、甚至在上大學之前連他們家鄉縣城都沒有走出來過的農村出身的孩子,聰明、勤奮、自信、有愛,深厚的知識積累讓他們見多識廣,並且你幾乎可以用一切美好積極的詞語來形容他們的為人,縱然他們到今天為止從未踏出過國門。當然也有號稱走過十幾個國家的蠢蛋,穿著各大奧萊店買的打折名品衣衫,以自己走過的路作為炫耀的談資,然而很不幸的是,他們飛行的距離都繞地幾圈了,做人依然自私狹隘、好吃懶做、得過且過,拿著一套過時的偽科學來沾沾自喜地當乙隻飛到枝頭的井底之蛙。

所以啊,見識和出國,幾乎沒什麼關係。見識和你的腦子有關,而非你腳下、沒有目的不假思索就踏上的旅程。未知的異國他鄉,只不過是一時的新鮮;而人類知識未曾到達的不毛之地,才埋藏著讓你受用一生、挖掘不盡的寶藏。

3樓:中超君

中國有句古話叫-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見世面這種事並不是一定要出國,不過網路上也流行過一句話說靈魂和身體總得有乙個在路上。

4樓:豆砸

如果「世面」一詞的意思如其字面是「世界的樣子」的話,顯然成立。畢竟我們國家當代文化是比較同質化的一種(無貶義)

如果「世面」一詞的意思是「心懷廣闊格局,對upper和lower class都有認知,能講究也能將就,懂得分辨和享受美好」的話,我認為比起沒出過國的人,出過國的在統計層面「見過世面」的概率更大。但這顯然也不是「出過國」這一件事決定的,而是表象背後的財力、勇氣、眼界、未來規劃、教育等等因素決定。

以「出國」來衡量人「見世面」的程度其實是一種取巧捷徑,當你用乙個簡單而表面的標準衡量事物的時候,真正重要的是標準背後的東西。

當然,「出國旅遊」,「出國交換」,「出國留學」,「出國常駐」,「出國長居」這些關卡完全是不同的難度……(我就要打第四關啦,很方)

以上可以說全是常識了

2.28浴室沉思,反正也沒人看,當自言自語記錄一下。

其實出國對人的改變主要體現在讓人明白:

我們所經歷和習慣的生活,只是萬千生活中的一種;我們所看到和理解的世界,只是廣闊世界中的一隅。

看書,看電影,跟迥然不同的人交流,也能起到類似的效果。但這些方式沒有把自己完全扔進另乙個文明裡生活帶來的衝擊更大,感受更直觀。

旅遊只是走過乙個屋子的門口探頭看看新鮮,留學只是以金錢和語言為敲門磚進去做客喝杯茶,居住則是真的要住進一間陌生的屋子裡,要為屋子的居住體驗操心,要習慣屋子裡所有東西的擺放位置,甚至試著改造它。

還是上學好啊!

怎樣才算見過「世面」?

艾波多炎 人只要活成自己想要的人或者有乙個幸福的家庭就是見過世面。啊,有人說了 你連 都買不起還說見過世面。不可否認有錢可以為所欲為,但這個社會姓社不姓資,有錢人頭上還壓著法律和國家呢,幸福家庭是很多人想擁有的但是有人認為這不是世面,你先去兩伊看看,去美國看看,每天會死多少人?那叫世面麼?那叫屍眠!...

見過世面和沒見過世面的人怎麼區分?

張老闆和魏老師 費孝通先生在 鄉土中國 中這樣寫 關於病和貧我們似乎還有客觀的標準可說,但是說鄉下人 愚 卻是憑什麼呢?鄉下人在馬路上聽見背後汽車連續地按喇叭,慌了手腳,東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機拉住閘車,在玻璃窗裡,探出半個頭,向著那土老頭兒,啐了一口 笨蛋!如果這是愚,真冤枉了他們。我曾帶了學...

見過世面的孩子和沒有見過世面的孩子有哪些區別

沒見過世面的孩子內斂一些,不太善長言辭,怕錯,怕出洋相,表現為拘謹。見過世面的孩子自信一些。這些都不影響將來,孩子都要見世面,環境可以造就。我曾經就是乙個土孩子,普通話帶濃郁鄉音且結巴,見人溜牆根,酒桌不敢講話,插不上嘴又生怕出錯。幾年經歷下來,照樣待人周到有禮,自信侃談。世面是敞開的,沒有規定誰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