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艱不拆 算成語嗎?

時間 2021-05-07 00:24:51

1樓:

不算。不是你隨便湊四個字就是成語了。要成為成語,首先最基本的一條,你得符合成語的構詞方法。漢語從古代漢語的單字詞為主已經演變成了現代白話文的雙字詞為主。

成語裡基本全是單字詞。要成為成語,不能只是隨便地從一堆雙字詞裡挑幾個字組合在一起,而是需要先把雙字詞替換為單字詞。成語是高度概括的,丟失細節但不影響原義主幹,是高質量有失真壓縮,但還原後基本不影響理解、無歧義。

而「 人艱不拆」和「 十動然拒」則是典型的從一堆雙字詞裡隨機抽取了幾個字的例子,這本質上跟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縮寫為 WTO 差不多,是極低質量的有失真壓縮,基本無法還原。很明顯,「 人艱不拆」裡的「人生」不能用「人」代替,「拆穿」也無法用 「拆」字代替。 「 十動然拒」裡的「十」和「動」同理。

說實話,把「十分」縮寫為「十」,連個「甚」字都不會用,這沒文化的樣子也是沒誰了。

如果這種縮寫都能當成成語,那麼,清華大學的「真維斯樓」就真的能理解為「真理維護者居於斯樓」了。

等到「 人艱不拆」成為成語那一天,就是題主考上清華那一天。

恩,還有,「杜蕾絲」意為「杜康之醇品於味蕾斯斯入扣」, 「鴻星爾克」意為「鴻鵠飛星,爾輩克己」,「班尼路」意為「班班讀尼采,人人走大路」

綜上,「 人艱不拆」只是學了成語的形,未學到成語的神,不符合成語的基本構詞方法,現在不是成語,將來也不會成為成語。

2樓:帕拉多克斯的騎士

成語理應不斷更新。現有的成語,有發源於春秋戰國的,有發源於漢唐的,有發源於明清的,為什麼21世紀不能向成語中新增新內容呢?如果一百年後還有人使用,自然就是成語。

3樓:sera yuan

再過一百年,看看還有沒有人願意使用,如果這個詞經過時間長河的洗禮還能依然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想,被納入官方詞典是遲早的事

4樓:

不同於習語諺語,成語更加"書面"。

作為一種精煉的表達方式,字面上應該能夠完整地表達其含義。

老實說第一次我見到這四個字沒有明白其含義,通過搜尋才知道是歌詞的簡化。顯然這四個字不是最凝練的表達,比如俗語"乙個巴掌怕不響"轉化成成語不能是"一巴不響",而是"孤掌難鳴"。人艱,不拆,這樣的構詞法,在不僅書面語言中沒見過,在口語中也沒聽過。

我看到過有人在書面表達中,用過"世艱勿拆"。個人感覺"拆"字還是有點彆扭。成語中結構類似的有"諱疾忌醫",個人水平太次沒想到好的方法來濃縮這句歌詞。

是不是用的人多的四字片語就是成語,個人持保留意見。和"喜大普奔"一樣,一定要置於某個特定時期的網際網路語境下,才能理解。06年的時候,對於"超女"應不應該收錄到《現代漢語詞典》有過激烈的爭論,現在支援收錄的已經不多了。

如果乙個詞語有足夠的生命力,被下一代人、下下一代人接受並使用,這個問題可能會有乙個結果。但今天來看,"人艱不拆"還算不上成語。

5樓:

字典不收的生僻字和新造字當然不算漢字了

有什麼莫名其妙的

不然韓語日語西夏文契丹文四方塊的全都是漢字了to梁海

-----

比如武則天自造字武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是因其地位後世史書還是文章必須引用,所以這個就確立了。而假如小明把上牛下畐包辶非要叫明ming,且堂而皇之的用了一學期,同學老師都知道了這字非要叫明,但是這是不是漢字呢?由中國漢字簡化小組(貌似叫這個,孤陋寡聞)改的一簡二簡,推廣成功的就算漢字,不成功的就不是漢字。

當然也不可以說用的多了就是漢字,用的少的生僻的就不是漢字,而是必須有一定人群承認那是字才可以。

如何看待廣電發文禁止電視節目使用 人艱不拆 等網路熱詞?

李彤 22,29,1308,386,8,24,29,115,730,325,20,27,29,169,34,365,7,12,50,39,32,260,29,46,116,20,370,23,8,24,29,169,34,365,29,46,32,237,54,103,8,24,29,169,34,...

不拆椅子的園丁是好園丁嗎?

子衿 如果你拆椅子時附近有人,屠夫過來,那個人倒了,你肯定會被甩鍋。但不拆椅子不一定是好園丁。剛剛看的乙個主播。玩園丁,全程拆椅子,開局就拆,在屠夫面前拆,那局他遛了五颱機。絕對好園丁了吧。其實拆不拆椅子看你實力,也看隊友實力。我一般是修完機再拆附近的椅子,畢竟我溜不動。 我最討厭楞次定律 現在園丁...

新床墊上的塑料薄膜可以不拆嗎?

黃員外 你父母說的沒錯,沒薄膜睡久了床會髒 但也請跟父母科普 膜睡久了身體會遭 新床墊的塑料薄膜只是外包裝,作用是保護墊子在賣之前或運輸過程中不會髒 就像我們購買其他食品 用品等,哪有不拆包裝就能用的?不拆膜使用,不僅會縮短墊子的壽命,使用過程中也不舒服,與人體接觸,溫度一公升高甲醛釋放量就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