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河的第三條岸》?

時間 2021-05-06 04:47:52

1樓:嘻嘻

泰戈爾有一首詩

This life is the crossing of a sea, where we meet in the same narrow ship.

In death we reach the shore and go to our different worlds.

以下是我將我帶入作者心理,將一切客觀存在抽象化的一種理解。

建構「我」的主觀世界,有代表現實存在的母親,她遵循著現實生活該有的規律,操持家務,養育孩子,尊重丈夫,同時也有雞毛蒜皮和人際關係的煩惱。母親以及文中提及的其他人物,這是我的「主觀世界」中「客觀世界」的縮影。

父親代表乙個更高層級的精神世界。「我」不知道這個世界是什麼,但我渴望追求這個世界,我渴望活成理想中的樣子,這是乙個可能的我的存在。但是我不能去做。

我將這個「理想的我」放逐在河上,那個「我」不曾遠去也不曾回歸,一直依靠「中間態的我」提供一點點食物和衣物,他是否痛苦,是否寒冷,是否生病,是否孤獨,這一切都是未知,他的存在與否已經淡化成了一種精神上的存在,「父親從遠處漂流而過,有時遠得幾乎看不見。他從不答理任何人,也沒有人能靠近他。」沒有人能夠接近那個被我放逐的自我,那個被我放逐的我在尋找另一種可能性,河除了此岸與彼岸,除了現實的意識形態和直接消失(直接殺死理想我/父親和現實的親人雙向放棄),是否還有第三個岸,讓那個我不再漂泊。

這種感覺是否是多重人格?我不是很了解。

最後,親人的呼喚也無法喚回父親,親人放棄了,也就是現實的世界,那些現實的條條框框,所謂人應該如何活著才算是乙個正常人的這些要求,都已經放棄把父親帶回現實世界了。而我,因為一直牽掛著父親,處於父親和現實羈絆的中間態的我,沒有能夠像正常社會的正常人一樣過正常的生活(沒有隨大家去城裡生活、沒有結婚),這個時候,世俗生活已經放棄「拯救」我,而我終於可以鼓起勇氣呼喚父親,「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來吧,你不是非這樣繼續下去不可……回來吧,我會代替你。就在現在,如果你願意的話。

無論何時,我會踏上你的船,頂上你的位置「

呼喚那個被我放逐的,不被社會接受的迷茫的我,想要代替他去生活,也就是想要去追尋自由,當我已經半擺脫了社會的束縛,我以為我可以去毫無芥蒂的追求自由,追求回歸天地自然的存在狀態的時候,我發現我做不到,那個存在狀態根本是我無法接受的。所以我恐懼了,逃避了、生病了。

「我不該這樣,我本該沉默。」按照現在這個中間態的生活繼續生活下去,即沒有斷絕與社會的連線,也沒有失去自我的空間。

「我不得不在內心廣漠無際的荒原中生活下去。"父親再也不曾出現,此時的「父親」代表的那個理想上的我,已經到了不可知的彼岸,我最終在我的精神理想面前逃跑了,我凝視著他,我發現他是非人狀態,我發現我做不到,作為乙個人,即使游離於社會生活的邊緣,我依舊恐懼完全與世隔絕的狀態。

「我恐怕活不長了。當我死的時候,我要別人把我裝在乙隻小船裡.順流而下,在河上迷失,沉入河底……河……」活著做不到,但死去,是否可以讓我解脫?河的第三條岸,就是河底,就是永遠的將自己埋葬,就是死亡,徹底擺脫這身皮囊以及無法選擇的誕生所附加的身份和社會意識形態,徹底回歸靈魂自由。

似乎有點亂。在我當下的理解,就是乙個不願意與世俗同流合汙但又無法真正擺脫皮囊軀體追尋真正靈魂自由的中間態,頗有點莊子的感覺。儒家講人要群居,而不是與野獸居,離群索居之人會害怕完全的孤獨和原始,但群居生活所帶來的壓抑感、集體主義的束縛與剝奪感,又讓乙個敏感的人難以忍受,所以中間態的「我」在尋求第三條岸。

2樓:歡樂馬

我覺得可能是父親死了,而且是非常想念他。然後一切都是幻想的。

例如說姐姐帶著外孫去看他,可能是新的家庭成員什麼什麼的。

也有可能是開頭那條船,是用含羞草木製作的

它的花語是這個……

3樓:文姬姐姐

結尾兒子說:「我也要買一條小船,在河中漂流,最後沉下去。」

解讀:兒子要懲罰自己,他覺得他背叛了父親,他要以跟父親同樣的方式來實現救贖。但這種救贖終究不是立刻就有的,他也許會和父親一樣,照樣娶妻生子,最後再平凡生活中的某一天像父親一樣離家,漂流。

在這裡,我們看到一種迴圈。人生中有這樣一種經驗的,因果關係沒有那麼明顯的,他中間也許拉長了時間。在多年之後的某一天你可能會因為親人的離世而悲怮,這種悲傷是常人無法理解的,作者用荒謬的邏輯將故事推向極端呈現給讀者。

囈語1. 兒子自己向河上的父親呼喊,誠摯的呼喊,想讓父親免於風吹日曬、食不果腹的痛苦,可是就當父親回應兒子時,兒子為何驚恐萬分呢?

2. 「我不該這樣,我本該沉默」什麼意思?是沉默的不去呼喊父親嗎?

我剛又重新讀了一遍兒子呼喊父親的內容,是害怕嗎?害怕自己就要去立刻的頂替父親的位置嗎,害怕跟自己完全另乙個世界的父親嗎,我覺得可能最大的還是前者,自己這麼多年心心念念的、被當作自己驕傲的父親絕對不會是自己懼怕的物件。可能前者兒子所面臨的難題和悔恨也正是父親想要在河上漂流的原因(只代表個人觀點),兒子面臨問題時的處理方式是逃避和悔恨,甚至在結尾說自己死後也要用同樣的方式在河上漂流著,這正是選擇了跟父親一樣的方式救贖自己。

我認為這是自虐。

文學作品呈現的方式很荒謬,跟現實有極強的不相符。但在閱讀的過程中卻很想讓人一直讀下去,想知道兒子怎麼樣?父親怎麼樣的結局?

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能理所當然的就認為文學展現之世界就一定運用的是現實世界的邏輯,當然這種邏輯本身沒有問題,怎麼樣超越或者打破這個邏輯表達作者之意才是文學作品更加有意思的地方。

4樓:不務正業的浪子

河的第三岸,但河根本不存在第三岸,所以河的第三岸寓意的是一種虛無縹緲的寄託與希望。父親在船上漫無目的的漂流與蕩漾,只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行為,父親的追求和生活的目標就像這河水一樣漫無目的,而我以繼承父親作為我的人生目標,也是河的第三岸,是一種虛無縹緲的寄託和希望,當我看到父親落荒而逃,然後回來以後發燒了,是被父親嚇到了,但同時更重要的是,我人生的目標,我人生中的希望被打破了,我失去了生活的動力,我發現了我曾經長期已經的寄託只是一種虛無縹緲不存在的東西。

河的第三岸比喻的是生活中,自己以別人為目標為榜樣,最後在自己看清自己的目標撕下偽裝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目標和榜樣是有多麼荒唐和可笑,自己以為的那些美好根本不存在,同時也比喻那些生活中找不到希望,最後把希望和願望寄託在那些虛無縹緲跟本不存在的東西上面一樣,就像信徒把希望和願望寄託給上帝,而不是通過自己的雙手和勞動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5樓:陳易衡

我讀完的想法是「父親」在那天是不是意外離世了,然後「我們」一直還不願意接受「父親」離開的事實,幻想出了「父親」買船離開的事。我會這麼想可能是因為我看到河的第三條岸就想到了彼岸花。後來又讀了一遍感覺「我」往石頭裡放食物像祭祀,「父親」走的時候「我們一家人」都到河邊去看他。

「姐姐」有孩子的喜慶時候「父親」沒有出現,而「我」老了想去接替「父親」,看到了「父親」,「我」又十分恐懼的跑掉了那麼恐懼的是什麼呢?最後說希望被裝入船裡,隨河飄逝,沉入河底,那麼在河上漂泊的「父親」最後結局又是什麼呢?

以上只是個人見解,這篇文章我讀著感覺也很詭異。

6樓:DosCarson

這是乙個迷人的意象,船。

既不屬於此岸,也不屬於彼岸。

對我們來說,彼岸是乙個幻覺,此岸是乙個更頑固的幻覺——此岸比彼岸在我們的感覺上更為「實在」。

在這樣的此岸和彼岸之間創造出乙個「超越」是不可能的。父親所實現的並非「超越」,他所表現的一切都是「糾結」。

在脫離分別心之前,「超越」都不存在。在對此岸、彼岸、第三條岸展開思考和抉擇之時,我們實際上是在從事乙個概念的遊戲,我們困在了關於「岸」的種種概念之中。

7樓:詠春小剛

以下是我的一點點認識:

河沒有第三條岸,第三條岸意味自殺, 我還活著,我沒有勇氣去第三條岸,不得不在廣漠無際的荒原中生活下去。

8樓:觀世音

談談我自己的理解。

文中有幾點比較重要的地方:

1、「在我的記憶中,他既不比別人快樂,也不比別人憂傷.他一直沉默寡言」

2、「他聽見了,站了起來,揮動船槳向我划過來。」

3、「我害怕極了,毛髮直豎,發瘋地跑開了,逃掉了。因為他像是另外乙個世界來的人。」

4、「在我死的時候,我要別人把我裝在乙隻小船裡,順流而下,在河上迷失,沉入河底。」

同時附上我自己的思考

Q1:「父親」為什麼要離家出走?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在我的記憶中,他既不比別人快樂,也不比別人憂傷.他一直沉默寡言」還有其他細節,包括整篇文章的一種孤獨的基調

因為沒人能理解自己的寂寞和孤獨,所以想要選乙個與世隔絕的世界自己獨自過完這一生。不用別人理解,不用和別人解釋,也不用接觸世俗生活

Q2:「父親」為什麼划船回來?

「我」從童年時就一直是「父親」精神和物質上的支持者。而且在「母親」、「姐姐」、「姐夫」都離開了以後。「我」依然留下來。

在文章結尾經歷世事的「我」對「父親」喊的那段話,讓「父親」認為兒子是理解他的。所以「父親」回來

Q3:「我」為什麼害怕?

因為文中兒子並不能夠理解,兒子只是一直等待,而且好像自己的生命就是為了等待而活著沒有其他的意義和追求(她的母親、姐姐和姐夫都是世俗生活的凡人,有自己的孩子,有自己牽掛的東西。有自己喜歡和在意的東西。

所以他們都走了,沒能一直等下去)

因為自己後來的生命就是為了等待而一直活著。突然一天,等到了。

如果等到了,也就意味著「我」這一生活著唯一的信念也就不再存在了。

所以「我」害怕極了

Q4:為什麼說「他像是另乙個世界來的人」?

等待他是兒子後半生活著的意義,他在兒子的心裡已經成了乙個「意象」、乙個「信念」

不再是自己童年時接觸的父親

Q5:為什麼結尾兒子要求「在我死的時候,我要別人把我裝在乙隻小船裡,順流而下,在河上迷失,沉入河底。」?

因為而自己最後死前能夠理解了父親的想法和追求

當「父親」揮動船槳向我划過來,他回來了。自己一生活著的唯一信念也已經消失了。

支撐自己的信念沒了,自己一病不起

再後來也和當時的父親一樣覺得生命沒有意義,一切都只是像大河一樣,周而復始。

理解了父親,所以在最後留下這樣的囑咐。

剛才去找了下關於作者羅薩生平的介紹,也就寥寥幾句話。

也許是作者有段時間的經歷,讓他產生了對生命意義的探索,有了文中「父親」那樣的感受,才寫下這篇文章。

如何評價 社會民主主義 以及 第三條道路 ?

徐生 所謂社會民主主義,不是社會主義。所謂社會福利主義,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生產關係 勞資關係 經濟基礎,是勞動者進行自身勞動,享有自身勞動,亦即勞動者創造價值,享有及分享剩餘價值,亦即生產力的主體先富,創造財富的人先富。實現社會主義,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勞動階級掌握社會領導權或者不掌握社會...

皮亞諾公理第三條和第四條為何不能簡化成一條

Albert.Tso 這兩天抽出功夫結合知友的回答以及自己的查證寫了篇專欄文章,算是自答一下,基本上遵循 存在與完備 給出的邏輯,同時 dimaria 提到的戴德金也給了我莫大的幫助。感謝感謝 Albert.Tso 對 Peano 公理的理解 劉龍 第三條為了防止出現環,第四條為了防止出現分叉,第一...

如何看待房企融資 三條紅線 帶來的影響?

西部瓜農 恆大立功了 三條紅線執行被延期到2023年6月30日了.期待靴子落地的醒醒吧,放血割肉是不可能的.Too big to fall 是真的.哈哈,就算不談3年內會有什麼變數,3年內也夠房子漲兩波了.再不濟還有三年之後再三年的把戲.所以就是沒什麼影響.外甥打燈籠,找舅 照舊 腦漿分你一半 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