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哲學家都是有大智慧型的人,為什麼他們反而過得不快樂?

時間 2021-05-06 00:15:48

1樓:洪權

("▔▔)汗 ,講真話實話會被貼標籤!謹慎說真話啊!

哲學家是思考者。思考,就會腦力消耗。必然帶來各種情況。

哲學家,不是心理學家。必然不懂如何讓自己心理健康。

心理學家,不是心理健康家。同樣不懂如何健康。

所以,跨行業,如同隔山。是非常遙遠的距離。

比如,弗洛伊德的狀態有點狂躁,也是有心理疾病的。

榮格,自傳裡就說自己有心理疾病。沒辦法解決。

同行業裡,也是分專項分支。並不是心理學家就會心理健康。不會。

目前的心理學中,包括臨床心理學,依然沒有健康心理這個分支。這是空白的區。

2樓:935a

智慧型來自於想方設法地解脫痛苦,快樂則會掏空人的頭腦。如果非常快樂為什麼還當哲學家?是吧,醉生夢死不好嗎?

這個世界上,藝術家就像生產味精的人,味精只要加上一點點兒就能讓枯燥無味的人生變得美好,但是,你大把大把那東西當飯吃,會是什麼感覺?藝術家哲學家可能也一樣。人心之道,有無相生,過猶不及。

3樓:Mr hongyu

西方哲學家的方法注定了他們就是錯的,他們在錯誤中狼奔豕突,注定了他們的不快樂。而東方的思想家的方法讓他們接近了真理,但他們的方法少有人能成就,所以真正懂的人極少,甚至不能只用思維去理解,稱之為修行。那是見自本心的快樂,這是不同於我們理解的苦樂,這是出離和明覺六感苦樂之上維度的快樂。

所以我們常能見到「大自在,大智慧型、寧靜致遠、靜能生慧、歡喜自在」等詞彙,而且他們真正做到了。

4樓:四又居士

我猜想,也許是他們發現了世界的真相並不樂觀,甚至前景暗淡,而又找不到解決的辦法。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們正好生活在乙個自己很不滿意的當下世界,痛苦不堪,因而開始找尋出路。

此生不快樂,又看不到快樂的前景,他們只能在這樣的撕扯中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苦熬,焉能快樂?

5樓:kyra

因為不快樂所以才會有智慧型,哲學家可能很小時不被愛,所以很小就看到這個世界與自己想要的不一樣,於是就大致的明白了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這就是所謂偏好,有了偏好同時又有了對自己需求的敏感同時又有了改變這一切的強烈需求,就有了思考的方向,有了思考的方向就有了思考的動力,有了思考的動力就會去想人與人的差距,去認識自己,認識別人,認識這個天殺的世界,然後就可以抽象出這世界的規律,有了自己的思想體系。

亞當夏娃在伊甸園無憂無慮,並且沒有智慧型。擁有智慧型的同時也就有了分辨能力,有了偏好(大多數人偏好看到那些人與人互相尊重,與自己所求不衝突,一片和平的場景),看到不符合自己偏好的就會生氣,但未必符合社會認定的善良就是符合他偏好的,就像有些人哪怕看到幸福的情侶都會生氣,是因為發現自己沒有物件,而且那麼好看的人居然不是自己的物件,以及一點點自命清高,看不起膚淺的幸福,這些都是人們的偏好未必符合社會定義的快樂的原因。

但哲學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認為生活中的一切是理所當然的,人活的時間越久越把生活認為是理所當然,失去了批判和讚賞的能力,變得鈍感十足,平庸無比。

哲學家看到了世界乏善可陳,所以哪怕周圍的人杯盞交錯,歡聲笑語,他還能看到這些人隱藏著的焦慮和空虛,以及和平表象下暗流湧動,他知道越完美的玫瑰越接近憔悴,他也知道天堂即地獄。所以他們渾渾噩噩,純粹而又熱烈,絕望而又急迫。

所以哲學家成為哲學家必須要看到自己不想看到的,他才能知道什麼是自己想看到的,所以哲學的思考從思考自己的不幸開始。

6樓:我看

不快樂是肯定的。

充滿智慧型的人對於事物總是比常人理解更深刻或更有體會。不快樂大多數源於不被理解。人是群居動物,很多時候對於事物都會找認同感。

當大多數人沒有智慧型人的感官是無法感受到那些更深刻的東西。

舉個栗子:讀書多一點的人相對略少的人,對世界,對社會,價值觀以及思考的內容是有很大區別的。如:

略多的人可能思考的是社會、世界的發展道路、趨勢、最終體。略少的人或許思考的是如何找到乙份好的工作。

充滿智慧型的人會茫然、侷促不安、執著追求等等,大多數帶來的卻是無奈的。並且這些人是零散的分布世界的,大多獨狼,能解決問題的只有少數。所以智慧型人大多情緒是低下的或者偏低的。

7樓:王崇一

見過一句話——「缷下武裝的先知,無一例外的命運是絞刑架。」

當我們的視角非常高時,就不被大多數人接受,認可,接納……甚至反而是「反對」和「攻擊」。

比如「佛洛依德」的「性慾說」,比如「魏寧格」在《性與性格》中提出的「人人皆具備,性格中的男性特質與女性特質」……越是高層的觀點,越是與大多數人,或者說,與社會當前的主流觀點「不符合」,越是遭到排斥和攻擊。

不僅是歷史上啦,就算是2023年的中國,你敢說「同性戀也是自然界注定的正常現象」,也會遭到現實中多數人群的「鄙夷」。你說錯了嗎!不是,恰恰因為你說對了。

如果你「善惡混合」的說話與行動,「有選擇的善,有選擇的惡」,反而能很好地適應這個社會。馬基雅維利說「如果乙個人不論環境如何,都要堅持行善,那麼他一定會毀在那麼多惡人的手裡。」我當初看到這句話時,難受了半天,一方面,覺得說得真好,一方面,覺得命運無望。

追求真理的人們,因為他們的「無比真誠」和「100%的純善」,而被人欺負,被人不理解,不適應社會環境,孤獨,悲傷。

魏寧格同學21歲寫了《性與性格》,影響西方後一百年的學術界,但他本人,23歲就「自殺」了。

仔細想想,如果人生為了「真理和意義」而活著,就很幸福,但這種生活,難道不是實際生活中太多太多的坎坷和孤獨嗎?這又談何幸福?大多數人,為了「生活本身而活著」,追求「利益和生存」,不願為真理性放棄利益性。

但他們活的不是「其樂融融」嗎?

「自殺」是唯一嚴肅的哲學命題。

8樓:反求諸己

「做乙個不滿足的人勝於做乙隻滿足的豬;做不滿足的蘇格拉底勝於做乙個滿足的傻瓜。如果那個傻瓜或豬有不同的看法,那是因為他們只知道自己那個方面的問題。而相比較的另一面即蘇格拉底之類的人則對雙方的問題都很了解。

」——密爾.《功利主義》,徐大建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0頁。

9樓:溫涼

人類或是生命的根本就是幸福有意義的嗎?這類前提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會被思考,或是思考了也會用「總要生活」這類理由糊弄過去。但哲學家的根本就在於思考這些,不可能糊弄過去。

所以在哲學家那裡,普通人習以為常的前提或許就會崩潰,塌陷,而尋求到的真理估計也不會是一片光明。

10樓:司洪亮

大智慧型的人做大事。乙個人的一生能做幾件事?做得了天堂的事就做不好地上的事。

大智慧型者們玩的上天堂經濟學,跟你俗人玩的那一套根本就是兩碼事。但地上的經濟學玩好了不容易,天堂的經濟學玩得透徹,同樣也並非是易事。這一點到是相同的。

正所謂,大智慧型者們打交道的都是大智慧型。這一點與俗人之道就顯得明顯不同了。大智慧型者們的快樂在天上。

這一點俗人的快樂恐怕是找到點感覺都是困難的。地上的那懂天上的事,誰說天上的就不快樂。

可是問題來了,大智慧型的人就能上天嗎?哲學家是人不是神,他們想著天上,人確在地上,他們反而過得不快樂,於是乎,尼采死了!

為什麼尼采是偉人?

乙個以死擺脫俗塵入天堂探查形上學秘密的人。一些凡人懂什麼,只知吃飽了跑出來發發議論。

11樓:哲學為何p開頭

1、亞里斯多德詞項邏輯有個公式:P is not non-S,大寫表示本 Onta 小寫表示末:

2、注上漢字:太外延太極大 P 智慧型內涵大小昰心裡 is 非昰外人 not 事昰非物 non 末是容易原本昰 S 非容易獲得的!

12樓:天啟大子籌

老哥,你的潛在邏輯是:哲學家—有大智慧型—活的很明白—因為哲學家明白怎麼去在生活中應用—哲學家應該很快樂。

恕我直言,這些因果的每個鏈條,實質上都不是必然性的。你在概念與概念間建立的慣例,通常並不是乙個由因即果的過程。

哲學家,俗話說是愛智者,是說他們對於智慧型的探求異於常人,但你能說他們人人都有大智慧型嗎?可以把智慧型和愛智慧型等同嗎?未必,它們其中很多人不乏智慧型,然而不是因為他們是智慧型的,而是他們追求智慧型的結果。

有智慧型一定活的明白嗎?這看起來是一條是必然之路,但實則未必。另一方面,很多有智慧型的人活著活著一定程度上越活越是困惑,解決不了的問題越來越多。

哲學家真的明白在生活中如何應用嗎?這更不是乙個必然答案,理論問題和實踐行為並非是直接相關的。只能說對實踐行為有指導作用。

熟練運用就一定很快樂嗎?這個問題也無法建立必然的聯絡。熟練運用最主要在思維鍛鍊和行為規範上面。

思維鍛鍊會有時使你的思維會繁瑣起來,面對一些實際並不必要的問題(實際在哲學家眼中的必要問題),從而和現實生活脫節,這種反差使得哲學家不夠快樂。

有時對於熟練運用思維者,他們能夠化繁為簡。由於這個最簡的觀念中同樣有同現實問題不相容的必要問題,不快樂也是正常的。

我大概簡單地說了說,但沒有具體拿什麼具體例子,因為我覺得大家在思維上清楚是很重要的,不扯哲學家來鎮檯面了。何況我寫的這段字是針對問者問題的思維,而非嚴肅的針對其問題的回答。

13樓:楊卓聞

有快樂啊!從某種角度上說老子也是哲學家,他過的很快樂,莊子也是如此,哲學家很多是有不同的目的,並不是否是簡單的為了自己的快樂,有很多承載著人類覺悟的重擔,所以他們並不快樂。

14樓:一切都是價值判斷

因為你覺得的快樂可能和他們的快樂有點出入

以下是朝霞原文560節

「難道有什麼「本身美」的東西嗎?認識者的幸福增添了世界的美,使一切存在物更加光采照人;知識並非僅僅把自身的美加於事物之上,而是不斷滲入事物之中;——但願未來的人類為這命題提供證據!在這裡,我們回想起一件古老的史實: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天性如此不同的兩個人,在什麼是最高幸福的問題上卻有一致看法,並非對於他們或對於人類而言的最高幸福,而是最高幸福本身,甚至是對於神和至聖而言的最高幸福;他們發現它在於認識,在於嫻熟地從事發現和發明的理解之行為(決非在於「直覺;,如德國半神學家和全神學家;決非在於幻覺,如神秘論者;同樣決非在於創作,如一切實踐者)。」

15樓:

康德在蘇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識」後,又捏出了「德福一致」,為了有德和有知識的人收穫應有的福(為了正義和合理),他預設了上帝存在、靈魂不朽、意志自由。

於是,一條古怪的公式出現了:

美德=知識=幸福

理性主義哲學家日夜思索人間之外的抽象物,留下的文字主要都和抽象描述有關,我們幾乎看不出他們幸福與否,只能按知識即幸福來瞎猜幾把。

非理性主義哲學家關注個人,關注情緒和存在,他們留下的文字浸泡著人生體驗的極限。他們將那體驗,將那深淵處的絕望與喜樂一併寫出。當你看到他一段絕望而悲觀的文字,你便以為他不快樂嗎?

他所感受的幸福也是無法被常人理解的。

哲學家是洞悉世界運轉規律的人,為什麼他們沒有幹出一番大事業?

行進之進行 在2014年,有一位哲學家去世了。牛津大學的丹 羅蘋遜教授是這麼描述那位哲人的最後一次講座。台下人不斷的切換著耳機中的翻譯 中文 德語 英語,那些人試圖找到乙個可以聽懂他在說什麼的語言。 跨界無界 題主想的對,世界確實有分工,哲學家主要負責思考。思考不是實幹,怎麼幹出一番大事業?所以哲學...

為什麼人人都覺得自己是哲學家?

平定粉碎者 對世界做出自以為是的解讀不就是人類的本能麼.而且就經驗來說,大多數人按照他們的人生觀活著都沒遇到大問題,自然也覺得自己的人生觀沒問題了。 哲學家總在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人間,而問題是改變人間。怎麼理解?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佛覺人人皆可成佛,是以無限輪迴作為意識形態的。叔本華接納了無限輪迴...

為什麼哲學家那麼痛恨無知或者sb的人?

十方 這種問題下面居然有人一本正經地回答?知乎er們啊,人生還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做啊!至於題主這個 哲學家為什麼痛恨無知或者sb的人?哲學家對無知和sb的痛恨猶如哲學家對你這種狂妄自大 不知所謂 自以為是 瘋言瘋語的人之痛恨,你覺得有沒有道理?說到這裡,還是需要 哲學為何p開頭 兩位大師開個辯?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