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祖父母參與照料孩子是什麼體驗?

時間 2021-05-14 17:32:27

1樓:

孩子視角:

爺爺是教育系統退休的聰明有趣老頭,奶奶是嘮叨、疼我到溺愛的超級奶奶1~3歲和爺爺奶奶住老家,爺爺給我買了乙隻羊乙隻鴨乙隻狗陪我玩,據說我愛跑鄰居奶奶雞窩裡蹲熱乎乎的新鮮雞蛋,敢踮起腳摸不認識的狗的鼻子

之後差不多每個暑假都回老家住,做泥塑,和爺爺一起快快樂樂做奧數,據說擅自啟動過一架拖拉機,還嗷嗷開了好幾公尺

我的童年踩在土地上,有小動物和大自然

2樓:加菲貓

我家沒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之類的參與,我跟老公定居上海,雙方父母都遠隔千里,除了月子有孩子外婆照看,其他時間照料孩子是我和老公兩個人忙過來的。

我目前全職媽媽,孩子兩歲半。孩子在外面跟小朋友玩的時候,遇到很多老年人帶出來的小孩兒,我會比較她和別人的不同。說幾點感想吧。

有老人幫忙帶的小孩兒,說話比較多比較早,可能是因為語言環境比較好,每天可以在家裡聽到大量的對話,受的薰陶比較多。

老年人帶孩子有一定概率是放養,在外面玩的時候對小孩不加關注不加管教,小孩子跟別人起衝突了,只要自家小孩兒不吃虧,是不會上前關注的。我家寶寶有一次就被乙個比她大的小女孩欺負哭了,那個女孩兒三四歲吧,個性很野,搶玩具,還打人,動作特別快。看護的老人隔得遠遠的,二十多公尺,也不管。

年輕媽媽自己帶的會好的多,孩子不管幹嘛都會一直跟著,會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會認真教孩子禮貌知識。

其他的我就不太清楚了,畢竟沒跟老年人一起居家帶過孩子,都是一些觀察出來的片面感受。

3樓:言午芷櫻

兩個字,呵呵。

我老公的奶奶,90了,耳朵聾眼睛花,堅持己見不服老。

這種情況下你還想教育孩子?

聲音大一點吼一聲,你孩子就知道哭哭啼啼找老太太訴苦了。

接著你就承受90歲老人的洗禮吧。

4樓:絨絨

是我姐姐的孩子需要照顧,我一直作為旁觀者。

我姐一開始是她公公婆婆照顧,她婆婆不注意衛生,用手擤鼻涕後不洗就喂孩子吃飯,經常嘴對嘴嚼食喂孩子,然後覺得我姐喂的少的,總是給孩子吃很多。

然後就是婆媳大戰,換成了我爸媽,孩子的外公外婆。

我爸媽也有大多數老人照顧的相同案例

比如孩子不想吃飯追著喂,一頓飯做好幾次孩子才滿意,才肯吃。

比如孩子看電視。

比如日常生活母女拌嘴,我爸媽氣的要回去不帶孩子了。

至於體驗

我:這是爸媽,養你這麼大,還得照顧你的孩子,還得看你的臉色,又不是傭人,要想事事順心,你花錢找個保姆不就行了。

我姐:誰帶孩子都不如自己帶的好。

我媽:帶了這麼久孩子,不說以後養老誰養,就怕落個不是,兒女生怨氣。

我爸:帶個錘子的孩子,養個錘子的老,我自個逍遙不香嗎

5樓:

姐姐家的孩子經常送到家裡帶,說一說本人觀察到兩個家庭對孩子照顧過程的思考。

當孩子身邊多個家長,甚至不同輩分的家長共同照顧孩子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是家長們價值觀思想是否相符或者相近,如果家長們的價值觀相近,並且不同輩分的家長清醒意識到各自的界限,那麼一起照顧和教育孩子會相對容易很多,家庭氛圍也會很融洽。

但是如果家長們(例如祖母輩和父母輩)本身的價值觀分歧很大,互相之間又不清楚自己的界限,最好不要共同教育孩子,年幼的孩子往往不具備對不同價值觀思維進行分辨、耐受和融合的能力,所以這樣情況下的教育會讓孩子備受煎熬,甚至產生很多問題,家庭氛圍也會受到影響,進而再反過來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影響。

當家長們存在較大分歧的時候,要提前商榷好長期和孩子形成穩定教育關係的角色由誰來扮演,其餘家長分清自己的界限,盡量不要越界過多干擾孩子的成長,只要在需要的時候提供孩子乙份支援和愛就可以了。

6樓:城北徐公

老一輩的人思想教育觀念和現在差距很大

要麼就是寵溺孩子,要麼就是打罵孩子

但都會有一點,不停的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罵孩子蠢,這不會那不會

7樓:

這個要具體案例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我是被我奶奶帶大的,我奶奶是個非常好的人,我覺得自己在這一點上還算比較幸運,因為我媽媽非常不負責任,我爸爸工作太忙,沒時間管我。

嗯,對了,有一件事情挺有參考價值的,我小時候是學過鋼琴的,搬去跟爺爺奶奶住之後,本來有打算繼續學,但是我爺爺怕吵,我就沒學了。

8樓:

首先,祖父母帶孩子證明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較為有限。因為工作忙碌的緣故,很多人都會拜託父母來帶孩子。長輩出於對孩子的喜愛,常常事事順著孩子的意思,而孩子的父母都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對長輩的一些做法並不贊同甚至產生厭惡,但因為考慮到長輩帶孩子的辛苦,很多人可能不太會直接了當地說出對長輩的不滿,因此這樣可能會導致家庭關係產生一定的問題。

第二,當面對事事都順自己心意的長輩時,孩子會十分依賴他們,進而和父母關係產生裂痕。但很幸運的是,這種裂痕比較好彌補,只要父母多給予孩子一些關注和他們多相處一段時間就好。

最後我想說的是,讓長輩參與照料可以減輕年輕人的負擔,但這只是暫時的,並不是長久之計。我的父母常常後悔於小時候沒有多陪陪我,錯過了那段最珍貴而又短暫的時光。如果可以的話,請多陪陪孩子,哪怕是多抽出幾分鐘給他們講個睡前故事。

至少等到將來回憶起來這也是一段甜蜜的回憶。

9樓:

小時候父母外出打工,一直是祖父母照料。

說真的,我的童年很痛苦。

祖父是個十分自負又十分自卑的人。一旦我違揹他的意願,不論對錯,他總是要打的,也不會聽理由,如果有人勸就會很得意,似乎打孩子可以彰顯自己的威信。

祖母不管事,據說是年輕被認為有剋夫命,一直找不到人嫁,最後迫不得已嫁給了祖父。她喜歡打麻將,一旦打起來就什麼都不管,對家裡什麼事都漠不關心,拿著微薄的退休工資渾渾噩噩度日,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做,自認為萬事天注定,人的努力是沒有用的。

當然,他們打我罵我我還可以忍受。最痛苦的莫過於被他們耽誤的時光。他們拒絕給我看書,認為讀書無用,只有學業上的書可以看,不允許我看「閒書」,即使我哭鬧也無能為力,小時候看書都是給別人抄作業借來偷偷看的。

但他們對我打遊戲玩電腦看電視十分包容,因為這個時候我是不會哭鬧的,而且費用都是父母承擔。我現在最後悔的是小時候沒有好好看書,養成好習慣,培養好興趣。現在後悔莫及。

但是有什麼辦法呢?爸媽出門打工了呀!

小時候我不知道什麼是快樂,不知道怎麼和人交往,不知道怎麼和老師講話,不知道為什麼有的人看起來那麼幸福。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主要還是看人和實際情況。如果祖父母是有智慧型的人,讓孩子多跟他們一起就很好,可以學到很多經驗。但是我這種,建議不要。

祖父母年紀已大,很多時候精力和知識都無法滿足培養孩子的要求,很多觀念也比較過時,而且老人容易固執,對孩子還是有很多不好的影響的。建議盡量還是父母親自帶孩子。

10樓:路明非

97年生人,姥姥和姥爺參與了我從出生到小學五年級的照料。

有印象的大概是飯後姥姥帶我出去散步,會花1塊錢買3串羊肉串給我解饞。

在歷史地理的教學上,姥爺其實比媽媽更為專業,畢竟他教學超過30年。

四年級有一次作業沒交,是姥爺被請家長。

五年級考初中時,遭到家裡人一致反對,不過最後還是考上了。

要說家裡有祖輩參與照料孩子是什麼體驗,我覺得更多地還是看父輩對教育的重視以及自身的好學程度,畢竟老人家很少批評孩子

11樓:咖啡多加糖

大多數情況孩子會被慣壞,而且和自己平時遇到的別人家的孩子很多方面差距特別大。首先禮貌方便就會差很多。比如我哥家孩子小時候他姥姥姥爺帶著,給慣的不成樣子,沒有禮貌,吃飯時候嘴巴塞得滿滿的,問他為什麼這麼吃飯,他說,我姥爺說了不想讓別人搶了去就多往嘴裡送點。。。

而且他們那一輩人帶孩子不願意讓他們自己思考,我二姐家孩子就一直他們自己帶著回來幾個孩子一起玩兒,很明顯就看出來差距感。所以就個人而言不太同意他們帶孩子。

離婚後不讓孩子去看祖父母是什麼人性?

不是什麼人性,我離異,我就不願意讓我孩子看祖父母。生孩子的時候祖父母在哪?養孩子的時候祖父母在哪?離婚了開始怕沒後了?你最好再婚再生乙個 老蘇家的小蘇 太斤斤計較的人往往過得都不太如意。為什麼有些男人離婚可以淨身出戶,乃至給女人房子車子鋪子,因為人家有本事呀。如果你們不給孩子撫養費,那麼我覺得她不讓...

有哪些值得父母 (外)祖父母閱讀的關於孩子成長 心理的書?

逍遙遊 如果你指望長輩看書學習帶孩子,趁早歇了這個心思。只會增加家庭矛盾。因為他們成長的年代信奉實踐經驗,跟你現在信奉讀書是一樣頑固的。長輩幫著帶孩子,就一條 吃飽穿暖別生病,就是最大成就,值得表揚。孩子內向膽小,一方面跟性格基因有關,一方面說明父母特別是爸爸在孩子成長中的缺位。比讀書見效更快的辦法...

家裡有扭曲的父母是什麼體驗

大自在 放大缺點,忽視優點,年代,教育,文化,經歷等等都不一樣,怎麼苛求三觀一致,我的爺爺養育我的爸爸,只是希望他能夠長大,健康就好。我爸爸養育我,只希望我能夠成才,光耀門楣 如果有一天,我養育我自己的孩子,我只希望他在精神上極度充實,不再受填鴨式教育的侵害。那我的孩子之後吶 我們處在乙個極快速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