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法確保每件事或者每個決定都是最正確最科學的嗎?

時間 2021-05-13 02:52:53

1樓:鹽選推薦

我們無法確保每件事或者每個決定都是最正確最科學的嗎?每個人心中都有乙個答案,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解答這個問題。

我在 IBM 工作了 30 年,這期間在美國工作了 15 年,日本 7 年,中國香港 8 年。在公司的內部,我一共調任了 12 個部門,涉及行銷、服務、技術支援、業務開發、諮詢、人力資源、市場、 IBM 內部變革轉型、資訊管理等不同的領域,做過首席資訊官,也做過首席市場營銷官。

1999 年到 2000 年,我作為亞太區 IBM 資訊化副Quattroporte,帶領 IBM 順利渡過千禧蟲的危機。此外,我曾多次空降到不同的高位,在不同的領域帶領多元化團隊克服許多不同的挑戰。

我的工作經歷給予我各種各樣的挑戰,譬如帶領跨文化的國際團隊,每個國家因為他們的文化不一樣,因此溝通方式也不一樣。我們需要學習,並且能夠適應他們不同的溝通方式。

譬如,日本人在開會的時候,很少發言,但這並不表示他們沒有許多的意見或建議;澳洲人在開會的時候必定發言,這也不表示他們提出的建議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或者他們會堅持他們的意見。

再比如,我作為 IBM 副Quattroporte時,需要管理亞太區從日本到紐西蘭 14 個國家的業務。在當時,他們採用 IT 技術上的成熟度是非常不一樣的。有些國家還在非常初期,需要做大量的市場教育才能進行營銷,但有些國家在 IT 的應用上面已經相當成熟,可以直接推廣高階的 IT 解決方案,給他們考慮。

與此同時,這些寶貴的工作經歷也鍛鍊了我直面危機、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我以此為基礎,摸索出一套能夠幫助決策者,正確地做出商業決策的系統化的方法:GPA 。

當然,僅僅有決策是不夠的,把決策執行下去同樣至關重要。因此我們在決策的過程中就必須著手為執行做準備,而不是等到決策完成後才開始考慮執行的情況。那麼乙個決策者如何在進行關鍵決策的同時還能將執行考慮清楚呢?

我為此提煉了幫助方案有效實施的 IPO 方法。

因此,GPA 和 IPO 共同組成了決策思維,那麼它們指的到底是什麼呢?

2樓:「已登出」

實踐是檢驗決策正確與否的最終標準,而不是一堆數學模型和經驗,數學模型過於理想化和抽象,經驗過於粗糙,而且容易過時。所以做任何事的時候應該抱著這樣的態度,跟隨自己的想法,勇敢的去嘗試,出現錯誤再改正。斷不可給自己先入為主的下個結論,再拼命的去證明它的正確性。

這不過是內心過於執著,不肯接受現實罷了。所以說,沒有人能永遠做出正確的決策,偉人也不可能。所謂正確都是事後諸葛亮。

3樓:wei Huang

日本著名學者福澤諭吉說「自古以來人類一切文明的進步,最初無一不是從所謂天方夜譚開始的」。

我們無法確保每件事或者每個決定都是正確(最科學)的麼?

首先是要有勇氣去不斷地面對乙個不爭的事實:理論與實踐的差別,而正是這差別往往叫人會有思維誤區,一果一因,而不是先因後果,要知道一果有可能幾因...

4樓:毛毛蟲

樓主有自虐傾向啊,適合去做科學研究嘛,任何事情都沒"最"之說,你只能盡可能地去做到科學化、合理化,但是永遠無法達到最科學。至於方法和途徑肯定有一些,包括不斷擴大知識範圍,積累經驗,發揮群體智慧型,掌握盡可能的資料等等。但是所有這些都達不到「最」的可能,因為無法評判什麼是「最科學」。

再說了,有時錯誤的決策還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呢。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

5樓:

人無完人,金無赤足。 最合理,只是在你已知的範圍內的說法。世界上沒有最合理的,只有更合理的。為什麼?因為你的認知在不斷的變化和提高。

6樓:

影響一件事情的因素多種多樣,除你個人的內因以及可控外因之外還有許多不可控的外因,比如時間、天氣、運氣、對方(人就很不可控)等。因此乙個人能做的就是做出自己最好的準備,然後全力以赴地做事情,中途遇到特殊情況就沉著冷靜、隨機應變、見招拆招、兵來將擋、水來土淹。事後總結經驗教訓,不完美和失敗是常有之事都是珍貴的經歷。

你當時覺得合理了科學了,但可能事情從一開始就不會像你預期的一樣發展,所有決策都是紙上談兵,只有真刀真槍地乾起來,才能知道決策是怎麼一步步制定出來的。

7樓:李文思

這個問題看起來就像是囚徒困境一樣,在未知的情況下你要做出乙個相對於比較正確的決策。我認為這是一種博弈的思想。如果我們知曉未來全部走勢,我們會分析出最優的方案。

但是現實最殘酷也是最迷人的地方在於誰都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在一切未知的情況下,我們做出乙個比較合理相對正確的決策,那麼就已經是最好的了吧。

8樓:kinglon

其實,這種追求完美主義的想法不一定是對的。

因為當你在對兩個決定作出選擇的時候,一般性是這樣來做的。

1、從A和B中,輕易的選擇了乙個非常有利大於弊的決定。

2、從A和B中,來回考慮,不知道選擇A還是B好。

那麼對於這兩種情況,一般情況下,第1種情況是最好處理的,第2情況,因為你會考慮這麼久,就是因為A和B誰也不占有絕對的優勢,那麼隨意選乙個就OK了,因為最終的結果好壞是差不多的,只是細節上有所不同而已。

終上所述,每個決定都是有優缺點的,沒有絕對的正確的。

另外,題外話:很多人為什麼在面對第二種情況的時候,經常要考慮很久,而且還有會後悔,那是因為你作為決定後,會拿選擇的這個決定的短處去與未選擇的決定的長處比較,越比越後悔,越後悔,以後再次遇到第2種情況,又會害怕,不敢會出決定。

9樓:

我覺得這個問題需要加上前提條件,只能說幾乎所有事情都無法保證最科學,當然有少數部分除外。當你所做的一件事情所影響到以及所受影響程度到了乙個極度的臨界點的時候,就可以保證科學的,比如說你肚子餓的時候決定去吃飯這件事。肚子餓則吃飯,這是自然原則,所有的科學都是基於自然規則而提出的,所以我們可以說,餓了去吃飯這件事是可以保證科學的!

10樓:孫振華

世界沒有絕對只有相對。各種形容詞、定理、定義等,也都是相對來說的,或者在某種範圍內成立的。 比如說正義,沒有絕對的正義,它的絕對意義是可以無限思考和追尋的。

關鍵是態度和對正義的不停追求,只要往那個方向去走,才能保證離終極(但沒有絕對重點)真理越來越近。

所以說,正確(科學)與否,也是如此:只能保證,在現在條件下,做到盡量的正確(或者科學),不可能絕對。但你只要向正確的方向去做,才是關鍵。

11樓:於紅紅

「確保每件事或者每個決定都是正確(最科學)的」,這是偏執。

所謂「正確」、「最科學」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你要做決定、選擇的「每件事」在沒有結束前,都是處於動態、變化中的,或者說在過程中,總是帶有一定偶然性的。料事如神,基本上是一種誇張的修辭。

所以,只要結果、結局大差不差,或者說我們達到了主要目的,就可以認為事先做出了正確、科學的決定。苛求百分之百、追求完美,多數情況下都無此必要。

其實,如果了解一些關於控制論的知識,我們就會懂得差錯存在實屬必要。對於乙個系統而言,如果沒有一定的差錯、冗餘,該系統很容易崩潰、失控。正是那些在我們看來低效、多餘、浪費、錯誤、失敗的部分,使我們的系統保持了延續、再生和活力。

當然,差錯、冗餘的比例不能太大,否則也會使系統出現問題。

「每件事」也可以看成乙個系統。現在,樓主對不太正確、不太科學之處還那麼苦惱、耿耿於懷嗎?

我們現代的人喜歡控制、喜歡強迫,既喜歡控制、強迫別人,也不由自主地控制、強迫自己。這表面上看是理性,實質上是非理性。是太自大、自私、貪婪的表現,是不尊重其他個體意志的表現。

然後,一些人在此基礎之上,又進一步受到西方經濟學」效用最大化「思想的戕害,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越發地背離人性,追求不可能實現的目標,並帶給自己無窮無盡的煩惱。

智慧型在於,學會放鬆,學會接受不完美,學會平衡的技巧,學會某種程度的失控。

12樓:

我們每個人都是在有限的條件限制下,盡力按照我們所知的和想象的,讓事情朝著我們認為更好的方向發展。

1. 很多貌似做事很理性、很科學的人,往往只是他們自己或者別人認為的理性和科學而已;

2. 現實世界中,正確往往只能逼近,沒法絕對;

3.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既要看現在,還要看趨勢。

舉個例子:當年「人多力量大」的政策導致了現在中國龐大的人口,這個決策是好是壞?什麼時候是好,什麼時候又是壞?

每件事情是不是都講究目的和意義

吳軍 不可能的。如果那樣該多累。陌生人,我是乙個創業者,今天在外面找了一天錢,空隙的時間我就這樣無目的的發呆,坐在車裡,什麼也沒想。 塢中客 張某人 每件事都有目的,只不過這個目的有大有小,比如吃飯目的解餓,喝水解渴等。意義是什麼?意義是做一件事對其他事物的重大影響。所以意義可有可無,你總不能說吃飯...

為什麼做每件事的時候都會顧慮很多?

顧慮太多說明你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了,要是因為工作中的問題引起你顧慮,說明你的工作壓力很大,不能泰然處之。這是好事,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而後改。慢慢改變工作方式 思路,提高工作能力,盡可能的完成工作量。大膽展開工作,不要猶豫不決 搖擺不定,盡快走出誤區。要是無緣無故的顧慮,就是有焦慮症了,心裡素質欠缺...

世界上發生的每件事情,是否必然發生?

楊思基 因果論的麻煩就是無法解決第一動因的確立。如果一切都是第一動因的必然結果,這大概好理解,甚至哪怕就是一因多果,或多因一果都可以理解或考察確定。但就是第一動因是必然的 還是或然的呢?這是個問題。 隱愚者 發生的事實是必然的,而事實就是概率性和可能性的東西成為了唯一結果,但結果又是可以無限延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