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巳之變時袁崇煥被滿清潛越薊西,那個地方真能潛越嗎,地理是怎樣的?

時間 2021-05-11 11:07:44

1樓:Zwx

袁崇煥遣喇嘛僧吊老酋,因以款議未成,而崇煥去位。迨先帝初立,意在滅奴,召崇煥授兵柄。崇煥陽主戰而陰實主款也,甚至殺東江毛文龍以示信。

嗣先帝之不許,遂嗾奴闌入脅款,仍戒以弗得過薊門一步,崇煥先頓甲以待。【是夕敵至,牛酒犒勞】。夜未央,敵忽渝盟,騎突薄城下,崇煥師反殿其後。

先帝於是逮崇煥誅之,而款議再敗。

——摘自民族英雄徐石麒弘光年間所上的反對與滿清議和的著名奏疏

什麼潛越?是明越!

2樓:yxds

大內義興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32 人贊同

////大壽可是袁督師的親密戰友啊!祖大壽原本是想給袁崇煥辯解,卻在不經意間,揭發袁崇煥讓皇太極「潛渡入薊」,使得真相大白:

(注)崇禎長編卷二九:臣在錦州哨三百里外,蹤跡皆知,詎意忌臣知覺,避臣邀截,乃從老河北岸,離邊六日之程,潛度入薊。督師袁崇煥檄調,當選精兵統領西援。

十一月初三日,進山海關。隨同督師星馳,途接塘報,遵化、三屯等處俱陷。則思薊州乃京師門戶,堵守為急。

初十日,統兵入薊,三日之內,連戰皆捷。又慮其逼近京師,間道飛抵左安門外紮營。二十日、二十七日,沙鍋、左安等門,兩戰皆捷。

城上萬目共見,何敢言功?露宿城壕者半月,何敢言苦?

說白了,祖大壽的辯解邏輯就是,袁督師知道皇太極在老河,可皇太極太狡猾,袁督師「不小心」就讓皇太極「潛渡入薊」了,但最後袁督師還是趕來京師,並連戰連捷,所以袁督師冤枉啊!

顯然,祖大壽覺得袁督師讓皇太極「潛渡入薊」不是什麼大罪過,嘴巴一溜,就把真相說出來了。

因此袁崇煥被皇太極潛越薊西,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要知道袁崇煥可是「合四鎮兵十五萬三千有奇,馬八萬一千有奇」,這全國精銳在手,結果硬是被皇太極「潛渡入薊」,連牽制作用都沒有,擱你是崇禎,你也要給氣炸了。////

//祖大壽原本是想給袁崇煥辯解,卻在不經意間,揭發袁崇煥讓皇太極「潛渡入薊」,使得真相大白: (注)崇禎長編卷二九:臣在錦州哨三百里外,蹤跡皆知,詎意忌臣知覺,避臣邀截,乃從老河北岸,離邊六日之程,潛度入薊//

3樓:大內義興

當然被潛越了,祖大壽都上書說袁崇煥被皇太極「潛渡入薊」了,還畫個毛的地圖。

祖大壽可是袁督師的親密戰友啊!祖大壽原本是想給袁崇煥辯解,卻在不經意間,揭發袁崇煥讓皇太極「潛渡入薊」,使得真相大白:

(注)崇禎長編卷二九:臣在錦州哨三百里外,蹤跡皆知,詎意忌臣知覺,避臣邀截,乃從老河北岸,離邊六日之程,潛度入薊。督師袁崇煥檄調,當選精兵統領西援。

十一月初三日,進山海關。隨同督師星馳,途接塘報,遵化、三屯等處俱陷。則思薊州乃京師門戶,堵守為急。

初十日,統兵入薊,三日之內,連戰皆捷。又慮其逼近京師,間道飛抵左安門外紮營。二十日、二十七日,沙鍋、左安等門,兩戰皆捷。

城上萬目共見,何敢言功?露宿城壕者半月,何敢言苦?

說白了,祖大壽的辯解邏輯就是,袁督師知道皇太極在老河,可皇太極太狡猾,袁督師「不小心」就讓皇太極「潛渡入薊」了,但最後袁督師還是趕來京師,並連戰連捷,所以袁督師冤枉啊!

顯然,祖大壽覺得袁督師讓皇太極「潛渡入薊」不是什麼大罪過,嘴巴一溜,就把真相說出來了。

因此袁崇煥被皇太極潛越薊西,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要知道袁崇煥可是「合四鎮兵十五萬三千有奇,馬八萬一千有奇」,這全國精銳在手,結果硬是被皇太極「潛渡入薊」,連牽制作用都沒有,擱你是崇禎,你也要給氣炸了。

@大內義興,以及我的歷史專欄:

修正漢末三國和一些歷史的偏差

4樓:妖眼之相劍師

當時薊鎮,遼鎮已經不敢和後金野戰了。直接走大路。要塞之所以有控制交通就是因為要塞內可以駐軍,野戰軍以要塞為支點出擊,如果你不打直接過後路就會被截斷,補給後援都會受阻。

如果明軍敢戰,後金要入侵,就必須圍困薊鎮,再分兵劫掠,但是這樣就需要更多兵力。當然明末的薊鎮和遼鎮,呵呵,估計是歷代邊軍裡面最菜的了。

5樓:王明

戰兵和民夫加起來十萬人總有的吧,十萬人如何潛越?

再者袁崇煥部下都承認了,已經發現後金大軍經過了,但是只敢出城布陣,不敢進攻

後金大隊,後金200騎注視著就不敢進攻了,呵呵十三日,侵晨,報奴全軍過石門驛,公令馬步兵盡出城外列營。營甫定,有奴騎二百餘,分四隊扎我軍之東南,相持兩時,並不件賊大兵。公令我發炮,賊聞炮即四隊排為一字,忽退去。

竟日無一騎復至,使我欲戰而無可戰。

6樓:懷劍聽雨

「潛越」其實是宵遁,就是在「仙山嶺」辛辛苦苦紮個營,然後不住,趁著夜色過薊州城

程本直《白冤疏》: ……於十一月初十日馳至薊州,計圖背捍神京,面拒敵眾。十二日即發前撥堵截於馬公升橋,

周文郁《遼西入衛紀事》:十二日,遼卒哨至馬伸橋,與奴遇,大敗之,斬敵酋,軍聲大震。

《滿文老檔》前哨小戰,清軍輸了,所以不記載

周文郁《遼西入衛紀事》:十三日,侵晨,報奴全軍過石門驛,公令馬步兵盡出城外列營。營甫定,有奴騎二百餘,分四隊扎我軍之東南,相持兩時,並不件賊大兵。

公令我發炮,賊聞炮即四隊排為一字,忽退去。竟日無一騎復至,使我欲戰而無可戰。

《崇禎實錄》《國槯》:「癸巳,建虜晨陷石門驛,殺驛丞。袁崇煥移營城外。建虜以二百騎嘗我,聞炮而退,竟日不見一騎。

程本直《白冤疏》:十三日敵乃盡撤遵營,橫扎於薊之東南角,林木茂密,山谷崎嶇,兩兵對壘,相持半日。不意宵遁而西……

《崇禎實錄》《國槯》:「甲午,袁崇煥偵敵將潛越薊州而西,即西追之。(主力)犯薊州,(別動隊)經玉田,三河香河順義等縣皆陷。」

《崇禎實錄》《國槯》:「(十二月)丁丑,清兵入香河,殺知縣任光裕;攻三河,不克。戊寅,攻寶坻,知縣史應聘拒之清兵入玉田,知縣楊初芳降。」

進入薊州,很容易被關門打狗,皇太極也要留一條後路,那麼占領玉田

7樓:李夢陽

@狗熊吃麥片 的回答不錯,我稍微補充一點。

其實薊州潛越,這個潛是錯的,皇太極通過薊州並不是潛越,而是直接從薊州城南側大路通過的。

見下圖明代薊州地形,從石門驛到薊州,那些虛線就是當時的道路。如果薊州城南大路上沒有設兵防守,通過薊州城並不難。,注意我畫紅線的3個地點。

從這張圖上我們也就知道所謂的繞道玉田是多麼的腦洞。。。。。。。

越過薊州後,就是三河通州順義等地了,

滿文老檔有這麼乙個記載「是夜,乃過薊州五里外駐營」

雪汀先生朝天記也有這樣的記載,當時北韓使臣李訖身在山海關打探訊息,打探到明軍說清軍駐紮在「仙山嶺」。這說明什麼?

說明薊州的明軍很清楚清軍動向和駐紮地。

因此,所謂的「潛越」從來就不成立。

清軍就是從薊州城南大路直接通過的。

明人陳仁錫曾這麼評價過薊州地形和如何防守薊州的事,如下:

「薊州皆挾高山而城綿亙西南,虎視東北,誠天險也。虜之不敢近城窺瞰者,蓋為背險我兵登山可以遠了,且四面皆我內地援兵易至,誠能去城東北設二堡,或立二營,以二守備官操閱於此,以壯聲勢,復以大兵分營閱於山上,令旌旆烜赫真可以張神京之氣。虜騎無知長驅至此,又不難以東北二營為翼,兵設伏於外,。

」也就是說,薊州這地方背靠高山,山上設兵對敵人的情況就可以一覽無餘,可以在東北大路上設營設兵用於阻截,配合山上大兵,可以形成犄角之勢可戰可退。

然而我們知道,袁崇煥這個人,從寧遠、寧錦到死,一輩子就會「憑堅城用大炮」,要麼守城要麼壁城而戰,出城作戰不是強項。

所以,在薊州,他所做的無非還是希望複製寧遠那一套,將兵力收縮到薊州城內,企圖希望憑城抵禦皇太極。

然而皇太極在薊州城下不過虛晃一槍,駐紮城外5裡,卻並不攻城。既然薊州城南大道無所阻礙,直接越過進攻北京才是目的。

某些情況下,不要想太多,其實就是袁崇煥能力有限,不如皇太極高明罷了

再補充幾句

首先,腦補玉田路線的一定是沒看過滿文老檔的。

因為老檔寫的很清楚,順義房山是清軍路過通州進攻北京時投降的,香河則是清軍離開北京攻良鄉固安等地時一起攻陷的。至於玉田嘛:

據來報,恩格德爾額駙之戴青等,遇明步兵約三百人,立營荒村,我等縱兵擊敗追斬時,有明騎兵三千人,自玉田城出,追我前哨孟格依至,我軍誘之至鑲黃旗、正藍旗駐地,我兵列纛欲進,明兵見我纛,隨即遁去。我軍追擊其後,獲馬百匹,其俘獲無多,我兵損三十人等語。…

這個時間都崇禎三年二月了,這個時候玉田還沒丟。

國榷實錄等乙個抄乙個的東西全都有誤。很明顯把不同時間段的東西混在一起,並弄錯了失陷城池。

而清軍從頭至尾都沒攻過玉田,最多是十二月二十六日從北京直取永平時路過玉田而已。至於玉田是當時投降了後復叛歸明那就不清楚了。

此後清軍駐永平灤州、遷安、遵化四城並四下招降和侵擾,在山海關南部肆虐。

8樓:阿唐

《崇禎實錄》上後金的路線寫的很清楚

《崇禎實錄~卷之二》

(崇禎二年十一月)「癸巳(注:12日),清兵破石門驛。袁崇煥移營城外。

初以二百騎甞崇煥,崇煥軍聞炮遽退,竟日不見一騎 。甲午(注:13日),清兵將西越薊州,崇煥引兵西拒之,攻薊州,取玉田三河香河順義諸縣。

」 《崇禎實錄》

卷90思宗崇禎二年,5502頁

(崇禎二年十一月)癸巳(注:12日),建虜晨陷石門驛,殺驛丞。袁崇煥移營城外。建虜以二百騎嘗我,聞炮而退,竟日不見一騎。。。

甲午(注:13日),袁崇煥偵敵將潛越薊州而西,即西追之。犯薊州,經玉田三河香河順義等縣,皆陷。」

可見,後金的路線,是遵化-> 玉田 ->三河 ->香河

《崇禎實錄》裡,寫了」取玉田三河香河順義諸縣「,這裡用了「取」,但是後金是在十二月27日並未攻取了這些地方,《崇禎實錄》後面還有

(崇禎二年十二月)丁丑(27日)清兵入香河殺知縣任光裕,攻三河不克,戊寅(注:28日)攻寶坻知縣史應聘拒之。。。清兵入玉田知縣楊初芳降 《崇禎實錄》

(崇禎二年十二月)丁丑(27日),建虜陷香河殺知縣任光裕,攻三河不克

已卯(29日)……建虜陷玉田,知縣楊初芳降《國榷~5510頁》

香河,玉田是在後面才陷落的,而三河則沒有被攻陷過;所以,實錄這裡應該是寫錯,實際上只是經過了玉田,香河,三河

而《國榷》,雖然寫的是」經玉田三河香河順義諸縣「,明確說這是經過,但是後面寫」皆陷「,是不對的,實際上當時只有順義投降

後金方的記錄

《滿文老檔》

第十九冊天聰三年十一月

十一日……大軍自遵化起行,至二十五里外駐營

十三日,大軍至薊州……是夜乃過薊州五里外駐營。

十四日,大軍至三河縣

十五日……汗自三河縣起行……該漢人告稱:大同、宣府二總後官之兵皆駐北邊順義縣城等語。遂遣台吉阿巴泰、台吉岳托,率二旗兵,乃蒙古二旗兵往。

沒有寫是經過石門驛,還是經過玉田

如果後金是從薊州城南5裡的地方繞過薊州,那麼薊州城上絕對不會看不見,也就不存在《國榷》和《崇禎實錄》上所說的「竟日不見一騎」

既然薊州沒有看到後金是如何繞過的,顯然後金主力是走到玉田,而不是石門

從這張從貼吧盜來的圖上,有薊州周邊當時布局

袁崇煥的副總兵周文郁寫的《遼西入衛紀事》,十一月十二日與後金在薊州前的馬伸橋遭遇,後金知道前面是袁崇煥,改走玉田

《遼西入衛紀事》

初四日,遼兵至關,次日,公遂親帥以西,令余主旗鼓。初六日至永平,聞遵化已陷。。。公懷甲星馳,次榛子鎮,奉上諭,令公排程各鎮援兵,相機進止。

初九日,入薊料理戰守,以。。。游擊蔡裕守玉田。。。宣鎮侯總兵世祿前守三河,以防賊西奔

十二日,遼卒哨至馬伸橋,與奴遇,大敗之,斬敵酋,軍聲大震。。。

十三日,侵晨,報奴全軍過石門驛,公令馬步兵盡出城外列營。營甫定,有奴騎二百餘,分四隊扎我軍之東南,相持兩時,並不件賊大兵。公令我發炮,賊聞炮即四隊排為一字,忽退去。

竟日無一騎復至,使我欲戰而無可戰。

十四日,乃探奴大隊潛越薊西矣,公即督遼將士西追。。

十六日,至河西務,營城外。

游擊蔡裕守玉田,宣鎮侯世祿守三河,大同滿桂守順義,結果都被沒堵住,所以袁崇煥只好急忙趕到香河以南的河西務,準備再次堵截

《明史~卷二百七十一~列傳第一百五十九~滿桂傳》

明年冬十月,大清兵入近畿。十一月詔諭勤王。桂率五千騎入衛,次順義,與宣府總兵侯世祿俱戰敗,遂趨都城。

己巳之變,作為督師的袁崇煥負主要責任麼

乙個痴心人十個潑膽漢 當時清軍突破了劉策的防區,而袁崇煥得到警報,就入關千里勤王,數萬大軍保護首都,自然是有功,無罪。時所入隘口乃薊遼總理劉策所轄,而崇煥甫聞變即千里赴救,自謂有功無罪。張廷玉明史,袁崇煥傳記。小計崇禎2年 3年,遼軍前後入關勤王,袁崇煥帶了五萬援軍。第一波,趙率教援救遵化,4千騎兵...

己巳之變,袁崇煥在薊州城遣散援軍,是否罪不可恕?

光頭最帥3 隔幾天袁黑們又翻出來一次這類話題,這次還特意列出他們自覺最有力的罪狀 在薊州城遣散援軍 袁崇煥自己招供說 結果呢?被比如同樣是明粉 喜歡明朝 的海梨 劈頭痛擊 在黨爭的情況和明朝司法系統長期,不間斷地進行刑訊逼供,多次偽造犯人口供的基礎上是沒什麼意義的。海梨 又舉了于謙案的例子。結果袁黑...

如果毛文龍不死,第三次犯登選擇己巳之變,明朝會不會提前滅亡?

黛之畫醬 己巳之變毛文龍是第三次犯登的可能性大,還是倒過來餓著肚子幫助明朝對付後金的可能性大?當然是選擇繼續苟在皮島。不說東江那點兵力能否搞定八旗一時半會都拿不下的北京,人家毛文龍犯登州純粹是為了抄點實際的,搞點糧食啊 財物啊 人口啊 然後繼續苟皮島,又不是跟登州巡撫乃至大明有八大仇七大恨,說白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