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如何規劃能讓居民在離家更近的地方工作?

時間 2021-05-11 10:57:12

1樓:新媒哥

怎麼才能夠讓人們離上班的地方更近?這不僅僅是乙個城市規劃的問題,這牽涉到的問題太多太多了,有主觀的客觀的,有制度上的有技術上的,不是一言兩語能說得明白,不喜勿噴。

2樓:大明湖畔的烤地瓜

所謂遠近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受個人和社會以及經濟和技術等等多方面的影響,目前開車半小時或者步行三公里算是相對比較近的,但十年之後隨著技術進步勢必會改變目前的生活工作和出行,住宅要分客廳臥室廚房衛生間,小區要有住宅路網車庫綠化,再放大到片區甚至基本也應該有這種模式的痕跡,也許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從居所到單位也如同從臥室到客廳那麼便捷了

3樓:喇嘣

沒有辦法

可能職住最平衡的時候就是單位大院的模式了,但是你也看到了,這種模式已經被市場淘汰了

題主看書有思考很值得鼓勵,但其實題主犯了乙個錯誤:

不要試圖用城市規劃去控制人,因為眾口難調,你根本無法控制

企業和每個員工的立場不一樣

企業主要遵從市場,要考慮效益,怎樣綜合效益最佳;

員工選擇住處則比較複雜,收入不同、婚姻狀況不同等等都會使他們作出不同的決策去選擇住處;就算2個收入一樣,同樣有乙個兒子的男性高管,可能一家喜歡住郊區,一家喜歡住市區。

有的員工可能不需要離單位特別近,因為比起自己,他可能更願意離兒女的學校近一點,讓他們能夠早點回家,這樣安全也省時

所以企業去為員工考慮這些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這麼一看城市規劃也一樣,你不能因為自己做規劃就開著上帝視角,以幫助凡人為名去行使你認為的正義

乙個規劃只要合理布局功能區,讓利益主體之間的博弈達到乙個相對平衡點就是成功的,

給個體一點自由,讓個體自主選擇才能最大化發揮個體優勢,達到整體最優

4樓:嶽意賀

像剛解放時學蘇聯模式讓每乙個工廠都有自己完備的生活組團,就近解決了住房、食堂、活動中心、學校、球場等一整套設施。但是顯然目前這種社群已經隨著企業改革而每況愈下。

5樓:劉宗禹

這個問題太大了,很難給出乙個滿意的答案。

雅各布斯的《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是乙個很有意義的作品,給予了人反思,但不能用於指導城市的建設,很多觀點也是一定時代、文化促成的。

單說居民居住與就業就是乙個多向的過程,城市的空間、功能的布局調整能做的是控制與配置相應的資源。但就城市規劃而言,很難說通過一定的規劃就一定能讓居民在離家更近的工作。在工作地旁提供了居住,你不一定願意住;願意住了也不一定買的起;買得起了說不定已經換工作了。

這裡能說,規劃可以提供了配置、區位以及相對便捷的交通條件,減小城市的通勤時間(畢竟現在大家算距離都不是要看離多少公尺,而是看要花多久到嘛)其他的更多是要和政策、機遇相配合。當然這裡還會有決策的權衡問題,比如提到的產業集聚問題、工業汙染問題、資金問題、產業區位選擇、配套設施配給等等。不同地方的情況都不一樣,說清楚了就是一套方案了啊~~

當代城市規劃很早就開始反思嚴格功能分割槽帶來的問題,以及保持多樣性的問題,所以國內外也都有一定的嘗試。就比如有個概念叫做「立體城市」,這裡面有功能復合的意味,大概也要復合近百種功能吧。不過其中就有要求,最好要有60%以上在裡面工作,復合條件才能買到房。

類似的嘗試有,但又要同時滿足其他的東西就很難了。這些方案理論上應該可以滿足題者的要求,但現實中基本沒有。能每個人都錢多事少離家近,估計規劃手段是做不到的。

在離家遠的城市剛畢業有男友有工作,父母來看望覺得工作,男朋友都不好,比在家受苦,想讓我回去,該怎麼辦

大聲的歌 題主在家庭背景方面寫的也挺清楚了,有兩問題1雙方家庭差距太大 2男朋友一希望題主與父母同住 是一眼看過去都會有很多矛盾點的問題,人活著已經挺艱難的了,何必再給自己找麻煩呢 承安寧 他工資大半去還貸,父母沒工作沒退休金,剩下那麼點錢養四個人?最後肯定他們要叫你掏錢,那你這個叫什麼你知道嗎,這...

現在城市規劃專業的前景如何?

聽說 好學校的畢業生還是比較好找工作,幹得好的話待遇會不錯的。能親自參與城市規劃,眼見紙上的圖紙和設計變為現實,這種成就感是讓人很愉悅的。 沒有前景,別想了。空間規劃這一波反而導致規劃業務縮減,空間規劃編完後是做什麼業務?城市更新?社群or鄉村規劃?整治設計?這些建築景觀也能做啊。僧多粥少的局面,小...

人文地理如何靠向城市規劃?

孫眾 這條路,還是不要走。在這個圈子也有所謂的鄙視鏈,也就是地理背景的永遠無法逆襲工科背景。樓上你們北大是專業翹楚,當然不知民間疾苦呀。確實我沒有長期接觸北大畢業生,不能妄言,但是我曾經共事過南京大學的還有中山大學的碩士,高工,被幾乎所有人吐槽,不會做設計。這個是圈內的刻板印象。設計公司寧願招收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