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聽完《隆中對》僅說乙個「善」字,是否表達了一種不以為然?

時間 2021-05-08 16:11:48

1樓:D丿zone

可能是古人不會說「臥槽」吧,或者會,但大耳朵希望給孔明留下個好印象,但苦於沒文化,吃了沒文化的虧才,所以啊,還是要多讀書,書到用時方恨少

2樓:列介

因為劉備只能這麼說,羅貫中只能這麼寫。

要是劉備聽完說,我去好tmNB,阿亮我宣你,我要給你生猴子。

那就不是劉備,而是你。

寫書的人不是羅貫中,而是我。

3樓:風花雪月

其實換一種角度,這說明你需要加強文化學習,我敢打賭劉皇叔的學識一定比不上諸葛亮,所以一句善或者一句好,所有的感情都在這個字裡了,和張飛的"俺也一樣"乙個道理

4樓:屢丟州郡的弟弟們

因為這種東西,劉備早想出來了,別說劉備,曹操孫權也知道,柿子找軟的捏,隆中對的時候,劉備能接觸到的就是兩個軟柿子,劉表和劉璋。遠的西涼,劉備接觸不到,所以隆中對的核心思想,柿子挑軟的捏,這個誰都知道。隆中對還給個兩個硬柿子,曹操沒話說,孫權能擺平孫策死後的東吳亂像,還有周瑜張昭等人才,依然也是硬柿子。

所以硬柿子這話說了也白說,縱觀隆中對,諸葛亮只是展現了自己的規劃能力,而劉備集團就缺規劃能力的人才,所以一拍即合。

5樓:辛慕山

這個「善」字,不是劉備說的。

題主可能不清楚一件事,史書中記載的人物對話,多數並不是當事人的完整原話,而是史官與史書作者總結的大致意思。由於古代沒有錄音裝置,當事人交談的原話其實連他們本人都不可能一字不差的複述,史官在記錄時更不可能完全準確,到史書作者拿到史料參考時,也會改動。如果原文太長必然得刪減,畢竟史書沒必要用那麼大篇幅記錄複雜的人物對話。

裴松之曰:

臣松之以為史之記言,既多潤色,故前載所述有非實者矣,後之作者又生意改之,於失實也,不亦彌遠乎!

如漢高帝五年詔史記所載:

五月,兵皆罷歸家。諸侯子在關中者復之十二歲,其歸者復之六歲,食之一歲。

再看漢書:

夏五月,兵皆罷歸家。詔曰:「諸侯子在關中者,復之十二歲,其歸者半之。

民前或相聚保山澤,不書名數,今天下已定,令各歸其縣,復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訓辨告,勿笞辱。民以飢餓自賣為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軍吏卒會赦,甚亡罪而亡爵及不滿大夫者,皆賜爵為大夫。

故大夫以上,賜爵各一級。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復其身及戶,勿事。」

如果你願意翻書比對,你會發現兩位作者寫同一件事,寫的不一樣太正常了。即便參考相同資料寫出的人物對話,也會有些許出入。當然,同乙個人在不同篇章中寫同一件事或同一段話也會不一樣,有取捨。

如陳壽記載《出師表》:

《諸葛亮傳》「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董允傳》「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先帝簡拔以遺陛下,至於斟酌規益,進盡忠言,則其任也。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若無興德之言,則戮允等以彰其慢。

」詔書與正式上疏尚且如此,人物對話被改個面目全非不是太正常了?有些話這本書記載,到另一本直接刪掉都很常見。

且看幾個版本的耿純勸進。

東觀漢記:

耿純說上曰:天時人事,已可知矣。

後漢書:

耿純進曰:天下士大夫捐親戚,□土壤,從大王於矢石之閒者,其計固望其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所誌耳。今功業即定,天人亦應,而大王留時逆觽,不正號位,純恐士大夫望絕計窮,則有去歸之思,無為久自苦也。

大觽一散,難可復合。時不可留,觽不可逆。

後漢紀:

耿純進曰:天下士大夫捐親戚,棄土壤,從大王於矢石之間者,其計固望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志耳〔二〕。今功業已定,天時人事已可知矣。

而大王留時逆眾,不正位號,純恐士大夫望絕計窮,則有去歸之思,無從大王也。

諸葛亮:

耿純進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從公也。

每個版本都不一樣,但大概意思全是差不多的,不同的人敘述時詳略不同而已。

回到問題,劉備與諸葛亮見面交談。諸葛亮不可能只說現有《隆中對》那幾句話,劉備也不可能聊了半天就說乙個「善」字。只不過其他的話不重要,不需要讓你知道,史書作者沒必要寫。

你只需要知道,諸葛亮為劉備規劃,而劉備覺得認同就行了。

6樓:

類似於劉備聽完義勇軍進行曲,僅說還行。

問題不成立。

劉備沒聽過隆中對。

倒是聽諸葛亮在臥龍崗說過發展戰略,一般史學界成為草廬對。

隆中對,是近幾十年發明的,隆中這個地方發明的早點,明朝年間吧,距離諸葛亮在臥龍崗出山1000多年。

7樓:王東來

如果你好好學過語文課本,應該知道一篇文章,叫做《鄒忌諷齊王納諫》。

在那篇課文(古文)裡,齊王從頭至尾只說了乙個字,你猜他說的是什麼字?

那麼問題來了,鄒忌洋洋灑灑說了那麼多,結果齊王只說了乙個字,是否表達了齊王的一種不以為然呢?

這麼一解讀,突然發現課文好有趣啊!

8樓:

這個問題莫非是根據瓦力識別答文的評估標準:字數太少,瓦力識別為答非所問。

因為劉備回覆字數太少,所以應該被摺疊。

題主不但具備了人工智慧,而且還比瓦力更上乙個檔次,居然分析出「善」字背後的「不以為然」。

譚遣辛毗乞降請救,太祖將許之,以問群下。群下多以為表強,宜先平之,譚、尚不足憂也。攸曰:

「天下方有事,而劉表坐保江、漢之間,其無四方志可知矣。袁氏據四州之地,帶甲十萬,紹以寬厚得眾,借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業,則天下之難未息也。今兄弟遘惡,此勢不兩全。

若有所並則力專,力專則難圖也。及其亂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時不可失也。」太祖曰:

「善。」乃許譚和親,遂還擊破尚。

——這是曹操對荀攸的戰略不以為然?

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眾鹹壯其言。

——這是劉備對魏延吹牛的不以為然?

權欲作塢,諸將皆曰:「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呂蒙曰:

「兵有利鈍,戰無百勝,如有邂逅,敵步騎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權曰:「善。

遂作之。

——這是孫權對呂蒙的提議不以為然?

用史書作者的用字筆法去分析歷史細節,分析人物心態,不是瓦力就應該是瓦特了吧。

9樓:智子恆

以前有個段子,說現在人用hhh已經表示不了自己很開心,必須是hhhhhhhhhhh…

我曾經是不以為然的,今天感謝題主更新了我陳腐的觀念。

按照上面這個理論,劉備必須是: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啊!那羅貫中這本書也別寫三國了,改練字本得了。

10樓:商權

劉備說好,意思是說諸葛亮這個人很好,並不是說隆中對很好,而且隆中對這個什麼時候寫的不好說,很可能是到達成都以後才寫的或者是劉備死了以後才寫的。

如果大張旗鼓的說我要進攻劉璋,劉璋他傻嗎,還叫劉備來?所以隆中對頂多就兩人知道,劉備和諸葛亮,這麼寫估計其他人是不敢寫劉備說了啥,也就是說了個好,說多了要忌諱。

而且劉備本來也不太想孫劉聯盟,劉備一直想對付吳國,因為法證龐統諸葛亮都支援孫劉聯盟,劉備才沒什麼話說,龐統法證死了劉備直接幹吳國,當然吳國當時也幹蜀國。

所以說這個對話應該是別人編的,沒什麼實際價值,看看就得了。

11樓:人生如寄絕情書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12樓:中興名臣某盧杞

劉耷和他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劉季,碰到難題就說「為之奈何」就是因為他們是慫人嗎?

寫文章描述歷史講究的是突出人物特點和事件重點。

他的這個「善」和曹操華容道大笑有異曲同工之妙。

13樓:

劉備本來的說辭是這樣:善哉善哉,歌以詠志(然後拿出備好的帛書,準備念)

可是一開口,摸袖子時發現帛書忘帶了,只好就此打住。

這就是劉備為何說了個善字的來歷。

別問我為啥知道,這是二爺託夢告訴我的。

14樓:Spade k

不是不以為然,而是震驚、高興下的無言以對吧。

就相當於你乙個學者,去拜訪乙個只是傳聞中厲害的民間科學家,人家住的還很一般,打扮就是普通農民。

結果一開口就是兩彈一星、航母殲-20,而且說的面面俱到,你還能說啥,只能是說"臥槽!"

劉備好歹有點身份,不能說髒話吧,於是就只能說乙個"善"表達一下內心無數草泥馬奔騰的震驚。

15樓:阿斗的野望

聽完諸葛亮的一番分析後,劉備說:善。

諸葛亮不解:明公可是有所不滿,故而不置可否?

劉備改口曰:可。

諸葛亮吩咐小童:給劉皇叔端杯水來。

劉備見諸葛亮誤會了他的意思,又改口:中!

諸葛亮感覺自己讓小童端水這一步走對了,心中大安。

劉備見諸葛亮沒有再作妖,心中大安。

回去的路上,劉備與關羽私語:人說諸葛亮多謀,我觀之如土雞瓦狗。

關羽聽了劉備的描述,撫須長嘆:世人所言,往往言過其實,孔明不過一腐儒耳。

張飛在一旁,雖然聽得不甚真切,卻也明了劉備白跑了三趟,拍馬便欲迴轉臥龍崗:待俺去殺了孔明那廝,為哥哥出這口鳥氣。

劉備一把攔住張飛:孔明畢竟有虛名在外,聽其對策,開我茅塞,所惜者太過纏夾不清耳。昔燕昭王求士,不惜千金買馬骨,我又何惜些許俸公尺?

孔明打點完畢,便往新野投奔玄德。在新野閒居兩月,未曾得劉皇叔一顧,知玄德非成事之人,遂收拾行裝,重回臥龍崗去也。

16樓:

你把「善」字當成古時候的「牛筆」,「臥槽」就是了。

大致就是劉備聽完後心裡激動佩服的要死,但是搜腸刮肚只能喊一句「臥槽」了。

17樓:風無忌

不請自來。。。

如果題主去了宋朝當皇帝,估計那一批文人,蘇軾,蘇轍,蘇洵,歐陽修,王安石,黃庭堅,公尺芾,秦少游等等,全都要死上個千兒八百遍。

為什麼?

善於分析別人的對話啊。

乙個字能分析出劉備的不以為然,你肯定也沒想過這篇文章史官就在旁邊看著嗎?

諸葛說一句,劉備說一句;

劉備說一句,諸葛說一句。

除了說一句:題主大才,我竟然無其他言語以對!!!

18樓:pro大頭叔叔

這只是牽扯到乙個大家都迴避的問題。

一、三顧茅廬並非去請諸葛亮出仕。

先看推薦諸葛亮的人在三國志裡是怎麼被記載的?

諸葛亮傳: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 」

襄陽記曰: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 德操曰:

「儒生俗士,豈識時務? 識時務者在乎俊傑。 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

先主曰:「君與俱來。 」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注意:三國志用的是「詣」亮,這已經很清楚說明當時劉備並非以上級身分前往。

(此處經逃亦惶惶提醒,稍作修正)

諸葛亮當時地位並非完全低於劉備,因此不管徐庶還是水鏡司馬徽都只是跟劉備說去向諸葛亮請教世事,而非推薦諸葛亮入仕。

二、新野時期諸葛亮與徐庶都非劉備屬下。

徐庶在三國志及其他史料中都是找不到在劉備陣營有任何官職的。

以當時劉備身分左將軍,下屬武有校尉、司馬、軍侯,甚至別部司馬無人數限制;文則有掾屬編制。

其他眾人在加入劉備陣營時都有職位紀錄,但徐庶完全沒有,而諸葛亮是遲至赤壁之後收荊南四郡才有軍師中郎將的任職記載。

這模板太像劉邦與張良了。

初期張良社經地位遠高於劉邦,但張良欣賞劉邦,於是在劉邦處當賓客或說是朋友,幫助劉邦。

直至劉邦成為漢王之後,張良才正式成為劉邦屬下。

諸葛亮則是大約在劉備成為荊州牧後才正式成為劉備屬下。

求教者聽完教導後,除了"善"還能說什麼?

多說無禮且偽,一字善恰到好處。

而諸葛亮也成為劉備的朋友或盟友,因而情好日密了。

僅因為顏值對乙個女生產生愛慕,而尚未也沒有相處機會了解她的三觀,那麼該不該追?

努力努力再努力 嗯,追吧,畢竟碰上一見鐘情的人的概率真的很低,為了這個小概率事件,我們總是要先嘗試的呀!當然,追不追的上還是一回事兒呢!如果追上了,嘻嘻嘻,吃瓜群眾坐等吃瓜 嘎嘎嘎 建議先接觸,但是要把握好度,盡量讓那個女生覺得你是可以聊一下天的。然後,聊天聊久了,就可以慢慢了解一下她的三觀。總之不...

乙個女生對你說肚子疼?

亦涼 我只想說一句,乙個人喜不喜歡你,你很能清楚明了的感受得到。你來問,無非就是不確定,連你自己都不確定的事情。你覺得堅持有必要嘛? oldwang 那說明你還是很有希望的,可以先無微不至的照顧她一段時間,但是不要給她你在追她的壓力。等到你們已經朋友樣關係很密切的時候,小時一段時間。你懂得!欲擒故縱...

如何對乙個女孩子說喜歡?

Bing蹦躂兒 真誠的直接說,我喜歡你。講真,現在的套路太多了。與其讓女孩子去體驗你的套路,還不如一句真誠的告白。我見過太多都在一起了,但是女生心中還有遺憾說 雖然我們在一起了,但是他始終沒有認真的跟我說一句,我好喜歡你 陳銷 在合適的地點,最好是私人一點的,帶束花雙手捧上,深情的看著她的眼睛,對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