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義句「在龍王廟前一站下車」這個「前」為什麼構成歧義,可以詳細解釋一下嗎

時間 2021-05-07 14:23:00

1樓:向死而生

沒有歧義,在這種用法裡面,前字的含義是確定的,是以龍王廟為座標,還沒到龍王廟的那一站,如果過了龍王廟,那叫下一站。

這個用法跟他是在西安事變前一天出生的一樣,沒有歧義,非要說有的話,只對不懂漢語的人有歧義。

2樓:

事實上,儘管這個表述理論上構成歧義,但是實際使用中已經是固定搭配了,一般不會造成混淆。

「前一站」中,頭六個例句是關於公共運輸的,且均是指到達時間順序上早乙個的那一站。

「上一站」裡,基本上是用於賽車等體育賽事的上一站比賽。

「先一站」裡,根本沒有實際相關的。

「後一站」頭兩個例句是關於公共運輸的,但句子實際使用的是「下一站」。

「下一站」,無可置疑地佔據主流。

「晚一站」,沒有正確對應的例句。

3樓:執悲今厄

歧義的定義:若『若讀者/聽者想表達含義A、則允許表達為文字串X,且,若讀者/聽者想表達含義B、則允許表達為文字串X』,則稱文字串X為歧義句。

本題中,A為『在龍王廟早前一站下車』的含義,B為『在龍王廟前方一站下車』的含義,X為『在龍王廟前一站下車』,滿足定義,故該X為歧義句。

注:上述定義有一大亮點,你發現了嗎?這個亮點不是雙層的『若』,而是其他的。如果你沒發現,那麼捂住上文、然後你自己嘗試定義一下『歧義』,然後再看它,你就會發現了。

4樓:予一人

「前」這個方位詞,既可用來區分空間,也可用來區分時間。

一般來說,在區分空間時,「前」所指的是人或事物面朝的方向;在區分時間時,「前」所指的是過去。

在當前這個例子中,「在龍王廟前一站下車」,這個「前」字雜糅了空間和時間,從而導致了歧義。設若車輛按行進方向依次經過 三站,那麼從空間上說, 是 的前一站,而從時間上說, 才是 的前一站。要想避免這種歧義,可以把「前一站」改為「上一站」(若是指 )或「下一站」(若是指 )。

值得一提的是,「前」在有些時候,還可以指稱未來,如前景、前途,但這實際上是將「前」的空間含義移植到時間上來講的一種特殊用法。

5樓:Pteraoron

因為參考係不同。

當代入自身參考係時,是假設自己不動,而環境中的靜止物在迎面走來。在這一參考係下,「前」是離自己的臉更近的靜止物所在的位置,而「後」是離自己的臉更遠的靜止物所在的位置。

當代入環境參考係時,是假設環境中的靜止物不動,而自己在前進。在這一參考係下,「前」是自己面前所有看得到的靜止物所在的位置,而「後」是自己腦後所有不回頭、不轉身的情況下看不到的靜止物所在的位置。

6樓:易只小可愛

第一種情況是龍王廟前一站(就是龍王廟前邊有乙個站牌在那裡下車)

第二種是龍王廟前一站(龍王廟本身就是乙個站牌然後在它的上乙個站牌下車)

唐玄宗在公元751年召封四海龍王,可有史料記載嗎?

家住齊魯間 蟹腰,海浬的螃蟹也沒腰。舊唐書 志第四禮儀四 五岳 四鎮 四海 四瀆,年別一祭,各以五郊迎氣日祭之。東嶽岱山,祭於祇州 東鎮沂山,祭於沂州 東海,於萊州 東瀆大淮,於唐州。南嶽衡山,於衡州 南鎮會稽,於越州 南海,於廣州 南瀆大江,於益州。中岳嵩山,於洛州。西嶽華山,於華州 西鎮吳山,於...

《大學》開篇一句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新民 一詞做何解釋?

題主好。偶然看到你的問題,談談自己的理解。原文是親民,新民是後人所改。個人認為大學之道,就是在於不僅自己要修德有為,還要啟迪民智,回報社會。新民或許就是這個意思吧。PS 明德新民,止於至善 是我們學校的校訓。 一 見仁見智是自然而然 勢所必然 理所當然。相對主觀有客觀,相對唯心有唯物,相對微觀有巨集...

古文裡的倒裝句在古代是倒裝句還是正常語序?

集他山上的鸚鵡 請參見這篇文章http 劉zy 題主的問題很有意思。因為答案大家都約略知道,但要證明卻不容易,要有材料。我也不能證明,只是想把現有的思路寫這,以後慢慢填。什麼是倒裝呢?想到 鄒忌諷齊王納諫 裡的 忌不自信 不自信 就是倒裝。倒裝是相對於 正裝 主謂賓的順序 來說的,而 主謂賓 的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