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家庭,吃飯時一定要等人全都上桌,或者長輩先吃了後輩再吃,這樣的規定是否多餘?

時間 2021-05-30 22:21:32

1樓:取個名字

小姑子帶孩子來我家做客,忙碌了半天做好了菜喊吃飯,小姑子走進廚房盛了她跟她兒子的飯,就開吃起來。不等人,也不會喊大家一起。她孩子5歲,還是用手抓菜,抓來抓去看著很倒胃口。

感覺是很不懂禮貌的,太隨便了,大人也沒意識去教孩子。我家平常吃飯都是教育小孩不能先吃,要等大家一起,特別是做菜的那個人是最辛苦的,小朋友要力所能及的幫忙拿筷子什麼的

2樓:123

那些前面說不用等大家都到齊一起吃的人,真的不覺得:桌上菜都沒上齊,家庭成員還有人在廚房裡忙活,你已經坐那兒開始吃了,這樣很自私??就那麼理所當然地享受別人對你的「服務」?

長輩對晚輩沒要求是一回事,你自己理所當然的不把別人當回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以前在我老公家,看到長輩還沒坐下,他就開始吃了,我是很震驚的,但既然他們家長輩無所謂,那就算了,可是現在,我們小家有孩子,我還在廚房忙活,孩子還沒坐上桌,他乙個人已經開始吃起來了。我怎麼看都覺得這種行為很不好,你們是怎麼能說的那麼理所當然的??

3樓:木頭人

我認為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有它的不合理的方面,但對於人的成長來說是有利的。

第一是從小懂得尊重家人長輩,將來進入社會懂得尊重別人。

第二是等待教育。人們養狗狗時,在初期訓練它,會讓它坐在食物前等待,得到允許的口令時才吃,它會形成乙個忍耐過程。長大後,狗狗才不護食,不會因為吃的而咬主人。

不需要等長輩吃完再吃,但大家上桌再一起吃會更好,現在生活這麼優越,不存在吃不飽的情況,但家人之間要相互尊重相互照顧,等家人一起吃,學會時刻惦記和尊重,會更溫馨。

4樓:

起初這個規定形成的原因在於,那個年代吃飽飯不易,養殖業很少,餐桌好不容易有肉了,不等人一起吃好肉,好菜就被挑走了,對勞動力者很不公平。為了公平大家一起吃好了,不然你老子會把你打死,而母親大部分都不介意這個。

於是在父系社會下這個不成文的規定慢慢的就傳播開了,之後也順勢了儒學。而儒學教育對晚輩和長輩的等級分明很明顯的,進而演化成長輩動筷晚輩再吃,以示晚輩對長輩(勞動者)的愛與感激,還有養育之恩與尊重。那個時候也有很多地區,當男性動筷女性和小孩才能吃(可能現在還存在)。

儒學盛世。母親為了教養問題,必須要這麼教,幾代下來於是大家都這麼做。在18xx年時候,一條古文,一條諺語,一句詩都是道德準繩,都當做衙門的處罰法律,還有就是老人話特別有分量!!

所以這個規矩很堅實的流傳了下來。

隨後變成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傳統美德什麼的。幾千年來的核心觀點在於【尊重】,尊重長輩這個大方向是絕對正確的。

既然是被視為優秀傳統,傳統美德,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當然是遵守啦。

隨著計畫生育的實施,西方文化的衝擊。過年在家裡,普遍也就五個人,祖輩還在的話就7個人。如果都很寵溺這乙個孩子的話,基本也都不在意這些的。

這要是放以前,是20人吧。在講究幾世同堂時代應該還會更多。

5樓:王威

只有我乙個人關心飯為什麼不夠吃嗎?為什麼不一次做夠了?雇傭工人又答應人家管飯的話得讓人吃飽吧?

舊社會收麥子的時候地主都知道得讓長工吃飽了好幹活,這都21世紀了,你這思想還不如地主?

6樓:

我家裡規矩是這樣的,人都到齊,老人上坐,動筷子,然後大家一起開始吃飯。在這樣的規矩下生活了20多年,然後去女朋友家,她家沒這樣的規矩,隨到隨吃,不等老人,吃完抹嘴就走。第一次去我萬分詫異,一定要看到她爺爺奶奶在桌上我才敢吃飯,他們也非常詫異我,這孩子咋這麼規矩呢?

現在女朋友已經是老婆了,這餐桌文化我還是能理解但不習慣的。

7樓:

我們家家庭氛圍特別好,出了年節筵席以外不在乎這個,因為我們覺得我們孝愛長輩是發自內心的,不搞形式主義!

還有如果小孩子餓了,哪怕還菜還沒有全弄好,也會讓小孩子在旁邊的小桌子上先吃,畢竟小孩子在幼兒園就是四五點吃飯,餓了也不是他的錯。

教導晚輩的方法有很多,不侷限於吃飯。

當然這種較為隨意只限於自己家裡人吃飯,在外吃飯還是要重視的。

8樓:家鄉的蚊子

實際在小時候大家一起吃飯,都是要人到齊了才吃飯,現在也是。但是不需要老人吃完了我們才吃。這兩位同志真的太過了,不過你可以多煮點。給他們提個醒,還有那麼多餓不著

(ノ益)ノ彡┻━┻。

乙個「吃飯時想砍柴,砍柴時想挑水」的人,經過某種修行後,真的能「吃飯時想吃飯,砍柴時想砍柴」嗎

離即離非 吃飯時想吃飯,砍柴時想砍柴 這個說法是一種誤解,是一種已經變形的說法。本來的說法是這樣的 吃飯時知道自己在吃飯,砍柴時知道自己在砍柴,僅僅知道就可以了。延伸下來,走路時知道自己在走路,幹什麼知道自己現在正在幹什麼.如果一直想吃飯,那麼怎麼轉換到其他行為呢?想 字容易造成誤解。 所有的修行方...

為什麼現在有一部分家庭選擇讓孩子 Homeschool?在家上學和傳統的課堂式學習有哪些區別?

定慧 其實Homeschool的本質並不是在家,而是離開學校。學校是在固定的地點,固定的時間,學固定的課程內容。離開就意味著更大的自由度,更多個性化發展的空間,更多重的戰略選擇。未完,明天繼續寫 黃思永 教育是個難題,現代學校教育有很多不足,但是家庭教育也沒大家想像得那麼容易,課程設定是否科學,大家...

很想問一下,為什麼有些地區的部分家庭已經很窮了,還要生好幾個孩子?

曬著陽光的橙子 覺得多子多福,孩子自身能帶來福氣!手動微笑 我老公公的想法,雖然他的子女都盡可能給他們教育,包括我老公還是研究生,但是他們還是覺得小孩教育不重要,隨便什麼學校都行,吃什麼都能長大,多生怎麼都能養的活。並且一直引以為傲他的觀點。 無名浪子 一我聽過身邊乙個真實的故事,想要生男孩兒,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