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京劇演員起名的時候不避諱反而喜歡承襲父輩名字?

時間 2021-06-02 22:55:58

1樓:

先不說避諱的事,因為確實避諱。

起相似的藝名,乙個是表現師承,乙個是碰瓷成名的演員,還有就是流行的仙字花類字,君字,春字,各種齡童,各種歲紅。主要都是包裝,打名氣快。

比如長庚二奎三勝,尚小雲,小叫天,小白牡丹,小白玉霜小王桂卿小高雪樵言少朋言興朋,新豔秋,張世麟, 張幼麟,黃雲鵬,黃少朋,黃幼鵬,葉盛蘭,葉少蘭,楊少彭。。。我爺老家數板的曹瞎子嶽瞎子劉瞎子小劉瞎子劉二瞎子小二瞎子(其實都不瞎)。。。武旦大型碰瓷現場:

一陣風,小一陣風 ,二陣風 ,三陣風,四陣風,五陣風,六陣風,七陣風,八陣風,九陣風,十陣風,賽陣風。。。

最後猜猜人物關係:李春來李桂春李春福李春林李春仁李洪春李萬春李卜春李桐春李慶春李環春李小春李寶春李環春李春立李元春李慧春李繼春李春李宇春

2樓:yc12138

其實吧,您這個說法還是不很準確的。

京劇界也是避諱的噢!

以下是王金璐先生在《京劇談往錄》裡的回憶

由此觀之,還是有避諱的。

但是,為什麼有那麼多子承父業後名字也繼承的呢?

有一類是自己後來改的,比如:言少朋原名言義方,葉少蘭原名葉強等等;

有一類是對於兒子有很大期望的,比如譚鑫培和譚小培父子,有一類是想借點父親的名氣,比如楊月樓和楊小樓父子。

3樓:鈍刀錢宇平

( )少春,( )少麟,( )少廣,( )少泉,( )幼祿,( )少良,( )小培,( )少霖,( )小朵,( )少朋,( )少彭,( )寶春,( )少戎。

以下這些京劇大師,哪些的孩子沒有避諱(

)A.高慶奎 B.汪桂芬 C.譚富英 D.張君秋 E.奚嘯伯 F.袁世海 G尚小雲 H.蕭長華

4樓:國樂joker

因為連父帶子都是藝名啊。本名照樣會避諱的。

估計沒有人問「為什麼六齡童的兒子名字是小六齡童和六小齡童」吧?因為一看就是藝名。

那你為什麼認為譚鑫培譚小培楊月樓楊小樓這個名字是本名呢?

5樓:筱二奎

簡單說,如果你爸爸在某一行是金字招牌,你現在也要入這行,你的招牌肯定要往金字招牌上靠啊,這樣才叫做買賣啊。

至於你說的避諱,我覺得是想多了。在清末,梨園子弟的社會地位之低下可能是我們今天無法想象的,生活悽慘至極,當時是下九流的職業,和盜chang媒巫乙個等級。既然這後幾行也不講究這些,梨園行不講究也很能理解。

京劇和藝術追求扯上關係,那都是吃飽飯掙到錢之後的事情了。

另一方面,避諱是為體現尊者,當時的戲子生活在社會底層,唱戲為的是養家餬口,不是附庸風雅,對於尊敬和自尊一類虛頭巴腦的東西根本不會上心。試想一下,乙個演員每天扮薛仁貴唱「幼年間父早亡母又喪命」,他又怎麼可能被自己父輩的名諱所禁錮——何況自己父輩如果也是梨園中人?

再說,京劇是清末才有,說禮崩樂壞也好,說新思想萌芽也好,那時封建文化的風頭可能已經漸漸不那麼嚴苛了。

如果這些不具說服力,那麼終極的原因就是清末民初那些京劇名演員都用的是藝名,用真名兒的有,太少了。比如往前的「三鼎甲」程長庚、張二奎、餘三勝,這老三位的名字看著就不像真名,像是按「一二三」大小個兒排排站。後頭「同光十三絕」裡那些名字(我沒乙個個考證)也應該都不是真名——尤其那些聽起來很美的京劇演員的名字都是藝名:

楊月樓、汪笑儂、孫菊仙、言菊朋……楊月樓兒子是楊小樓,言菊朋兒子言少朋、孫子言興朋,這就好像前輩叫006,後輩叫007,都是做生意的幌子代號罷了,自然談不上避諱的問題了。

為什麼西方不避諱「海盜文化」?

ufozhou 因為海盜 私掠 是很常見的戰爭手段之一 荷蘭,西班牙,英國,這些各個時期的強國都用過屬於很正常的事情 因為中國很少有海上敵人所以。海盜沒有國家支援和山賊一路貨 月塔 同核心區的居民不同,邊疆區的居民一般沒有固定職業,需要經常在農民,軍人,獵人,商人,探險家,土匪和海盜之間轉換,搶劫本...

知乎裡對當代京劇演員的評價為什麼很低?

白薯 我突然有個疑問。為什麼樣板戲以後,是不是乙個像樣的講述中國故事的新戲都沒有?京劇演員都去幹什麼了?是,小六子是欺師滅祖,但是他問的京戲只能唱王侯將相才子佳人,就真沒人反思嗎? 朱順德 知乎回答當然要打折來看。打完折就不低了,有的甚至是高了。唱念做不論,至少當代演員的打肯定是超過前人的。畢竟吃得...

為什麼現在沒有人稱呼京劇演員為戲子?

阿朱 過去對戲曲工作人員有偏見,認為是下九流,戲子是輕蔑叫法。建國後上公升為藝術家,可是呢。倒了文革這批人還是死傷慘重,其實從來就沒改變過。 South l 你到底對京劇有什麼誤解?戲子在古代稱優伶 俳優,以聲色娛人,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而京劇屬於文化藝術行業,傳承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