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的廟號裡這個代字是為什麼?不是很理解!?

時間 2021-06-02 18:42:06

1樓:天涯浪子

看到一些人說唐代宗李豫(原名李俶)的廟號本來應該是唐世宗,因為避諱唐太宗李世民,所以改為唐代宗,個人認為這種說法純屬無稽之談。因為史書中沒有記載避諱之說,唐朝皇室大臣也沒有避諱的傳統。首先李世民的爺爺李昺廟號唐世祖,李世民沒有避諱他爺爺。

濟南公李世都的兒子李靈龜過繼給李世民五弟李智雲,李世都沒有避諱李世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徐世績,字懋功,沒有避諱李世民。秦王府十八學士、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虞世南,也沒有避諱李世民。

隋末洛陽軍閥王世充和隋將陰世師在史書中也沒有避諱李世民。所以,不存在唐代宗李豫為了避諱先祖李世民,放棄唐世宗廟號,改為唐代宗。至於廟號為什麼是唐代宗?

個人認為唐代宗李豫(原名李俶)的爺爺唐玄宗李隆基和父親唐肅宗李亨都在同一年762年去世,唐玄宗李隆基762年5月3日去世,唐肅宗李亨762年5月16日去世,如果沒有發生安史之亂,李豫的父親李亨就不可能遠赴朔方靈武登基稱帝,唐玄宗李隆基沒有安史之亂的折騰,壽命會更長,所以李豫(李俶)也不可能會成為皇帝的。而安史之亂持續時間長達八年,玄宗和肅宗生前都沒有解決,是在唐代宗李豫執政時期平定的。可以說是李豫代替了他爺爺和父親平掉的叛亂,安定的天下。

但是李豫繼承的大唐天下藩鎮割據、西域北庭相繼陷落,南詔、吐蕃和回紇等大唐藩屬國紛紛叛唐,攻占大唐領土,不再尊崇大唐皇帝為天可汗。唐代宗李豫在位17年,仁厚賢德,僅僅是平定了安史叛亂,無力恢復萬國來朝的天可汗輝煌,所以廟號唐代宗,也是對大唐歷代帝王臣民的乙個交代和深思!

2樓:宋齊梁陳

樓上兩位已經答得很清楚了,「唐代宗」其實就是「唐世宗」,為之避諱取「世世代代」之意,而唐世祖元皇帝被追尊發生在避諱「世」字之前,所以兩種叫法就都保留了下來。

比如《讀通鑑論·卷二十三》王夫之曾語:

○代宗唐諱世,代宗猶言世宗,近人欲以加景皇帝,其不學如此。

再多聊兩句關於「避諱唐太宗」這一點,其實避世民二字名諱也是有根據的;

先說「世」字,

根據《舊唐書·李勣傳》:

李勣,曹州離狐人也。隋末徙居滑州之衛南。本姓徐氏,名世勣,永徽中,以犯太宗諱,單名勣焉。

寫明了高宗朝的時候徐世勣/李世勣為避諱去「世」字。

再說「民」字,

引自《舊唐書·職官志二》:

戶部尚書一員,正三品。隋為民部尚書,貞觀二十三年改為戶部。

這裡說的是貞觀二十三年由「民部」改為「戶部」,李世民在世時我記得是沒有讓嚴格避諱的政令的,所以有些地方寫的是「永徽年初」部門更名,再看看唐太宗是貞觀二十三年七月駕崩隨後唐高宗登基的,而高宗的第乙個年號「永徽」則是從第二年正月才開始使用的,所以從時間上講,就應當是李治登基之後將民部改成了戶部,而此事應當發生在太宗駕崩後的貞觀二十三年的最後五個月內。

所以從上述例子來看,避諱太宗是高宗朝以後興起的,那麼太宗為代宗天祖父,因此李豫死後使用了「代宗」來替「世宗」也就講得通了。

《舊唐書·高祖本紀》:

武德初,追尊元皇帝,廟號世祖,陵曰興寧。

《新唐書·高祖本紀》:

己卯,追諡皇高祖曰宣簡公;皇曾祖曰懿王;皇祖曰景皇帝,廟號太祖,祖妣梁氏曰景烈皇后;皇考曰元皇帝,廟號世祖,妣獨孤氏曰元貞皇后;妃竇氏曰穆皇后。

《全唐文·卷四十》:

○加天地大寶尊號大赦文

自今已後,獻祖宣皇帝、宣莊光皇帝、光懿皇后忌日,宜令京城一日設齋,太祖景皇帝、景烈皇后、代祖元皇帝、元貞皇后忌日,京城三日行道。

這裡的「代祖元皇帝」,也只能是「世祖元皇帝」了,李淵追尊世祖時不需要避諱,而這篇詔文正好是玄宗李隆基時代的,避諱李世民也剛好契合;

《齊東野語·卷四》:

○避諱唐世祖諱丙,故以景字代之,如景科、景令,景子之類,是也。唐祖諱虎,凡言虎,率改為猛獸,或為武,如武賁、武林之類。李延壽作《南北史》,易石虎為石季龍,韓擒虎為韓擒。

高祖諱淵,趙文淵為文深,凡淵字盡改為泉。劉淵為元海,戴淵為戴若思。太宗諱世民,《唐史》凡言世,皆曰"代",民,皆曰"人",如今人、治人、生人、富人侯之類。

民部曰"戶部"。高宗諱治,凡言治皆曰"理",如"至理之主,不代出者",章懷避當時諱也。陸贄曰:

"與理同道罔不興","脅從罔理"。韓文《策問》:"堯、舜垂衣裳而天下理",又"無為而理者,其舜也歟"。

睿宗諱旦,張仁亶改仁願。玄宗諱隆基,太一君基、臣基,並改為其字。隆州為閬中,隆康為普康,隆龕為崇龕,隆山郡為仁壽郡。

代宗諱豫,以豫章為鍾陵,蘇預改名源明,以薯蕷為薯及山藥。德宗諱適,改括州為處州。憲宗諱純,淳州改為欒州,韋純改名貫之,之純改名處厚,王純改名紹,陸純改名質,柳淳改名灌,嚴純改名休復,李行純改名行諶,崔純亮改名行範,程純改名弘,馮純敏改名約。

穆宗諱恆,以恆山為常山。敬宗諱弘,徐弘敏改名有功。鄭涵避文宗舊諱,改名浣。

武宗諱炎,賈炎改名嵩。宣宗諱忱,韋諶改名損,穆諶改名仁裕。

以上是關於唐朝「避諱」現象的總結。

《唐會要·卷一》:

○帝號上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諱豫。(肅宗長子。母曰章敬皇后吳氏。

)開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生於東都上陽宮之別殿。(以其日為天興節。

)大曆十四年五月二十日。崩於紫宸之內殿。(年五十四。

)其年十月己酉。葬元陵。(在京兆府富平縣界。

)諡曰睿文孝武皇帝。廟號代宗。哀冊文。

(中書侍郎崔佑甫撰。)諡冊文。(闕。

)諡議。(闕。)

很遺憾的是《唐會要》中並沒有留下唐代宗的「諡冊文」,所以我們找不到詔書去說明其廟號由來了,但是聊一點規律,就是唐朝是乙個大量自擬廟號的朝代,而廟字參考的就是諡法用字,除開太高世中外,睿玄肅德順憲穆敬文武宣懿僖昭景宗都是諡字,包括後來有人讓朱溫給昭宗改廟號,用的襄宗之襄字,也是諡法里所含有的;

《太平廣記·讒佞一》:

○蘇楷昭宗先諡"聖穆景文孝皇帝",廟號昭宗。起居郎蘇楷等駁議,請改為"恭靈莊閔皇帝",廟號襄宗。

而這裡面唯獨出了個不知所云、諡法里也沒有的代字,該作何理解呢?代宗的功績在唐朝皇帝中也算不錯了,總不能是上了個稀里糊塗的普通廟號被一直用卻沒人去幫他改吧?所以這裡的代在諡法中找不到參考,就只有從字的本義去解讀,那只能看做是世世代代、代替世而避諱太宗。

而明之代宗的由來已經講過了,「代宗」廟號含義是避諱替世宗,而明沒有這個需求,所以朱祁鈺的代宗不應該被上。而同樣含代字的,還有乙個「南漢代祖」;

《資治通鑑·後梁紀五》:

建三廟,追尊祖安仁曰太祖文皇帝,父謙曰代祖聖武皇帝,兄隱曰烈宗襄皇帝。

這裡肯定也不是為了避諱,不過我認為這個廟號的出現應該和之前的「高祖」一樣,是一種誤傳,漢時廟號再度興起,當時是沒有出現高祖廟號的,所以第乙個高祖應是曹丕、或司馬懿,而第乙個被誤叫成高祖的,則是「漢太祖高皇帝」劉邦,這個廟號就是一種習慣成自然的出現。同理的還有王莽追尊祖先時用過「太初祖」後又用了從沒有過的「始祖」,後來成漢、武周追尊時也選用了始祖廟號;所以廟號這東西,一旦有出現,就能夠被後來者所引用。

再多聊兩句;所以我們從唐代宗為唐肅宗長子太子繼位為帝,死後拿到「世宗」廟號可以了解到,所謂「世宗含有世系轉移/非嫡長暗示」的說法是錯誤的,所謂「太高世中」,就是有功有德的帝王可以率先使用的上等廟號,僅此而已。

最後再補充一則關於解釋世宗含義、反駁世系轉移的文章:https://

zhuanlan /p/28

584969

3樓:邙山野人

本來他的廟號議定叫世宗的,因為平定安史之亂,有不世之功,但你也說了嘛,要避李世民的諱。

世代世代,其實意義差不多,就叫代宗好嘍。

唐代宗到底是怎麼樣的皇帝,為什麼新唐書評價他是中材之主,杜甫將劉禪比作他?

美利堅大都督 政治能力和權術上面的回答已經說的很詳細了,中材之佐真的是很客觀的評價。代宗私德上也不錯,除了因為過於信任宦官程元振,讓軍人有點離心離德,眼看著吐蕃入侵京畿按兵不動外沒有什麼太大問題,當然跟僕固懷恩的關係也沒能處理好,但是這個是上一代造的孽,僕固懷恩自己性格也有問題,不能全怪代宗,李光弼...

為什麼雍正的廟號是世宗?

已重置 我對廟號了解的少,但是 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後周世宗柴榮,遼世宗耶律阮,金世宗完顏雍,明世宗朱厚熜都是有大作為的皇帝。世宗是個褒義很強,很有讚許性的廟號,是守成之君的讚美之稱。雍正在位期間,對內廢賤籍,攤丁入畝火耗歸公,開源節流,大大緩和了社會矛盾。對外,清軍入藏驅逐準噶爾,光顯寺之戰沉重的...

為什麼 武 字用在諡號中是美諡,而用在廟號中時是貶義?

無何鄉居士 很多時候其實是因人廢號。諡號中,文和武就是最高端別的諡號了。但是廟號中,在武宗之前還有太祖 高祖 世祖 太宗 高宗 世宗這一堆更高階別的廟號。所以一般來講,諡號武帝的都是當朝前二的皇帝,廟號武宗的就排到六七名開外了。時間久了,廟號武宗就感覺逼格不夠了。 月塔 文 武 本身就不是什麼傳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