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謀士總喜歡提上中下三策?

時間 2021-05-07 02:46:24

1樓:馬響亮

實際上,不僅是古代的謀士,我認為在做任何事之前,自己也都要想好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收益最高,但往往成本和風險也最高的策略。

中策是收益較高,成本也高同時風險較低,或者風險高同時成本較低的策略。

下策是收益最低,成本和風險也最低的策略。

所謂完美主義者的拖延症,很多時候就是只盯著上策,然後拖延到截止日之前,不得不「靈機一動」,完成下策涉險過關的行為模式。

在行事之前想好上中下三策,可以很大程度上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把「論述題」變成「選擇題」。從而減少畏難情緒導致的拖延。

並且,在上中下三策的選擇過程中,自己會想清楚自己真正能夠負擔的成本和風險到底有多高,不會去做眼高手低的事情,或者執行過度激進的策略。

這裡所說上中下三策,只是一種指代,實際上並無優劣之分,當然,歷史上有時說的上中下三策是真的按優劣排序,如果是那樣的話,直接提上策不好麼?提三策的意義何在呢?

有些答案已經提到了隋末天下大亂之時,李密給好友,也是義軍首領楊玄感所出的攻洛陽三策:

上策是借隋帝楊廣遠征高麗的時機,揮師北上,攻占薊縣,奪取臨渝,控制河西走廊的險要之地,與胡人南北夾擊,隋軍不戰自敗,可生擒楊廣,天下可定!

中策是出兵關中,日夜兼程,沿路不擾一城一寨,佔據關中肥沃之地作為我們的根據地,天下之事亦可徐徐圖之。

下策是盡數精銳,直奔東都洛陽,都城一破自能改朝換代。

由於楊玄感起義的時間較早,此時在後世名揚天下的王世充、竇建德、李淵父子等義軍勢力還尚未成氣候。所以,此時楊玄感主要面對的軍事威脅,就是隋軍本身。

因此,李密所言上策,雖然看起來風險和成本不高,但實際上,是三策中唯一乙個直接與隋軍硬碰硬的策略!這需要極大的戰鬥勇氣和高超的指揮能力。

若能一戰而勝,以楊玄感當時的威望和在戰鬥中所體現出的實力,確實天下可傳檄而定。所以,這是收益最高,成本和風險也最高的策略。

中策進軍關中,依李密之計,成本和風險中等,只需擊破「不足為意」的關中守將衛文公升即可。

收益則是一片易守難攻,錢糧豐足的根據地,雖不能一策定天下,但由於未來天下必然群雄並起,可靜觀其變,積累實力。

事實上,後來完成隋末群雄逐鹿,一統天下的李淵父子,確實先得關中而後得天下。

然而,楊玄感採用的,是看起來很美,但是事實上幾乎毫無意義的下策。

因為東都洛陽只是一座名義上的都城,在天下大亂之時,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儲存自身的實力,擊潰對手的有生力量才是王道。

洛陽處於平原上的四戰之地,即使攻破,也難以守成。因此,這裡的下策真正是實質意義的「下策」。楊玄感最終兵敗洛陽,身死名滅,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2樓:woshishuaibi

因為你不是老闆,你無法為自己的決定負責。真正負責人是老闆。所以你最明智的做法是把所有能做的都告訴老闆,讓老闆自己選。

這樣,你不會鋒芒太露,被老闆猜疑,讓老闆有了一種,做對了選擇我也有功勞的感覺,而老闆也不可能真的忘了你的功勞。你也不會背太大的鍋,因為這是老闆自己做的決定。

3樓:aogutu葛忠濤

古代的團隊規範還是很不錯的,清晰明朗簡潔有效。

比現在的團隊框架好多了。

謀就是羅列可能性,

斷在於自我決策權。

如此,不但可以借用他人智慧型,也可以把握自主決策權。

好像是央視改過的台詞,比原著更有明朗度,更有戲劇性。

但而古代的謀士上中下出謀方式最有建議(輔助斷)、最少爭勢(不干擾斷)

4樓:大魚不吃小魚

乙個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再乙個是為了給自己擺脫責任。

大事兒,按照一般的套路,上中下三策,上策從來都是主公不願意幹的,中策又是雞肋一般的存在,下策才是主公最常選擇的。這是套路。

而且看似上中兩策比較好,可上策裡面不知道有多少看不見的陷阱藏在裡面,中策是雞肋,下策才是最應該用的,出主意的早就想好了對策,就是故意讓主公用下策。

那下策成了,是自己的功勞,不成,那是主公你自己選錯了,跟我謀士沒關係。

根據我的經驗,一旦有人給你出上中下三策,那就要小心了,上策看似最佳,可背地裡內部不知道暗含多少陷阱和看不見的風險,一旦不夠謹慎小心,那短時可能獲得一定效果,可長期往往會暗藏風險,一旦失算,後果往往不堪設想。

中策,本來就是左右不靠的主意,那肯定是被扔掉的雞肋。

下策,往往是最壞結果的最佳選擇,因為下策是把所有最壞的可能都考慮進去,所以理智的人很多都是用下策,但是到文學作品裡,就會顯得主公們愚蠢。

5樓:劉備

提這個問題顯然是缺少社會的毒打……不光古代要這樣,放在現代也是一樣。

假如你的領導準備對某件事做出決策,要你提出建議,你只給出一條建議會有什麼結果?從三方面來看。

一是權責問題。你自己都把決定做好了,讓領導幹什麼?決策都從你而來領導的面子放哪?最後出了問題責任要你承擔還是領導承擔?

二是表現力。問你乙個問題,你一下甩出三個方案,相比只能想出乙個方案,在領導看來哪個要顯得更踏實用心、有能力?

三是說服力。你得證明你提出方案的合理性,只給乙個方案你就要證明你這個方案是最合理的。提出三個方案就不一樣的,自己想出來的結果比任何說理都可信。

顯然只提出一點建議你的工作是不到位的,你的建議既缺乏說服力,又見不到誠意,更嚴重的是還越權了。

當然,這只針對重大決策,領導不想自己費腦筋的平常小問題提出一堆意見肯定不合適。

6樓:赤炎

假如你有社交恐懼症

上策,暴露你潛意識中恐懼的根源,包紮你未完成的傷口,源頭上解決問題中策,讓你給恐怖分級,帶著你一點一點的克服恐懼下策,直接帶你去外面溜達一圈

好,選吧

方案給你,但是解決問題,還是得靠你自己啊。

7樓:大型直走噴水炮

把痛苦的問答題導向簡潔的選擇題,避免老闆無止境地提要求。只提一種回答的,不是逼老闆做對錯題嗎,你要知道老闆是不會錯的,呵呵

8樓:開天闢海

所謂上中下,指的是策略的收益。

上策收益最高,中策次之,下策最低,故名上中下。

問題是,高收益的策略,往往付出的成本也高,這就需要負責人來權衡了。

9樓:可樂豬

沒有對比,怎麼知道是上中下三策?而且,謀士只負責提意見,真正權衡利弊還得主公做主,這時候,主公會綜合考慮這三個策究竟哪乙個更適合~

10樓:BJlz

一為體現謀士對這個問題是深入思考,且考慮全面的,我對我的參謀工作是負責的,體現自我價值;

二是謀士沒有選擇權和決定權,但有說話權啊,我都告訴你上中下了,我已經側面表態了,怎麼採納聽您安排;

三,也不是每個謀士對每個case都要提個上中下,提上中下的一定是大事。

11樓:好驢當成心肝肺

因為你得給客戶做選擇題。你問他要大的要小的,他們二選一; 你問他要不要,他50%說不要了; 你問他要什麼,大機率他說我知道我找你幹嘛?

12樓:SimonRen

假設謀士只給主公提供一條計策,則可能出現上中下三種情況:

上:主公想:此人愚鈍平庸,計策實用與否另當別論,但無法根據現實情況隨機應變構想周全,庸才耳。遂輕之;

中:下:

實施後,失敗,

主公想:此人思前想後僅此一策,卻仍無有用處,不但是庸才還壞我大事,頂鍋去吧;

實施後,成功,

主公想:此人僅出一策,我便大勝敵方王業可期,其人深不可測,且有脅主之嫌。我在世尚且每戰一策用之必勝,哪日公升仙,我那才智平庸的兒子是否還壓得住這天縱奇才,如若其效法那王巨君、曹孟德,如之奈何。

遂懼之。

換成我是謀士,瞎掰也要弄出個二三四五策來,讓主公挑選,成事」主公聖明「,敗事」孤恨不聽先生當日之言呀「。

日後」先生謹慎,可為託孤之臣。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13樓:鐵雪

任何策略,最關鍵的是執行。通常上策執行難度最高,中策次之,下策最易。乙個策略如果無法執行到底,那就等於沒有,為了保證策略的可執行,所以會有上中下可供選擇。

14樓:

我們諮詢給業主也是多個方案的,領導每時每刻都有新想法,你要是把方案給業主問OK不OK,基本都是一對問題回來折騰幾次最後可能還是選了最初的那個…所以啊,方案ABCD叫他們喜歡哪個選哪個吧…

反正都是最後選最便宜那個…

15樓:淵默

1.推責。紀略是我定的,但選擇可是你做的啊,我給你三條也解釋明白了,但是你自己選乙個沒什麼用的;

2.引導。一般我們會給兩到三個答案,乙個完全沒有用的,乙個看著像模像樣的,還有乙個會吸引他自主選擇的。很多東西看似只是簡單推薦,卻已經通過暗示和語言決定了結果;

3.炫技。同行們一籌莫展但自己卻有上中下三計。謀士是乙個人踩人的職業啊,演義中最喜歡這麼幹的就是許攸了。

謀士並不是總喜歡提什麼上中下。張良不會、陳平不會、郭嘉也不會。

雖然某個問題具有多種答案,但是最優解必然相似或唯一。提出三計,大多是決定方案的人優柔寡斷或者專橫霸道。不接受別人替你做決定又嫉妒別人的能力,更不得人心。

乙個真心為你出主意的人,只會把最好的方案給你,你再笨也會細細講通。頂多因為和其他問題耦合或者設計政策、既往再商量具體變化;給你各種選擇又讓你一步步按他的想法走就是導購罷了。

16樓:月半月巴

提出方案想讓別人接受,提出多個方案是乙個非常好的策論,因為要讓領導(客戶)覺得有選擇權,這樣領導(客戶)會有成就感和權力感。所以,聰明的謀士都會提兩個明顯劣於第三個的策論,讓領導(客戶)選擇。

17樓:aligoodisme

上中下策有三個概念可以釐清

第一,多數上中下策的排序

其實不全然是字面上理解的可執行性或好處

反而往往是以解決問題的速度來做上中下的排序

譬如寇準解決契丹問題:

與契丹總決戰(上策)快於御駕親征後議和(中策)快於派遣大將作戰後議和(下策)

龐統解決劉璋問題:

直取成都(上策)快於設宴埋伏取關(中策)快於退回白帝再等時機(下策)

李密反叛隋朝問題:

斷隋煬帝歸路(上策)快於佔關中有爭天下本錢(中策)快於佔洛陽有落腳之處(下策)

所以上策不一定是最好,有可能是一切理想的假設下能夠最快解決問題的方式會被定位上策

就陷入瞭望文生義的窠臼中

第二身為謀士,上中下三策是基本且典型的卸責策略

謀士今天只有乙個方案,那君主按照他的計畫執行卻出問題

謀士勢必要擔責任

反之今天謀士提出了三個方案,該講到的可能性都有提到,而最終決策又是君主拍板定下

自然沒中是君主自己選錯,謀士不用背鍋;但有中則是我謀士料事如神+君主戰略眼光獨具

大家雙贏

(其實對比現今也可理解,越大牌的分析師或顧問越不會把話說死)

第三有些時候以謀士立場,上中下三策也不盡然是上策最佳

而可能是在心理學上作為引導君主選擇中策之用

(就像魔術的讀心術,其實是刻意引導你去選到魔術師想要的東西)

譬如以龐統為例,劉備就站在政略角度說了上策太急,下策太緩

龐統何嘗不是這樣想?他如果真的希望劉備選上策,那他提中下兩策幹嘛?

就直接叫劉備動手了

也就是套回第二點

他希望劉備選中策,但又不想負起萬一失敗的責任

所以講了乙個很冒進的上策和乙個很迂緩的下策作為搭配

這樣一來劉備還是很有可能選中策(因為其他倆選項太誇張選不下去)

二來他卻不用承擔獻策失敗的責任(我把可能性都說出來,主公你自己選的喔)

這其實也未嘗不是乙個謀士的操作手法

你認為三國第一謀士是誰,為什麼?

月光下的9527 三國第一謀士爭議太大,不敢妄言。但曹魏第一流謀士首推郭嘉,苟彧,賈詡。苟彧有大局之觀,識人之明,總攬後方,有蕭何之能,以正破敵。郭嘉深謀遠慮,臨敵制變,料敵先機,有張良之謀。賈詡人老成精,謀劃見機,過於范增之險。要論謀士,賈詡自然排得上號,毒士之名不是白來的,不過賈詡善於自保,感覺...

縱觀歷史,為什麼三國謀士如雲,將士如雨 是其他朝代不可比擬的?

上官紫軒 因為三國志主要說的就是三國裡面的事情!所以記載的非常詳細。而史書不同,記載的是每乙個朝代,不可能誰都寫進去,有的也只是一筆帶過。楚漢爭霸的時候,韓信縱橫河北,卻被乙個謀士看穿糧道弱點。建議好像是趙王,說韓信長驅直入,一直打仗,糧食跟不上,如今派一支部隊趁其不備斷了糧道,就可以贏了!後來韓信...

為什麼女朋友總喜歡咬我?

我夢見一場海嘯 我和男朋友在一起有時候忍不住咬他,比如一起逛街他牽著我的時候我會一下子拿起來咬一口,有一次把他左手虎口咬得啪一聲,他說筋斷了,我問他有沒有事他說沒事,但是不能再咬了。有時候站他面前肩膀湊得近也會忍不住一口咬過去,他已經對我這種有應激反應了。對我幼兒園的妹妹也有點想咬她手手的衝動,趁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