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春秋以前的詩歌,秦國是戰國時秦惠文王才稱王的,秦風 無衣裡的「王於興師」裡的「王」到底指的是誰?

時間 2021-05-06 18:25:05

1樓:santa

詩經各國風裡面多處出現「王」。除秦風外,例如《邶風.北門》中「王事適我,政事一埤益我」,《衛風.

伯兮》中「伯也執殳,為王前驅」,《唐風.鴇羽》中「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等,這些「王」若都認為是周王,則存在難以解釋的地方,尤其是衛風中「為王前驅」,從上下文來看,很明顯指的是衛侯。西周分封制的特點是「君上之君,非我之君。

臣之臣下,非我之臣」,所以崔杼的臣子對齊莊公講「不知二命」,從這一點來講,各國風裡的「王」,除個別確指以外,多數應該理解為所在國諸侯。

王國維在《古諸侯稱王說》中曾提出:「蓋古時天澤之分未嚴,諸侯在其國,自有稱王之俗,即徐楚吳楚(越)之稱王者,亦沿周初舊俗,不得盡以僭竊目之。苟知此,則無怪乎文王受命稱王而仍服侍殷矣。

」。《古諸侯稱王說》裡面舉了很多諸侯稱王的例子,可以對照著看一下。

2樓:暴力反機械

你大約是認為泣於秦庭之後,把秦公的「賦詩」按照字面意義理解為作詩了。

實際上秦公是按照春秋傳統,在外交場合以類引詩,發其興而已。

還有個倒霉的結盟時候引詩不當,心虛逃跑,後來引發衝突被削了

3樓:國仕漢驀

先得承認自己研究歷史不夠系統,但我知道《詩經》中至少有五篇」商頌「,其他」風「、」雅「有多少篇來於商代,這個我沒有證據爭辯,只是覺得不能武斷地排除。

《易經》中出現了幾十次」王「。我認為《易經》中的主要爻、卦辭大多是成於商代。

之於歷史得看主流、看文意、看當時的社會情境、看後世演繹、看對現世的價值,反對以片言隻語去做否定性的推斷,這一點去看看西方是怎樣做的吧!

如果,你非要揪著哪個點,一定要得到最準確的答案,那你就是對近五十年歷史研究都不可能得到絕對的真實,這種做學問的態度不是認真,更不是唯物,而是專於扯淡。

4樓:今夕何夕兮

當然是周王室的王了。

秦受封立國,始於西周,但為附庸。直至犬戎之亂後,秦君勤王有功,方得以再次晉爵,爵位為伯爵。周平王時期方被列為諸侯。那時,周王室尚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也只有周室方能稱王。

秦的君主,在官方的稱呼只能是「秦伯」,而諸侯之間相互稱秦也是為「秦公」。秦自稱為王,始於秦惠文王嬴駟。

所以,秦風裡的「王於興師」的「王」只能是周王。因為,作為名義上的共主,當時被封的各路諸侯,有義務在周王舉兵時按照周王的命令協助出兵。

5樓:虹色

當然是周王,這首《無衣》最早追溯到的是秦襄公時代,那個時代剛好是周王室剛剛東遷,王威猶存,秦地又處於宗周舊地,秦人世世代代屬於天子中國人,對周王忠心耿耿,所以這首詩裡的「王」當然是周王。

6樓:DaRenXin

詩經是儒學中的一顆純心丸。

暴秦祖龍向上數三代都不夠王的份量。

而詩經成書必須早於夫子,夫子之前,作為崇拜文王的夫子,周室之中可稱王的當然是周室天子,其樂融融,宜其家人。

所以儒學經典大學與中庸引用大量詩經裡面的話語。這就是話語權,無以詩,不以言。

那麼,解析開始,詩曰,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詩曰,宜兄宜弟。詩曰,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也……太多了。

對於詩經來說,記錄了周室的事情佔比百分八十,也就是說真正的王,要說一戎衣而有天下就真的有,要說此地開啟一條通往秦的路線,就一定有。

中庸叫,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貘。

所以周室之王就是如此。

劊子手要砍姬昌腦袋了,嚇得不敢砍。柴夫武吉被文王乙個小小的樹枝被困住。

一切都是天命而已。

所以周室之王如此厲害的根本就是天命。

而被誰引用是另外一碼事。

而真正的王就是如此,敢渭水求飛熊賢良。

就如此之王,隨便一句話,還不一呼百應。

後世如有王能如此,也當是儒學中的王。

且是儒學正統十級段位德位至平天下,與周室之王一樣的待遇罷了。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這是同甘苦,識民心得表現。

秦朝的扯淡君,認為術重要,啟用韓非李斯商鞅,就這?

也配稱王?

真的王連王位都不想要,這才是王。

而真正的王,隨便說一句沒有衣服穿了,百姓說這裡有衣。隨便說一句別國好像侵犯我們了,百姓說願與大王共生死。

這是儒學中的王。

天命本位的結果。

儒學正統,保留其解釋權。

7樓:百年樹袋熊

王是指周宣王

西元前823年,秦仲被犬戎殺死。周宣王召秦仲之子秦莊公及其兄弟,與兵七千人。幫助秦莊公伐西戎復仇,破之。最終秦莊公擊敗西戎,重新獲得大駱地犬丘之地,為西垂大夫。

詩經.無衣說的就是周宣王予兵伐戎這件事。

8樓:再論秦

無衣可能是流傳於關中地區的民歌,西周時期就有了,被詩經記載下來,裡面的王指的是周王。

後來秦國占領關中地區,它繼續傳唱這首民歌。

9樓:啦啦立華

首先,你搞錯了年代。詩經至少成書於春秋中期,孔子曾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無邪』」充分說明孔子時代詩經已經成書。而秦惠文王稱王只在戰國中期,此前歷代秦君皆稱公,相去百年以上,怎麼可能說的是秦國的王呢。

在春秋時期,周天子雖弱,諸侯再強,但除偏遠的楚、吳、越外,無人敢稱王,只有周天子有公認的王號。所以,詩中所言的王,不可能是任何乙個秦王,而是周天子。因為秦國作為大諸侯國,不可能尊其他諸侯為王。

另外,左傳定公四年(西元前506年)載:及昭王(楚王)在隨,申包胥如秦乞師,曰:「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虐始於楚。

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無厭,若鄰於君,疆埸之患也。

逮吳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靈撫之,世以事君。

』」秦伯使辭焉,曰:「寡人聞命矣。子姑就館,將圖而告。

」對曰:「寡Lacrosse在草莽,未獲所伏。下臣何敢即安?

」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

上文又一次證明了無衣的成詩年代,所以無衣中說的王不可能是任何一任秦王,而只能是周天子。

10樓:貝克街的斯派洛

我感覺指的是周王室吧

無衣那首詩的翻譯是這樣的: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長袍。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戈與矛,殺敵與你同目標。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內衣。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矛與戟,出發與你在一起。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戰裙。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甲冑與刀兵,殺敵與你共前進。

而故事應該是這樣的

周國是不是春秋戰國時最和平的國家?

呂徵 不是的。外患與內亂不斷,內患尤烈。入春秋前,周平王東遷洛邑後,據 竹書紀年 及 清華簡 周平王與周攜 惠 王二王並立。至周平王二十一年,晉文侯殺周攜 惠 王,才結束了這段紛爭。入春秋後,更是糾紛不斷。據 左傳 春秋隱 桓 莊 憫 僖五公期間,有如下事 魯隱公三年 周平王五十一年,前720 先有...

春秋戰國是乙個很有活力的時代嗎?

王可拓 我出來說句公道話。任何覺得歷史比現在更好的人,都是沙x。純粹是電視劇集看多了。歷史一直在進步,從來沒有任何歷史,能夠比得上今天的時代更有活力,更好。歷史有多可怕?春秋戰國時期還是奴隸社會,動不動就殉葬了。春秋戰國時期變法就是殺貴族,奴役農民,鼓勵農民打仗,白起一戰坑殺趙軍40萬,你今天聽起來...

春秋戰國時期的「城」是怎樣的?

反對高票答案中 不可能綿延幾十里 的說法 早期鐵器時代中國各種型別的城垣聚落都有,大而無垣的,大而有垣的,小而有垣的,等等,難以一概而論 在長城和遼東沿線有非常多戰國到漢代的小型堡壘 日了個天 樂毅伐齊和田單復國,如果僅從賬面數字看會讓人很難理解,七十餘城僅剩兩個,模擬明天越南突然興兵北上,中國幾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