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為什麼至死不敢篡位?

時間 2021-05-05 15:32:11

1樓:

他肯定是想篡位的,但第三次北伐的慘痛失利讓他的積攢多年的威望大打折扣,估計也就不好意思篡了;

相比而言,劉裕則是plus版的桓溫,平定民亂,攻滅南燕、後秦,北伐收復兩京,對晉室有再造之功,當時的人都看出來,不篡位都說不過去了。

2樓:Alex

贊成 zero 說的,《東晉門閥政治》中有說為什麼不篡位的。

桓溫直到第三次北伐才取得軍事上對朝廷的控制,但此時時間還不允許他篡位。他想讓建康乖乖交權,建康卻用乙個拖字。我覺得他應該能看出建康的陽謀,可他也沒什麼好辦法。

如果強制強制篡位,只怕會導致南方不穩的。

3樓:大叔

廟堂上的王、謝等高門不認可;江東本土,有兵有糧的本土士族擺不平。

除非對外能建功立業,拿出北伐的巨大成果來壓制。但是桓大司馬,離劉寄奴的氣吞萬里如虎,還差不少意思。

4樓:

性格太擰巴。想一言堂又想遵守基本法。

自我定位在權臣和能臣之間來回搖擺,流芳百世覺得虛偽,遺臭萬年又狠不下去心。一方面欣賞王敦說了就幹,另一方面潔癖上來了,覺得手段不乾淨,想先做劉琨再做司馬。

可能一度認為簡文帝死了能夠實現權力自然過渡,誰知道王謝的主張還有群眾基礎。拿九錫試探一下,不想撕破臉。誰承想,沒活到那個歲數。

5樓:千年老冰

抗戰時,大隊長有個非常有名的政策——攘外必先安內,當年桓溫也遇到和大隊長類似的困境,不過和大隊長不同的是,桓溫玩安內必先攘外

桓溫為什麼不敢篡位?不是不敢,而是不能,條件不允許

那個年代,東晉壓力大,對面的前燕前秦,都有一統之志,當年慕容俊還準備先苻堅一步搞個百萬大軍,一舉定鼎。所以啊,這樣的環境,東晉內部只能鬥而不破,桓溫這人呢,還是很有大局觀的

試想,他兒子桓玄都能搞以楚代晉把戲,桓溫本人不行麼?論威望,論能力,論勢力,桓溫比他兒子強多了

要麼流芳百世,要麼遺臭萬年,桓溫志向很絕,但終究沒往那條路上走。他倒是羨慕王墩,敢打敢殺,說反就反,大丈夫當如是。估計臨終之時,桓溫都比較鬱悶,氣不順,沒能放下大局爽一把……

6樓:zero

觀點和內容均取自東晉門閥政治。

謝萬兵敗不過是桓溫之前積攢權力的乙個過程中的一小部分。

桓溫真正獲得對東晉朝廷的壓倒性實力並控制中樞應該在第三次北伐以後了。

第三次北伐,桓溫敗於枯頭,望實俱損,他的地位開始轉折。但這只是情況的乙個方面。情況的另一方面,就桓溫在江左積累權力的過程看來,第三次北伐以後,桓溫才取得徐、豫,掃清進入建康的障礙,控制司馬昱,使東晉朝廷一度成為「政由桓氏,祭則寡人」的朝廷。

因此,桓溫第三次北伐又是他在江左權力之爭中取得勝利的頂點。

而第三次北伐對於桓溫的主要成果是取得了徐州、豫州的朝廷兵力。

桓溫取得徐、豫的具體過程,研究晉史者是熟知的。郗愔暗於事機,得桓溫相約北伐,立即覆箋「共獎王事,修復園陵」。愔子超為溫參軍,見愔箋毀之,另作箋「自陳老病,不堪人間,乞閒地自養。

」桓溫乃順水推舟,轉郗愔為會稽內史、都督五郡軍事,自己則兼領徐、兗二州。作梗多年的京口重鎮問題,未動刀兵,戲劇性地解決了。

桓溫處置豫州袁真的辦法,卻不相同。袁真得桓溫命,未達其旨,遂率師逾淮,攻克譙梁。桓溫敗於枋頭之後,委過於袁真,奏免為庶人,而以桓溫世子桓熙代為豫州刺史。

袁真不受代而反叛,旋死,子袁瑾繼,被桓溫消滅於壽春地區。《太平御覽》卷六五四引《世說新語》曰:「桓宣武之誅袁真也,未當其罪,世以為冤焉。

袁在壽春,嘗與宣武一妾妊焉,生元(玄)。既篡,亦覆桓族,識者以為天理之所至。」此事不經,又貫串佛家果報思想,有無勿須置論。

但其中說袁真「未當其罪,世以為冤」,是反映了當時實際情況的。

徐、豫二州在桓溫第三次北伐中統統落入桓溫之手,桓溫掌握了進入建康的鎖鑰。據《晉書》卷六九《劉波傳》,波為桓氏部將,桓溫西征袁瑾時以劉波領五千人鎮石頭城,可見從軍事上看來,建康實際上已入桓溫掌握。桓溫雖大敗於枋頭,卻大勝於江左。

他獨攬朝政的軍事障礙,已不復存在了。

至於桓溫為什麼在軍事上取得了對朝廷的壓倒性優勢,還不取而代之,東晉門閥政治有一番總結。

對於桓溫的事業說來,敗幹枋頭,導致他望實俱損;勝於江左,導致他控制中樞。這同時發生的事情,對桓溫起著相反相成的作用。桓溫儘管控制了中樞,卻由於望實俱損,無力斷然篡代。

中樞是不穩定的,反抗的力量仍然存在。不過,反抗不是來自軍隊,因為可能反抗的主要力量即豫、徐方鎮武裝,已被桓溫消滅或控制起來。反抗來自在朝的王、謝大族,他們以非武裝的政治鬥爭,在關鍵時刻給桓溫掣時,使桓溫窮於應付。

王、謝非武裝的政治鬥爭居然能夠抑制桓溫,這又是由於桓溫有枋頭之敗,望實俱損的緣故。王夫之曰:「桓溫有枋頭之敗,故王、謝得持之以從容。

」看來這一議論是有道理的。

雖然在軍事力量上,朝廷和桓溫已經沒有對抗的可能,所以桓溫行廢立之舉沒有遇到太多阻力,但是在政局上,其他門閥士族不允許乙個凌駕於其他門閥的勢力存在。在桓溫最有可能實行禪代之舉的簡文帝臨終遺詔事件中,居於中樞的太原王氏,陳郡謝氏兩族為代表的門閥士族對桓溫的抗拒,才是桓溫不敢擅行禪代的掣肘力量。

7樓:「已登出」

前期桓溫夠猛,忍辱負重給老爹報了仇,在當時一下子有了名氣。

有梟雄之姿,兼備才幹,於是受到了貴人推薦,東征西討也立了很多功勞,地位也很尊榮。

少與沛國劉惔善,惔嘗稱之曰:「溫眼如紫石稜,須作猥毛磔,孫仲謀、晉宣王之流亞也。」選尚南康長公主,拜駙馬都尉,襲爵萬寧男,除琅邪太守,累遷徐州刺史。

雄略溫與庾翼友善,恆相期以甯濟之事。翼嘗薦溫於明帝曰;「桓溫少有雄略,願陛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宜委以方召之任,託其弘濟艱難之勳。」翼卒,以溫為都督荊梁四州諸軍事、安西將軍、荊州刺史、領護南蠻校尉、假節。

前期是很猛,但最後還是打了敗仗丟了民心!

溫焚舟步退,自東燕出倉垣,經陳留,鑿井而飲,行七百餘里。垂以八千騎追之,戰於襄邑,溫軍敗績,死者三萬人。溫甚恥之,歸罪於真,表廢為庶人。

真怨溫誣己,據壽陽以自固,潛通苻堅、慕容。

時溫行役既久,又兼疾癘,死者十四五,百姓嗟怨。

桓溫是什麼人?

溫性儉,每燕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然以雄武專朝,窺覦非望,或臥對親僚曰:「為爾寂寂,將為文景所笑。」眾莫敢對。既而撫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後世,不足復遺臭萬載邪!」

因此,你說他有沒有膽子造反?肯定是有的,關鍵是他自己幾斤幾兩還是心裡清楚的,他要當皇帝?別不把其他士族軍府當空氣了!

朝廷也是蘿蔔加大棒,又捧又踩,搞的桓溫暈乎得很,最後等到死都沒等到王位,離「禪讓」差了那麼一點,要知道先前的魏武,司馬昭,後來的宋武,都是身體能蹦躂的時候就封王了,你要篡位,程式都「不正當」,怎麼搞?

溫既負其才力,久懷異志,欲先立功河朔,還受九錫。既逢覆敗,名實頓減,於是參軍郗超進廢立之計,溫乃廢帝而立簡文帝。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

溫多所廢徒,誅庾倩、殷涓、曹秀等。是時溫威勢翕赫,侍中謝安見而遙拜,溫驚曰:「安石,卿何事乃爾!

」安曰:「未有君拜於前,臣揖於後。」時溫有腳疾,詔乘輿入朝,既見,欲陳廢立本意,帝便泣下數十行,溫兢懼,不得一言而出。

凡停京師十有四日,歸於姑孰,遂寢疾不起。諷朝廷加己九錫,累相催促。謝安、王坦之聞其病篤,密緩其事。

桓玄後來以為自己能夠當曹丕,卻沒想當他最傾心交結的宋武第乙個反了他。更何況,桓溫在世的時候,朝廷裡還有謝安這些人精。

因此,桓溫沒有造反落個身敗名裂,其實還算是好下場。

溫志在篡奪,事未成而死,幸之也。

有意思的事,他瞧不起王敦,死後卻跟王敦合傳。

初,溫自以雄姿風氣是宣帝、劉琨之儔,有以其比王敦者,意甚不平。

謀朝篡位不是說幹就幹的,幹不好就是換來乙個四分五裂的江山,所以,魏晉南北朝雖然換皇帝換得快,但為了能夠繼承乙個較為完整的江山,每個人都遵從乙個「基本法」——建立軍功,活著封王,然後迎接「禪讓」。可惜桓溫第一步都沒做就orz了。

敢不敢,就看幾兩膽了。

8樓:什麼都感興趣的王四

和曹操不篡位乙個道理。

朝中派系太多,大家可以容忍你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你一但想改天換日,那就會觸及到很多人利益了。

劉苗兵變就是乙個最好的例子。

張學良為什麼至死不回大陸

殺手的小學同學 經過各位的分析,我覺得都有道理。但是你們想過乙個問題麼?父親去世後少帥最親近的人除了趙四小姐之外唯一的就是學思了吧。張學思將軍臨怎麼死的這不用說吧。 我曾經認識乙個富二代,家裡人死得早,於是早早繼承了家產,過上了花天酒地的腐朽生活。這貨腦子大概缺根筋,幹了很多不著調的事,名聲很差。二...

桓溫為什麼可以接受王猛捫虱而談?

古陵 按照現代很多人的觀念,別說衣服不乾淨了,就連衣服不時尚都沒有與之交談的慾望了。我不知道怎麼就得出這種結論來的,或許提問者行為處事太過 現代 了吧。我只知道自己如果在陌生環境中不知方位,也會恭敬的遞支菸給老大爺 大叔,問個路。交談看以何種目的進行,王猛與桓溫暢談天下事,我想問個路,都是有目的性的...

為什麼說男人至死都是少年?

默言 男人是浪漫至死的生物。哈,不好意思,我一下子想起了斯派克,真是至死都浪漫的男人。少年,意味著蓬勃的生命,一腔熱血,滿懷激情,指的是心態。保持著一分美好的天真,赤子之心至死不變,真是浪漫。男人,確實應該至死都是少年。戲劇性的變化 曾經說出男人至死都是少年的人,如今已不再是少年。 改個字兒 致 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