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崇禎年間清軍六次入塞?

時間 2021-05-06 05:46:42

1樓:Hansen

就好比家裡來了強盜,當家的躲在密室不敢出來,看家的一上來就被滅了,強盜姦淫擄掠吃飽喝足之後,還帶著一大批財物女人逍遙的走了,剩下的看家的只能目送。這種狀態強盜還不隔三差五的來啊

2樓:opeuranus

敵軍在我方塔下高地上甚至泉水下各種強殺,換一般人早tm退遊了,不得不佩服崇禎的耐性。其實明朝這種局面幾百年前的蒙古滅金也出現過,不過金朝南遷又續命二十年。說白了,野戰能力差距太大,敵人已經為所欲為了,一些人還寄希望於山海關。

3樓:

胡說八道,根本沒有什麼六次入塞,只有一次,那是大漢奸袁崇煥故意放清軍入關的。不信你去看灰熊貓的歷史著作《竊明》,裡面寫的清清楚楚:長城防線固若金湯,沒有內應根本撬不開。

袁崇煥崇禎二年下獄後長城防線不可能被攻破,要不然難道我大明邊關守將個個都是內應?還是袁崇煥的鬼魂放清軍入塞的?這都是清吹篡改歷史的結果。

4樓:路燈與領帶供應商

大明三百年邊防能力的正常體現罷了,仁宣之治後也先都能把邊關打的和篩子一樣,能指望積弊三百年的崇禎做什麼?

清軍來之前,明朝邊關是什麼德行又不是不知道,蒙古出個能力強點的就來幾次入寇,個別能力出眾的就能打出包圍京師的成就,也先俺達這種連蒙古都沒能統一的都可以撿著鼎盛期明朝打的,統一女真之後的後金只能打的更輕鬆

5樓:神之子民

東北蒙古少數民族強大起來後的必然結果。前車後轍,完顏金二次入塞,大遼、北宋相繼滅亡,蒙古二次入塞,完顏金拋棄河北山西山東遷都開封。

相比之下大明能抗六次仍然保有華北不失寸土,大明可以傲視遼、金、北宋。

如果不發動松錦決戰,闖獻就成不了氣候,大明再苟個二三十年,等滿清第一二代創業者死光,也許歷史會大變樣呢

6樓:暗音

第一張圖

「。。。。。。」《崇禎長編》袁崇煥疏,崇禎元年十二月在後金第一次入關前,薊遼督師袁崇煥已經收復松山,杏山等地,短短一年的攻勢已經逼的皇太極不敢正面硬鋼寧錦防線,被迫繞地而走。

肯定寧錦防線的正確。同時後金入薊鎮,破大同宣府之兵,震撼京兵不敢出城應敵,必須薊遼督師和關寧軍回援。

不如反思下,是誰讓薊鎮若此虛弱,是誰讓蒙古成為了後金的嚮導。

7樓:

清軍六次入塞掏空了華北平原,摧毀了明朝的戰爭潛力?

我大明那點軍事實力主要依賴於北京城牆、寧錦練兵和陝西三邊的一些部隊。我大明的經濟實力主要依賴於淮浙蒲等地的鹽和江南漕公尺,華北平原被掏空對我大明真的很重要嗎?

與之推測華北被掏空後我大明不可能守住北京,不如換個角度,在清兵肆意擄掠華北多次的情況下,我大明竟然在北京龜縮堅持十幾年,真是了不起,比唐宋強得多。

吐蕃也掏空過關中,甚至攻陷了長安,契丹也掏空過河北,甚至到汴梁登基,打草谷遍河南。而我大明卻依然死守北京。

我大明天子首輔本兵監軍督師總督巡撫總兵紛紛忍辱負重,在清軍前幾次入塞的情況下儲存了主力(當然,乙個原因可能是在廣闊的平原和亂七八糟的多頭指揮下,主力連集結都做不到),使得清軍無法給予明軍殲滅性打擊,這樣就沒有辦法攻下北京。(陣亡的明軍高階統帥,比如吳阿衡只帶了幾百家丁,總督盧象公升只有幾千烏合之眾)。

比如清軍第一次入塞,明督師袁崇煥採用「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戰略。但僅憑他手上的九千寧錦軍主力就足以挫敗後金對北京的進攻,使得記錄明清戰爭中清軍經常放無雙的清方史料,不得不稱雙方「互有殺傷」。

崇禎和我們一樣看不慣烏龜戰術,臨陣換將,造成的結果是武經略被秒殺陣斬,四總兵團滅,馬步數萬,一擲而空,後金不但更加舒服地擄掠,還佔住關內的永平不走了。

如果沒有松錦之戰,如果沒有流寇摘桃子,我大明繼續「各官免送」賴下去,等小冰河期過去,等清人慢慢腐化內訌,天知道會不會像唐朝熬死吐蕃一樣熬死滿清。

8樓:jamesme

第一次如塞的北京保衛戰,足以證明袁崇煥所帶領的關寧軍戰鬥力是多麼強悍!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袁崇煥死了,再也見不到這麼強悍的部隊了。如果袁崇煥不死的話,這次野戰以少勝多,可以振奮士氣,為以後收復遼東做準備。

9樓:張鍾麟

要塞推進收復失地的戰略未嘗不可,當年以步兵為主的北宋對西夏就採取此戰略,令西夏政權頭痛不已。但前提條件是軍隊有一定的野戰能力,執行彈性防禦政策。

但晚明的明軍過於腐敗,野戰能力與清軍差距太大,導致孤懸塞外的幾座據點成為清軍圍點打援、殲滅明軍主力的誘餌。最著名的戰例就是洪承疇率領的13萬明軍精銳進行的松山戰役,最終大軍灰飛煙滅、主帥被俘後投降成為千古貳臣。

對比甲申之變後的兩個現象:

一、南明軍大多望風而降,成為清軍平定南方主力,而抗清主力則是當年的流寇(大西軍、大順軍)和海盜(鄭軍),甚至2023年大陸最後一支明軍在湖北茅麓山殊死抵抗清軍圍剿,最終為華夏盡忠殉國,而該部李來亨將軍及其部下正是當年逼死崇禎帝的大順軍。

二、降清的南明軍因利益分配不滿和民族大義而反正,原先的所向披靡立刻變成屢戰屢敗最後戰敗身死,可見軍隊後面的雙方政權組織和效率。當然,不是清朝多厲害多清明,而是南明政權完美繼承了晚明的各種劣質基因,雙方比爛而已。

綜上所述,要塞推進戰略如果放在明朝其他時期,效果會很顯著。但崇禎時期,政局積重難返、黨爭腐敗嚴重,皇帝又剛愎自用、志大才疏,最終影響了軍隊建設,導致該戰略最終失敗。

對比兩宋的對手:遼、夏、金、蒙,後金起初不過是西夏級別的幾十萬人口小國,最終在

二、三十年的時間裡坐大,並入主中原、滅亡體積和能量高於當年兩宋的大明,個中緣由,實在應該讓今人好好思考和研究。

10樓:王羊

第一次爆發是關鍵。後面幾次都只是第一次入關的變體了。

第一次入關,袁崇煥支走大部分援軍,縱容後金大軍長驅直入,迫使明軍在北京這一圈迷路疲於奔命,後金則繞著北京吃掉了好幾支「迷路+餓肚子」狀態的精銳部隊,始終處於「開屏遊戲」+「以眾欺寡」狀態。得以全身而退。

明軍遭遇重創,崇禎不想著穩定軍心提振士氣安撫潰卒反而大興殺戮,撤換督撫,罷免打了敗仗的勇將幹將,懲治敗軍,遂軍心益不可用,也讓明軍更加厭惡和後金作戰,逢敵便潰。

11樓:公尺康納奇的貓

像一百年前漠南蒙古一樣的掠邊搶劫2.0加強版。

故曰,百萬之眾不用命,不如萬人之鬥也。萬人之鬥不用命,不如百人之奮也。

17世紀的重度天災帶來影響不止明朝,後金一樣。後金不搶劫活不下去,搶劫了就是造反,不懟住明軍一樣活不下去。皇太極需要的是把一群拼死活命的人協調起來,而明朝這邊又不是不搶劫活不下去,則需要通過國家機器進行利益分配把人協調起來,然而執行了260年的王朝+連續17年的重度天災,從資源調配率和資源量兩個方面大幅降低了協調性。

總之凡是事物發展,都是按客觀規律來的,找不出其客觀規律,只是大談XX牛或者廢,這是韃子思想水平。

如何評價崇禎皇帝朱由檢?

思錄集 個人認為,崇禎擁有極強的政治手腕,心思縝密,果斷幹練,並且精力充沛。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鎮壓農民軍以及抵抗後金外,將更多的心力用於削弱文官集團的勢力,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大明朝氣數已盡,崇禎無力回天。 京城小律師 明末皇帝崇禎 勞碌命 崇禎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就是 君非亡國之君,臣是亡國之...

如何評價明朝嘉靖年間的庚戌之變?

一五五 年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 六月,俺答率軍攻掠大同。阿勒坦汗傳 說他聚集右翼三萬戶在上都白室之地會師,以其子辛克 僧格 為先鋒,向漢地進軍。明大同總兵張達奮勇抗擊,被蒙古伏兵包圍,副總兵林椿領兵營救,兩將皆戰死。世宗以原甘肅總兵仇鸞為宣大總兵,仇鸞遣人以重金賂贈俺答,相約不犯大同。八月,俺答移兵東...

如何評價崇禎,李自成,吳三桂,多爾袞

谷壤城 崇禎,歷史上少有的大廚最後一粒子彈的亡國君主面對明末的局面和形勢,不能做的更好了 李自成,功敗垂成的農民起義領袖和漢族後繼軍事政治集團首領,只可惜進北京帶的兵力過少,以至於在吳三桂降順的時候,派不出一支2萬人的嫡系接管山海關的防務 吳三桂,本來只是韓王信 燕王盧倌 袁熙袁尚兄弟 劉武周 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