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對漠北和漠南統治程度如何?

時間 2021-05-31 21:56:54

1樓:

嶺北行省漠北蒙古本土為諸王(主要是拖雷系)封地和諸千戶牧地。忽必烈戰勝阿里不哥後,至元三年,皇子那木罕封北平王,出鎮漠北。八年,那木罕移鎮西北。

九年,立和林轉運司。十四年,叛王昔裡吉入據漠北,忽必烈遣同知樞密院事伯顏丞相及中書右丞別乞裡迷失率蒙、漢諸軍北征,即以行樞密院主持平叛及漠北軍政事務。亂平,十八年或十九年初,立和林宣慰司為中書省派出機構。

二十一年,被叛王拘禁的那木罕獲釋還朝,改封北安王,仍鎮漠北,置王傅府掌軍需及本位諸事。和林宣慰司仍掌政務。二十六年,西北諸王海都入犯並占領和林,伯顏丞相兼知樞密院事統兵北伐,收復和林,置行樞密院鎮之。

二十九年,北安王那木罕死,改以皇孫甘麻剌封晉王出鎮漠北;另以親王撫軍稱海(今蒙古國科布多東)以禦海都。大德十一年,西北諸王之亂已平,撫軍懷寧王海山回朝即位(武宗),為加強對漠北本土的統治,罷和林宣慰司都元帥府,立和林等處行中書省,於和林城置和林路總管府,為行省治所;並置稱海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分治西部地區。皇慶元年,改為嶺北等處行省,和林路改為和寧路,仍為行省治所。

嶺北行省統有北邊等處,包括和寧路、稱海宣慰司所轄軍民,諸王所部及北邊諸部落。《史集·鐵穆耳合罕紀》載晉王統領之區為:哈剌和林、赤那思、昔寶赤、斡難、怯綠連、謙謙州、薛涼格、海押立以迄於吉利吉思邊境的諸地區和名為不兒罕·合勒敦的成吉思汗大禁地。

大體與行省轄境吻合。其西境原以阿勒台山與窩闊台汗國為界,窩闊台汗國滅亡後,大部分轄地被察合台汗國所並,唯分封在也兒的石河地區的窩闊台第七子滅裡一支後王歸附大汗,封陽翟王,仍守原封地,應在晉王及嶺北行省統領範圍內,故西境擴及也兒的石河。又成吉思汗所封八鄰萬戶,牧地為「直到也兒的石河的森林地帶」。

行省北境為今葉尼塞河流域吉利吉思及其附庸昂可剌部之地、今貝加爾湖東西豁裡、禿馬惕、巴兒忽諸部地(元朝於此置火裡禿麻道官牧場)。東境原為斡難、怯綠連河流域,與東道諸王封地接。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八卷元時期》

另外,唐朝有在漠北的作戰。李道宗率唐軍在漠北擊敗薛延陀。李勣(徐世績)率唐軍攻滅薛延陀國,也是在漠北的作戰。

漠南、漠北磧為界,貞觀二十年,李道宗率唐軍渡磧,到達漠北,然後擊敗數萬薛延陀軍。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二十年,太宗遣使江夏王道宗、左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為瀚海道安撫大使……既而道宗渡磧,遇延陀餘眾數萬來拒戰。道宗擊破之……」

貞觀二十年,薛延陀在鬱督軍山以北,鬱督軍山是近蒙古國的杭愛山(燕然山),已經是漠北,而薛延陀還在杭愛山以北。 李勣率唐軍到達鬱督軍山以北,薛延陀詐降,李勣指揮唐軍繼續深入追擊,攻滅薛延陀國。 這顯然是在漠北的作戰,而且是在比杭愛山(燕然山)更北方的地方作戰。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唐紀十四:貞觀二十年……「(薛延陀)尋去可汗之號,遣使奉表,請居鬱督軍山之北」。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唐紀十四:貞觀二十年……「李世勣至鬱督軍山,其酋長梯真達官帥眾來降。薛延陀咄摩支南奔荒谷,世勣遣通事舍人蕭嗣業往招慰,咄摩支詣嗣業降。

其部落猶持兩端,世勣縱兵追擊,前後斬五千餘級,虜男女三萬餘人。」

《舊唐書》卷三本紀第三:「(貞觀二十年)六月,遣兵部尚書、固安公崔敦禮,特進、英國公李勣擊破薛延陀於鬱督軍山北,前後斬首五千餘級,虜男女三萬餘人。」

貞觀十五年,李勣大勝薛延陀大軍,是在漠南打的。

貞觀十五年,正處於強盛時期的薛延陀20萬大軍南下,李勣數千唐軍以少勝多,大破薛延陀大軍,單是俘獲的薛延陀軍已經超過5萬人,還繳獲了薛延陀的大軍的物資,剩餘的薛延陀軍倉惶逃跑,自相踐踏、死者甚眾。「其餘眾大奔走,相騰踐而死者甚眾,伏屍被野」。強盛的薛延陀因為這次慘敗而實力大幅下降。

(此戰唐軍雖然動用數萬唐軍,但是實際與薛延陀交戰的只有數千唐軍(「李世勣所將才數千騎耳,汝已狼狽如此!歸語可汗:凡舉措利害,可善擇其宜」)。

數千唐軍已經做到了大破強盛時期的薛延陀大軍,單是俘獲已經超過5萬人。)

《舊唐書》卷六十七列傳第十七:命勣為朔州行軍總管,率輕騎三千追及延陀於青山,擊大破之,斬其名王一人,俘獲首領,虜五萬餘計。

《資治通鑑》貞觀十五年:李世勣敗薛延陀於諾真水。初,薛延陀擊西突厥沙缽羅及阿史那社爾,皆以步戰取勝;及將入寇,乃大教步戰,使五人為伍,一人執馬,四人前戰,戰勝則授以馬追奔。

於是大度設將三萬騎逼長城,欲擊突厥,而思摩已走,知不可得,遣人登城罵之。會李世勣引唐兵至,塵埃漲天,大度設懼,將其眾自赤柯濼北走。世勣選麾下及突厥精騎六千自直道邀之,逾白道川,追及於青山。

大度設走累日,至諾真水,勒兵還戰,陳亙十里。突厥先與之戰,不勝,還走。大度設乘勝追之,遇唐兵。

薛延陀萬矢俱發,唐馬多死。世勣命士卒皆下馬,執長槊直前衝之。薛延陀眾潰,副總管薛萬徹以數千騎收其執馬者。

薛延陀失馬,不知所為,唐兵縱擊,斬首三千餘級,捕虜五萬餘人。

(此戰是唐軍擊敗薛延陀,但沒有攻滅薛延陀汗國。後來唐太宗再次出兵攻滅薛延陀汗國。)

貞觀二十年,李勣率唐軍攻滅薛延陀國,是在漠北的作戰,而且是在比杭愛山(燕然山)更北方的地方作戰。前面已經說明過了。

之前,唐朝攻滅突厥國、西域諸國,並且在河套、漠南、西域等地建立了統治,使唐朝開始統治河套、漠南、西域。

然後,唐朝攻滅薛延陀國,並且在漠北建立統治,使唐朝開始統治漠北。

唐朝攻滅薛延陀,設定六府七州,統治包括回紇在內的漠北諸部。包括回紇在內的漠北諸部按時繳納貂皮作為賦稅。唐朝將漠北納入統治。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帝(唐太宗)剖其地為州縣,北荒遂平。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唐紀十四:貞觀二十年……鐵勒百餘萬戶,散處北溟,遠遣使人,委身內屬,請同編列,並為州郡……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唐紀十四:使窮發之地盡為編戶。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唐紀十四:「取古人所不能取,臣古人所不能臣」。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九:古人所不能致,今既吞之;前王所不能屈,今鹹滅之。

《舊唐書》:「太宗幸靈武,受其降款,因請回鶻已南置郵遞,通管北方。太宗為置六府七州,府置都督,州置刺史,府州皆置長史、司馬已下官主之……」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即故單于臺置燕然都護府統之,六都督、七州皆隸屬,以李素立為燕然都護。其都督、刺史給玄金魚符……渠領共言:

「生荒陋地,歸身聖化,天至尊賜官爵,與為百姓,依唐若父母然。請於回紇、突厥部治大塗,號『參天至尊道』,世為唐臣。」乃詔磧南弟鳥泉之陽置過郵六十八所,具群馬、湩、肉待使客,歲內貂皮為賦。

《舊唐書》本紀第三:鐵勒回紇、拔野古、同羅、僕骨、多濫葛、思結、阿跌、契苾、跌結、渾、斛薛等十一姓各遣使朝貢,奏稱:"延陀可汗不事大國,部落烏散,不知所之。

奴等各有分地,不能逐延陀去,歸命天子,乞置漢官。"詔遣會靈州。九月甲辰,鐵勒諸部落俟斤、頡利發等遣使相繼而至靈州者數千人,來貢方物,因請置吏,鹹請至尊為可汗。

於是北荒悉平……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唐紀十四:敕勒諸部俟斤遣使相繼詣靈州者數千人,鹹雲:「願得天至尊為奴等天可汗,子子孫孫常為天至尊奴,死無所恨。」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九:……鐵勒諸姓、回紇胡祿俟利發等,總百餘萬戶,散處北溟,遠遣使人,委身內屬,請同編列,並為州郡。收其瀚海,盡入提封……

2樓:寧南左侯

先說漠南吧。

漠南草原在元朝是中書省直轄地區,同腹裡的其他區域不同,漠南諸處在元代有類似於遼代頭下軍州的存在。

從大興安嶺西麓,到河套東偏,漠南諸王、駙馬的封地一字排開,分別是東道諸王泰寧路、亦乞列思部駙馬昌王寧昌路、弘吉剌部駙馬魯王全寧路及應昌路、忙兀部及札剌亦兒部上都路、汪古部駙馬趙王集寧、德寧、淨州、砂井四路,東勝、豐州附近及黃河河套以南還有弘吉剌五部千戶。

這一線在元代的時候極為穩定,東道諸王叛亂被平定之後,遼王等部也徹底歸服。而且,由於漠南諸王長期保持著半游牧生活,所以在內地諸處蒙古軍都萬戶府的鎮戍軍迅速腐敗之後,漠南五投下兵馬反倒是不錯的軍事力量。

紅巾軍在抵達遼陽之後,元廷先是派丞相太平的兒子也先忽都前往圍剿,結果這老哥還沒到地方,只見到「日治戰馬,一無退意」的紅巾軍主力,天天檢修坦克這玩意誰受得了?於是不戰而潰。

然後元廷就讓太師國王囊加歹統帥五投下探馬赤軍前往,這老哥真不是蓋的,到了之後就收復了被紅巾軍攻陷的遼陽省治懿州路,而後這支兵馬繼續參與圍剿遼東紅軍的戰役。

有趣的是,這位囊加歹同志在史書上有始無終,只知道他統帥探馬赤軍前往遼陽行省進剿紅軍。而劉佶在《北巡私記》裡,記錄了至正二十九年也就是惠宗北逃上都、應昌的時候,「郡王阿憐歹」領五投下兵馬前來扈從,這位阿憐歹同志的記載僅見此處,沒頭沒尾。

然而在明朝的記載裡,至正二十九年也就是洪武二年之後,北元勢力橫空出場一位擎天白玉柱般的人物——太尉蠻子。這老兄洪武三年先在白駱駝山阻擊李文忠,再扈從昭宗北遷,洪武五年連續跟李文忠、藍玉、徐達過招,此後歷次反擊明軍行動都有他的身影,最後出場是在洪武二十一年的捕魚兒海之戰,被明軍陣斬。然而這麼一位生猛的仁兄,在洪武之前從無出現,有終無始。

巧的是,蒙古語的囊加歹,是蠻子的意思。

所以,要是把這三個人看做乙個人,那就有趣了:一位元廷忠心耿耿的宿將,在元廷覆滅之後,帶著僅存的五投下兵馬輔佐著北元朝廷,而等他與他的兵馬在捕魚兒海覆滅之後,北元朝廷再無立足大漠的資本,於是被阿里不哥系的子孫給篡了。

3樓:關毛

元朝對漠南的統治基本沒問題,對於元朝這種……蒙不蒙漢不漢的政權來說,漠南這種蒙漢交雜區域就是對元朝最忠心的了(甚至在元朝到明朝時期,漠南的上都多民族駐軍最終由於非常認同蒙古,形成了永謝布蒙古人,永謝布就是漢語「雲需宮」的諧音),主要說說漠北吧。

漠北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撕逼時代,屬於諸王統轄,阿里不哥僅為其中之一(當然身份特殊)。兩人撕逼開始時,大部分漠北諸王都抱互相不理睬的態度,但是在阿里不哥和忽必烈各自拋開諸王自封可汗後,漠北諸王的態度就有了轉變。

什麼轉變呢,就是大夥發現依託漢人力量的忽必烈的勢力太強了,大夥就是抱團都打不過,這號人要是得逞了,以後庫里臺大會就別想著開了,誰都沒發言權了。而要是大夥一起幫阿里不哥,日翻了忽必烈的話,阿里不哥實力也就那樣,大夥還能像以前一樣當長老,給可汗講講人生經驗,還能維持自己的利益。

結果就是,漠北諸王幾乎全部反對忽必烈,然後被忽必烈又一網打盡,當然這個過程非常漫長,終忽必烈一世,漠北都有叛亂,甚至漠北諸王引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殺入,就是不讓忽必烈安心。

於是,忽必烈在漠北設立了這麼幾個機構。

第乙個是,給漠北留乙個「可汗」的傀儡替代品來哄蒙古人,就是皇子或者皇孫出鎮,起初忽必烈以皇子那木罕為北平王(後封北安王),名義總轄全域性(實際上軍政大權他說了不算)。那木罕死後,以皇孫甘麻剌為晉王,總轄全域性。甘麻剌在漠北蹲的非常久,最終導致蒙古人都認為「晉王」就是朝廷的副皇帝(這就叫縣官不如現管),就跟小可汗一樣。

所以在明朝時期,北元的往往會封乙個「晉王」做可汗之下其他人之上的職位,管轄僅次於可汗的部眾數量,也就是明朝時期翻譯過來的「濟農」。

第二個是,設立和林宣慰司都元帥府,作為漠北真正的最高軍政機構。宣慰司這仨字,說實話怎麼看怎麼搞笑,這是給歸順的其他少數民族以及外中國人設的,然而漠北久叛,所以忽必烈也就成了不蒙不漢的氣門芯了,給老家就弄這麼個機構。

到了元成宗年間,四大汗國中窩闊台汗國已經被瓜分,其他三個都和元朝互相妥協了,大夥都認可元朝為地球球長,元朝也認可他們各管各的不能干涉其內政,於是漠北諸王就沒了叛亂的靠山。漠北也日趨安定,於是宣慰司這種機構就不能設了,尼瑪太難聽了。於是就改設「和林行省」,在科布多則保留了稱海宣慰司,以防萬一(萬一察合台汗國或者金帳汗國不守規矩、或者其他部落和諸王胡來)。

元仁宗時期,看起來是更和平了,反正剩下的三大汗國互相鬥毆,但沒人敢打元朝主意了,所以漠北可以從軍管完全轉正常行政了。於是就設立了「嶺北行省」,下轄和寧路(就是原和林宣慰司,名字都改成和寧了)、稱海宣慰司(科布多防禦西方的軍鎮)、謙謙州(管轄西伯利亞民族)、諸王部落及其他部落。

由於漠北人口不多,而且和林、稱海兩地的人口比較集中,所以壓根不用設州縣,和寧路也就是唯一管轄蒙古人的行政機構了,稱海則為軍管區(元武宗以前就出鎮這裡,靠這裡的阿兵哥登基)。而其他區域和人口都還掌握在諸王部落和其他部落手中,所以元朝在嶺北的統治其實還是很大條,說白了就和林、稱海、謙謙州兩個半據點而已,為什麼說謙謙州是半個據點呢……因為謙謙州的居民大多數是西伯利亞其他民族(比如吉爾吉斯人),或者邊緣蒙古人(比如圖瓦人),對蒙古的認同程度並不是很高。

不過嘛,漠北人口稀少,而且成吉思汗設定千戶分化部落的老本還在,短期內不會形成強大的新部落聯盟,元朝又時間不長,也沒有給漠北部落從千戶制復古部落形成部落聯盟的時間,所以在窩闊台汗國滅亡、察合台汗國和金帳汗國不在敵視元朝後,僅憑漠北那些分散的部族,壓根就形成不了太強的邊患。

比如衛拉特,元朝時期翻譯為「外剌」,很有運氣地躲開了成吉思汗的千戶制瓦解,雖然有所發展,但要形成政治實體來影響蒙古政治,還得到元朝滅亡之後。

元朝和清朝的國號是什麼?

元朝一統中原,把什麼金朝,宋朝,西夏都一鍋端了,但是元代是乙個少數民族的政權,同樣沒有封號。因為按照規矩,中華王朝的國號是要從政權發源地取的,但元朝是異族入主中原,實在無法在中原找到發源地。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總比困難多。元朝開國君主,元世祖忽必烈便從 易經 中取了 大哉乾元 一句話,取 大元 兩個...

為什麼我們對元朝的解讀那麼少?

應龍之翼 因為真的沒什麼好寫的 元朝漢化不徹底導致內部不相容,蒙古一桿貴族,有的希望像選大汗一樣選皇帝,有的希望還玩兄終弟繼 甚至還有智障要求 綠化 的 然後就亂七八糟稀里嘩啦互相殺,你方唱罷我登場 一共九七年,刨去5位追封的皇帝 誰再說元朝不是中國王朝出來走兩步!大元共計11位皇帝,忽必烈34年,...

清朝和元朝的漢人哪個地位更低?

帶元漢人世侯地主過的滋潤且政治地位也不低。蟎清對漢人的打壓和防範就沒停過,哪怕最後要漢人團練救命也不忘記這點。當然咯,你若問哪朝百姓日子好過,那清朝絕對比元朝強得多 都乙個鬼樣子就連大名也沒對自己人好到那裡。嘉靖嘉靖家家乾淨 清朝低,清朝漢人最高做到宰相級別。而元朝就不一樣了,不僅有漢人做到宰相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