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抗倭援朝,之所以能以4萬軍取勝,主要是因為騎兵還是火器?

時間 2021-05-31 14:52:59

1樓:二不尚書範景文

4W軍隊,那便是預設文祿役……

整體軍事獲勝嚴格來說其實談不上,是在明軍表面軍事優勢下、有利明朝的和談。

事實上是,以當時明朝和日本在北韓的軍事態勢,雙方在現有戰線即漢城周邊,持續進行作戰的風險極高。明軍處於事實上的瀕臨斷糧,北韓無法提供大軍集中駐屯臨津漢城一線的糧食,軍馬因北韓後勤問題而大規模倒斃,天氣轉暖,陸路交通處於癱瘓狀態,李如松被迫集結在平壤依靠國內運糧度日,也就是說明軍短時間內基本打不動了。

日本一樣,開始規劃的梯次要塞防禦戰略崩潰,戰鬥力低於明軍導致只能以人數優勢對抗明軍的戰力優勢,進而導致前線漢城後勤壓力極大,而北韓糟糕的陸路運輸條件和日本貧瘠的國力也無力保持一線充足的糧食。當時日軍主力5萬6集結漢城,一萬二六集結釜山確保後勤大本營。

真正能決定文祿役勝負的其實是棒子自個……

本子在三月間……漢城至釜山交通線全部駐屯兵力高達6000人,分十三將分守各城……

當然我們都知道棒子這種廢物,在一千多里的戰線上,對多不過一千少只有200人的日本駐屯軍無能為力。

他隨便能切斷這一千多里上的任何乙個點……那就是猴子打出了GG思密達,漢城在番諸大名敢蹲著嗶嗶和談就可以享受傳首九邊待遇。然而我們都知道北韓上下確實真就是個廢物,所以猴子沒有打出GG思密達,趕緊扯和談跑路在南部沿海依託釜山糧庫修城刷存在感了。

你不如問文祿役之所以明日能坐下來和談主要因為什麼……因為北韓上下都是個廢物唄。

2樓:M3小蘑菇

看了一些回答,彷彿萬曆北韓戰爭的流程是這樣的:明軍大多都在打敗仗,日軍大多都在打勝仗,直到臨近結束了,由於不能改變歷史結果,於是日軍贏著贏著就輸了,明軍輸著輸著就贏了

3樓:夏亞Andy

傳說文祿慶長之役時,明軍小隊三百多人在碧蹄館遭遇日軍大部人馬,後雙方皆派人增援,李如松部三千人被三萬日軍困在核心從上午打到傍晚,三萬日軍把裝備精良的三千多人竟楞是沒吃掉,立花宗茂麾下的小野成幸要和李如松一騎討,被李如梅一毒箭射殺,祖承訓,查大受,擊殺邊永晟、小川成重、安東幸貞、安東常久等多人。到晚上日軍折損了一萬多人馬才最終散去,之後統計,明軍只損失一千多人。

4樓:一夢醒來

你讀過歷史嗎?明朝對日本在北韓的戰爭,關鍵點都是在山區丘陵地帶,你說這個地帶你騎兵能發揮作用嗎?明朝最厲害的地方是他的神機營,三眼統

5樓:宋小非

北韓多山地地形,不適合大規模騎兵軍團作戰。平原地區,稻田分布,對騎兵作戰也不利。明代火器發達,遠超前代。

平壤大戰中,明軍萬炮齊發,各種火器輪番上陣,打得倭寇人仰馬翻,殺敵萬人。稷山大捷,是援朝戰爭中著名的戰役,也是明代騎兵優秀戰力的體現。但規模較小,殺敵不多。

碧蹄館之役,李如松所轄的遼東鐵騎除了輕敵冒進,也是吃了地形的虧。

6樓:杜少爺

騎兵和火器因素都有,戰船的因素也有。明朝這時候的科技樹要強過日本不少,尤其是軍隊的戰船,馬匹,裝甲,火炮。日本引以驕傲的火槍,在那個年代侷限性太大,優勢幾乎可以忽略。

晚清的漢陽造真打起仗來各種被吐槽,更別提日本戰國時代的火槍了。另外,明軍也是有火銃的。其實這場仗體現了國力的差距。

大明打這仗的時候,西南也在打仗,明朝出兵西南的規模比援朝規模大的多。換句話說,萬曆援朝,是一場明朝沒有盡全力打的戰爭,第二階段要不是指揮出現多次失誤(楊大帥太逗比,但北韓人民特別喜歡他,稱他為將軍中的將軍),根本不用等到猴子死,戰爭就結束了。

7樓:

既不是因為火器也不是因為騎兵,事實上在這兩個方面明軍雖然是優勢,但在其他方面比如火槍、步兵戰術日軍又更強,總之都沒有多大關係,軍事層面誰也沒有多大優勢,體現在戰場上也是這樣的,雙方都無法徹底打敗對方,大明反而有些尷尬。

所以在軍事上誰也不能把對方徹底打敗的情況下,自然是防守一方勝了,豐臣秀吉又剛好掛了,正好促成了這所謂的慘勝,這是從結果來看,當然明軍也不只是四萬人。

所以原因是雙方的戰略態勢和一點運氣。

所謂與其說展示了大明軍威之餘暉不如說是露出了薩爾滸敗象之端倪。

8樓:李有希

先說結論:不能說戰爭取勝了,最多是平局,這個結果跟火器騎兵都沒關係。主要是有地緣優勢,戰略上沒犯錯誤,即便全是步兵去結果也不會有太大差距。

整個戰爭打得其實非常窩囊,戰術上明軍一共只取得過兩次勝利,上半場的平壤之戰,下半場的稷山之戰。明軍在上半場收復平壤之後就沒有過任何戰果了,戰爭進入僵持階段。下半場則由於日軍主動退至南部各港口和城堡,明鮮聯軍一開始就在這一線布防,並集中優勢兵力幾次展開進攻,全部失敗。

水軍一共參與三次戰鬥,全部失敗,就不提了。

明軍的火器技術除了火炮上比日軍有優勢以外(因為日本壓根沒有),並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但是明軍當時使用的主要是佛郎機與將軍炮系列的中小型火炮,野戰不如鐵炮靈活,攻城威力又不足,而在防守上更有優勢。蔚山城之戰明軍的火炮根本無法攻破日軍的防禦,只得採取圍困,泗水之戰炸膛大敗都可以看出明軍火器運用的水平並不高。

而三眼銃系列火門槍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計。

而騎兵,明軍確實比日軍要強大,碧蹄館以劣勢兵力陷入日軍包圍還能成功撤退既是例證。下半場的稷山之戰得勝也是明軍的騎兵與日軍的遭遇戰。但是騎兵在北韓沒有得到很好補給,戰馬損失巨大,再加上戰爭多是攻城戰。

騎兵的作用沒有很好的發揮出來。

明軍最主要的作用,體現在戰略防禦上,讓日軍不再有機會發起有效進攻。做到這一點就已經挫敗了日軍的戰略企圖了,坐擁補給優勢與國力的優勢,缺少補給日本陸軍最終只能在防禦和游擊戰中消耗,一旦進入這種僵持比拼的就是國力,日本最終被迫撤退是必然的。最終日本和中國都沒有完成自己的戰略目標(收復北韓與入侵明國/下半場改為吞併北韓南部四道成為北韓宗主)。

所以這場戰爭最多只能說是平局。

9樓:

我覺得是火器

明軍的火器主要是火炮和火箭之類威力大,而且裝備多種類多,使用熟練,幾乎是無堅不摧, 對手無處可守……日軍的火槍厲害,但是被明軍各種火炮和火箭壓制住了,幾乎是封戰必敗。

10樓:[已重置]

明軍火器和日本各有千秋,明軍在火炮方面稍強,日軍在火槍方面占有優勢。

騎兵優勢就明顯了,日本本土馬種較為矮小,爆發力也差,不適合做衝鋒用的軍馬,日本大規模引進外來馬種要到明治維新之後了。

11樓:張同舟

野戰有騎兵,攻城有大炮。鬼子的火繩槍比明軍玩得好,然而只能在當烏龜的時候多活一會。打平壤的時候明軍直接開掛轟掉城門,碧蹄館李如松帶著幾千騎兵來去自如,還玩個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