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戰如果孫權沒偷襲三國局勢如何走向?

時間 2021-05-06 04:19:57

1樓:愛拖更的企鵝

襄樊之戰不偷襲,等襄樊之戰就不會再偷襲了嗎,偷襲可能遲到但一定會發生。

孫權和東吳的傾向很明顯,取徐淮之地也守不住,不如取荊州。

孫權本來在坐收漁翁之利,劉備光復漢室對孫權有好處嗎,反手把孫權滅了連臣都做不了。

政冶家要什麼臉,關羽是知道孫權會來進攻他的,誰知道呂蒙偷襲的時機掐得那麼準,恰好要了他的命。

襄陽可能會淪陷,但軍糧和士兵的損耗以及曹魏的援軍會阻止戰果的擴大。

曹魏家大業大,關羽連部分軍糧都要從四川轉運,打持久戰耗不起。

別指望曹操死了就能得多大好處,袁紹劉表的前車之鑑曹操還知道其中利害,想立曹植時謀臣提過就打消了,還有司馬懿不是吃素的。

袁紹死後,曹操花了整整八年才占領整個河北,光打下乙個地方不行,還要駐軍和派官冶理。

天下不是按面積劃分,而是人口,但八成都在曹魏那邊,劉備玩不起。

益州沒你們想的那麼富有,劉璋和張魯打了多年,劉備又打劉璋幾年,加上劉備攻占漢中關羽攻襄樊,這個地方早被掏空了。

諸葛亮七伐曹魏是多年積累的成果,劉備的壽命也差不多了,沒幾年好活,劉備無法發揮諸葛亮的全部實力,劉備就沒帶諸葛亮來。

孫權或許攻進能力不足,但防守曹操有佔過便宜嗎,輸了那麼多次哪次傷了元氣,連劉備都被他弄殘了。

正是誰也奈何不了誰,才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但三家歸晉才是終途。

2樓:陳騫

如果孫權沒打關羽。

關羽威震華夏,曹操先將王都由鄴城遷到許昌,再被關羽驚懾,帶著獻帝遷回鄴城。無奈,關羽只能多扛徐晃曹仁聯軍乙個月,而後兵敗撤退,被合肥的張遼由江夏騎兵急進斷了退路,受伏不降,薨。關羽陰魂索命,張遼徐晃曹仁當場去世,于禁羞憤病死。

曹操知南方空虛,統兵後撤,劉備主將新喪,遣張飛鎮荊州,張飛急於行軍,被下屬殺死。曹劉在荊州反覆折損大將,無力統轄,孫權派呂蒙暫收荊州,駐兵樊城。

劉備痛失關張,加之曹丕篡位,怒不自抑。讓佯諸葛出隴右,趙雲守箕谷,親帥大軍從子午谷直奔長安。無奈曹操復活,洞察先機,守固長安,斷其後路,劉備,薨。

孫權接應劉備,呂蒙攻下應遷都而守備空虛的宛城。

諸葛趙雲收攏殘軍回防漢中,曹操順利去世。孫權乘機水陸並進,全取江夏。

幾番大戰之後三國鼎立之勢不變,孫權盡取荊州,威壓淮南。

emmmmm,這麼看,孫權偷襲關羽真是失智的行為啊!

3樓:張郃

有可能形成真正的三足鼎立。

第一種情況只假設孫權誰都不打:

劉備方:關羽最大可能的結果是被徐晃擊退保住戰果消化俘虜,荊州實力會明顯增強。曹操死後劉備關羽兩開花,劉封孟達可以在中間呼應。按常理期望應該可以佔據部分雍涼與襄陽。

曹操方:曹操活不了幾個月了,和張遼前後腳死,曹操活著就內亂了何況死了,加上西北遷民造成的國家負擔,內部很不和諧。外部戰場和劉備關羽交手,曹魏出動了當時所有頂級武將—夏侯淵曹仁活著五子(張遼在路上)結果是夏侯被砍於禁被抓,對士氣戰鬥力造成極大影響,內部意見也在商量遷都,司馬懿的不同意遷都也是建立在聯合孫權的基礎上的。

綜合來看孫權誰也不幫劉備在勢力巔峰期贏面更大,雖然打不掉曹操,但是自身壯大幅度相當可觀,對曹操劣勢變小很多,對孫權有優勢。

第二種情況孫權打曹操:

劉備方:由於曹操遭受了更大的威脅,期望值可能會更大但不會打太多,自己無法消化。

曹操方:不利的程度取決於孫權部隊的戰鬥力,孫權的部隊擴張需要乙個強勢的軍事領導人,這主要是東吳兵制和政治形勢造成的,孫堅孫策很強勢,周瑜算是孫策餘威。而這是孫權的劣勢,雖然有百騎劫營有凌統周泰代表的敢死隊但是整體對曹魏的擴張攻堅甚至野戰效果一般,戰果期望值略低,肯定不如劉備發展的快。

綜合第二種情況,孫權會佔到便宜,但是肯定沒有劉備多。而劉備全據長江上游對孫權有優勢。

個人觀點孫權的下下策是啥都不幹看狗咬狗,結果是兩隻狗都比他厲害。打關羽是中策,這是錯誤判斷劉備實際實力的結果,畢竟劉備關羽兩開花的一系列操作在當時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確實很有威懾力,然而結果是雙方被動相互依靠客觀上都喪失了統一能力(因為有丞相這個掛)。打曹操也是中策,孫劉都無法在對付曹操的同時速度消滅彼此並消化,所以削弱曹操是孫劉統一的唯一路線,但是劉備必定會佔據長江上游對孫權下游造成威脅。

故個人觀點孫權當時沒有上策

4樓:蛇頭

水淹七軍時候,魏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皆降。

這兩寶貝按正常人事安排,應該在襄陽城裡面待著呀。

所以襄陽即使沒有被拿下,肯定也是沒有戰鬥力了。

加上被水泡爛的樊城,這襄樊還有啥意義了?

關羽作為名將,這時候死活在前線拖兵線,幾乎把曹魏主力都引到襄樊附近了,難道他還想突破?

加上劉備漢中全部兵力也不可能呀。

反過來想,劉備這時候一點忙都沒幫,他在家掛機呢?

想想就大概知道了,諸葛亮隆中對裡一直強調,兩線出兵。

一路拖住主力,另一路偷襲關中唄。

關羽一出兵就攪的天下大亂,曹魏一開始就差點誤判關羽要出漢中。後來才主動調兵聚集襄樊的。

古代指揮有個時間差,一路調動大軍往往需要幾個月。

所以虛者實之,實者虛之。向來是集中兵力擊破薄弱點的大招。

既然曹魏集中到襄樊,關羽退守荊州即可,改由劉備攪動關中風雲才是王道。

徐晃來了以後關羽就沒有拿下曹仁的可能了,同樣,沒有水軍的徐晃也絕對不可能大勝關羽。——實在打不過上船跑唄。

曹魏不防備就順勢拿下關中,要防守則要一路調動大軍,路上死的人恐怕比水淹七軍還得多幾倍。

此消彼長這才是取勝的希望。

最後,鄙視柯基。

5樓:司過

沒那麼嚴重。

1、建安二十二年春,曹操攻濡須,孫權向曹操請降,誓重婚姻。夏侯惇、張遼等二十六軍屯在居巢,孫權不足為患。與孫權約好偷襲關羽時,也是張遼去增援襄樊,夏侯惇主力並沒有動。

2、侯音宛城造反是建安二十三年十月的事,二十四年正月已被曹仁平定,七月關羽才攻樊城。至於少府耿紀、太醫令吉本在許都謀反更是二十三年正月的事,瞬間被平定,跟襄樊之戰沒一點關係。

3、樊城不是許都以南最後一道防線,曹操從漢中撤軍時,就先遣派徐晃屯在宛城。一些盜賊、流民叛亂並不影響大局。兗州刺史裴潛、豫州刺史呂貢等也已發兵。何況,曹操大軍正從關中趕來。

4、關羽圍攻樊城、襄陽,抽調江陵、公安的守軍到前線,已盡全力,所以東吳能輕易拿下江陵、公安。八月,水淹七軍後,俘虜三萬送至江陵,關羽軍糧已不夠,所以擅取東吳的湘關公尺。徐晃破關羽時,已是十月,「水亦稍減」。

關羽圍襄、樊兩月未下,最佳時機已過。

5、徐晃從關中疾赴宛城,沒條件帶多少兵。所將多新兵,所以無法直接支援曹仁。曹操遣派徐商、呂建等支援徐晃後,徐晃進軍,計取偃城,樊城已北已通暢。

拿下偃城後,曹操不再擔心樊城,而駐軍在北,先後遣派十二營支援徐晃,徐晃進攻關羽。

徐晃在襄樊之戰打的很精彩,他的作戰風格是「先為不可勝,然後戰。」徐晃所將多是新兵,而關羽軍士氣正盛。在取得偃城後,與關羽圍很接近。

諸將皆要進攻,徐晃還能穩住不攻,在與城內相通,並讓漢軍知道孫權要出兵的事後,蓄夠兵力,聲東擊西,一擊破關羽,又長驅直入,突破關羽本陣。

關羽此戰損失不小,先前投降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也被徐晃所殺。

6、徐晃駐軍偃城時,曹操才與孫權相約,吳軍偷襲關羽。此時,關羽已經無法吞掉徐晃,無論孫權是否偷襲江陵,關羽都難免被徐晃擊敗。

7、關羽撤退到漢水南岸後,仍然想突破呂常駐守的襄陽,呂蒙才開始奇襲江陵。如果東吳不出兵,關羽可能會繼續圍攻襄陽,但強弩之末,軍糧又不足。襄陽是大城,不是曹仁的樊城那樣易攻,鎮守襄陽的呂常,也沒到隨時淪陷那一步,關羽撤軍也是早晚的事。

8、劉備剛拿下漢中,並沒有精力再出兵關中。此時,張郃、郭淮、曹洪、曹真、曹休等都駐紮在關中。劉備就算出兵,能在關中、隴右起到的作用也有限。

孟達、劉封不救關羽,一是因為上庸並非荊州所屬,關羽董督荊州軍事無權指揮他倆。直接的原因則是上庸、房陵剛剛從魏國手裡打拿下山郡初附,未可動搖。」

9、「遷都」之議被否決,但遷都也沒有想象的那麼嚴重,曹操的大本營是河北鄴城,只是獻帝在許都。而許都本來就是暫時的首都,曹操已在洛陽新建宮殿。無論是漢帝遣都,還是曹丕稱帝,都會選擇真正的東漢國都洛陽。

10、所以,如果吳國不偷襲關羽,關羽不會身死。只會撤兵到南郡。或許,他能緩過來,跟吳國修好關係的話,在第二年曹操死後,再次北伐,但軍糧又成了大問題。

關羽是在建設南郡多年,才積累的這次北伐。

戰後,曹操與諸軍會合在摩陂。徐晃、張遼都留在了潁川、南陽一帶。關羽想再北伐,很難。南郡為吳國所有後,魏國的防守重心放到了宛城。後來,直接棄掉了襄陽、樊城。

6樓:陳葉

首先,關羽已經沒糧了,需要擅取湘關公尺;

其次,關羽沒有援軍,劉封拒絕出兵;

再次,徐晃已經增援並且擊退了關羽;

最後,張遼援軍還在路上。

所以孫權沒偷襲關羽也做不了什麼,只能退兵,不過應該能安穩的回去。

7樓:「已登出」

關羽依然會被徐晃擊敗,退守漢江南岸。最好的結果是拿下襄陽,但是也不一定畢竟曹操已經在親自南征的路上了,硬打關羽必然不是曹軍主力對手。不過如果發揮出色耗個一年多曹操死了就好了

8樓:快樂奔跑

其實曹操主力抵達洛陽以後,關羽就可以退兵了。

漢北一片糜爛,大軍無法久住。襄、樊已是關羽囊中之物,早晚吃的問題而已。

而且退一萬步講,很長一段時間內曹軍都不可能再與關羽爭奪漢南。曹操也不可能就為了這點地親自來和關羽拼命。關羽已經掙翻不知道多少了,還要什麼自行車?

難道還非得把單車博成寶馬才算完?

9樓:「已登出」

沒有如果,東吳一定會偷襲。蜀漢有漢賊不兩立的立場,東吳則沒有。東吳要的三足鼎立的平衡,所以不可能無條件地配合蜀漢北伐,而且一旦蜀漢試圖打破這種平衡,東吳絕對會在蜀漢後面捅上一刀來遏制蜀漢的壯大。

10樓:

當時關羽已經被徐晃擊敗,解樊城之圍了。

樊城是襄陽的犄角,樊城解圍襄陽肯定拿不下的。漢水襄陽部分冬天水淺,油船可渡。

不過在戰後魏國就以糧少放棄襄陽了。所以關羽最好的結局就是回軍等魏國棄襄陽後再來占領吧。

三國襄樊之戰孫權為什麼和曹操聯合打關羽,而不是和關羽聯合打曹操?

馮習 個人感覺,弱弱聯合以抗強,才能給弱者以生存空間。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間受到挑撥而互相猜忌不能聯合抗秦,而被強秦逐個滅掉。北宋聯強金攻滅已是強弩之末的遼國,自己旋即被金國滅掉。之後南宋聯蒙古攻殺世代仇敵苟延殘喘的金國,之後也難逃蒙古鐵騎的魔爪。三國時期也是一樣,曹魏一強獨大,孫權見盟友劉備集團稍有起...

三國襄樊之戰魏國派了什麼人去襄樊前線對抗關羽?夏侯惇二十六軍,於禁七軍,徐晃十二營的將軍分別是誰?

渣男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的是,曹魏在荊州佔據的力量和土地包括哪些。曹魏自從曹仁丟失南郡後,荊州整體局勢基本上沒有變過,曹操掌握著整個南陽郡 南鄉郡 章陵郡 襄陽郡和半個江夏郡,各地均有太守,荊州設刺史。所以各地的主官如下 荊州刺史 胡修 南陽太守 東里袞,部將侯音 衛開 南鄉太守 傅方 襄陽太...

如果關羽和孫權聯姻成功,三國局勢會有什麼改變?

張子居 以下是我個人yy的 孫權打合肥的失利,以及魯肅的死亡,導致孫權集團的戰略目標已經變成與曹操共有長江天險然後向西擴充套件了,在這種情況下,聯姻被拒絕和關羽偷幾百里外的糧食只是孫權找的發動戰爭的藉口。所以不管關羽有沒有同意聯姻,孫權都會派呂蒙來攻取荊州,唯一不同的結局可能就是看在聯姻的份上不會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