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前,為何私見周瑜時,文官主降,而武官主戰了?

時間 2021-05-31 03:30:42

1樓:曲有誤周郎顧

周瑜魯肅一直是主戰的,周瑜和孫家是外托君臣之意,內結骨肉之恩。其他人對孫權還認為是乙個小夥子,當時並非把他當成君主,只有周瑜把他當做主公,而張昭等人可能和皇甫嵩的認識是一樣的,要效力於朝廷,不管他是哪個朝廷,他是董卓的朝廷還是曹公的朝廷,這是天下名義上都是漢天子的天下,所以要歸順朝廷。但是如果君臣名分一定下,如果再歸降那就是貳臣了。

再加上周瑜魯肅是為了孫家考慮,如果投降了以周瑜魯肅才幹肯定保準富貴,大展才能,荀彧不也跟過董卓,賈詡跟過張繡,不照樣得到重用,但是周瑜認為如果投降,孫權就會成為政治犯,最後被軟禁至死,所以他選擇幫助孫權。

張昭等人認為的是他們可能在曹公那兒能發揮不亞於在孫權這兒的才能,並且還能得到大漢的忠臣的美譽,

個人拙見,請各位賜教。

2樓:zsg

從名利情三方面來說,武願戰,文願和是說得通的。武將投降將一生揹負降將的包袱,老百姓也會罵,所以於名聲大大不利。如果一戰則打勝可以公升官發財不說,甚至有機會留名青史,即使失敗也落乙個守土抗戰犧牲的英名。

另外江東主戰的武將大多是開國或者立國之臣,在東吳他們的地位遠勝投降以後作為魏臣,而且降後必然遠離江東客居北方。而文臣則不然,張昭等文臣就是江東的士族,即使投降很可能受到曹操重用留守江東,甚至成為太守等大員,文臣投降可以打著避免生靈塗炭的各種說辭,就這樣良辰擇木而起了。

3樓:想想過去看現在

自古「文無第

一、武無第二」,文官不在乎,武將不服氣。

文人相對比較清高,但是同時也比較低調,因為文人之間是各有各的特點和長處,是分不出真正的高下的,所以,即使是投降了,也總能弄個差不多的官職和身份。

但是武將就不同了,不說武將本身就是用來保家衛國,來打仗的,就是說同樣的武將,大家都感覺差不多的水平,相互之間是不服氣的(當然惺惺相惜那樣的也有,都是相互關係比較好的),要不然在戰場上哪怕乙個無名小將在面對名聲顯赫的武將的時候,也是「老匹夫,納命來」等等的豪言壯語;那麼武將在投降之後,特別是在沒有進行英勇拼殺就直接投降的話,估計這輩子也就不用抬頭了,會永遠被對方輕視的。

4樓:柾木天地

拋開可能是演義虛構,按三國志和江表傳中,赤壁之戰時孫權手下的態度是怎樣的呢?

是時曹公新得表眾,形勢甚盛,諸議者皆望風畏懼,多勸權迎之權得書以示群臣,莫不鄉震失色。惟瑜、肅執拒之議,意與權同。

權撫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文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贊孤也。

如果只按這些記載來看的話,「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臨到戰事,手下滿地的帶路黨,按江表傳的記載來看,連託孤的張昭都是主降派,渣權的處境簡直太慘了。不過考慮後來的實際作戰中孫家的老部下如程普韓當等人均有不俗的表現,黃蓋更是拼了老命地玩火攻,可以認為孫家的老部下還是有相當的反抗意識的,因此這裡的「諸議者」多是江東的士家大族。

這裡就暴露出了孫吳政權其時本身的薄弱性,孫堅雖說是東吳出身,但他並不像陸顧一樣是顯赫世家大族,而後來孫策入吳,期初的面目更是以篡漢袁術爪牙的身份,對待當地大族手段也殊為激烈,直到其遇刺身死,孫權繼位後,對待東吳大族的政策才有所緩和,但直到赤壁時,這份關係仍然是相當脆弱的。

所以與其說是文武之分,不如說是屁股決定思維,是站隊之分:

東吳本地大族:其實誰來都一樣,只要我們權勢不變就行,我們也沒有問鼎天下的野心,何況曹操名義上還是漢室正統,說不定比你孫家還好呢,20分鐘投啦!(劉禪投降時,蜀漢土著大戶何嘗不是這個心態。

可以說赤壁其時的事深深地桑海了青年渣權的心靈,其後及時陸遜如此盡心竭力一生,但一旦涉及到了繼承人問題,孫權一樣毫不留情,因為雖然任用了如此多江東大族,但從骨子裡仲謀是不信任你們的啊,so sad。

5樓:孫聖

拋開演義,就沒法說了,投降問題不在於文武,在於投降後的回報。從史書上看,有機會和條件第一時間投降是武官,尤其是第一線的和把守重要據點的,畢竟是對方的主力勸降物件,文官往往是大勢所趨後,是選擇死節還是天下大義。所以題主拋開演義,這事就沒得說了。

演義裡這樣的說法,其實就是我們簡單的看待文武的人,文人平常又不打仗,所以能講和講和,講和不行投降也行,反正能動嘴就不動手,武人嘛就是四肢發達,所以要打仗了,別的也不會,主張不了。

6樓:走刀口

我妄自揣測題主提這個時候的想法是感覺文人死節比較多,所以應該會主戰。但要注意,文人死節的大力宣揚,應該是理學的出現,在歷史上是比較晚的,宋朝可能比較流行。

回到題目。至於三國時期,我覺得主戰主降文人哪邊都有。而東吳主戰的大多是武將,可能是他們當年跟隨孫家打下了這片地方,如若拱手讓出,豈不是心血白費。

文人的話,一方面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正統還在,文人如果事天下之主情節仍在,勢必顧念舊漢。另一方面,曹操大軍戰鬥力極強,而東吳雖富庶,但還沒發展成足以抗衡的國家,文人主和,是出於大局考慮,此外,也在為孫家永封東吳之地做好準備。

赤壁之戰前,假如周瑜魯肅程普等也都主降,結局會是怎樣?

家是種文化 曹操統一中原,然後。參考曹操殺呂伯奢一家。以曹操的猜忌之心,必然是一場屠戮,投降的人,殺。功臣的人,殺。殺 殺 殺! 先說結局,若周瑜魯肅程普等也主降,那麼孫權的結局多半與劉琮,劉禪一樣。是時曹公新得表眾,形勢甚盛,諸議者皆望風畏懼,多勸權迎之。惟瑜 肅執拒之議,意與權同。孤普請諸將,諮...

三國赤壁之戰前之問

康少林 僅從演義的角度回答。龐士元與諸葛一樣才華橫溢,名揚天下 至少蔣幹,曹操,魯肅他們都知道 為何不靜待明主相求,反而冒失助周,甘冒險獻連環計呢?龐統和諸葛亮 徐庶等人都屬於穎川才子,自身的立場上都是偏向漢室的,因此在赤壁之戰相助孫劉聯軍是很正常的事情,談不上 冒失 至於去曹營獻連環計,實際上也是...

李世民附身赤壁之戰前曹操身上能否翻盤?

洛公子 首先,不可能,赤壁之戰戰敗是注定的,不識水性的北方軍隊,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打的過水性嫻熟的東吳軍隊 即使不考慮戰鬥問題,南方酷熱難耐,多有疫氣,北方人無法承受,非戰鬥減員佔大數 而且曹操作為北方人,也不懂南方地理,不知道冬天會有那麼一兩天回風轉向,也是正常不過的 總體而言,赤壁之戰,與曹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