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貨殖列傳中「千金之子不死於市」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5-14 09:44:57

1樓:哈蟆

注意,這句話不是有錢人能賄賂所以不會被處死的意思……

上下文是:

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於有而廢於無。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執益彰,失執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

夷狄益甚。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

」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

」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結合原義可知,司馬遷的意思是說,富貴之家的人,不會因為刑法(市指棄市,就是押到菜市口砍頭……)而死。就是說,生活富足的人很少會犯下嚴重的罪行……結合司馬遷的一貫思想,他認為國家的繁榮穩定不是來自於強大的武力而是清明的政治,教化的普及,而實現這一切的重要基礎是人民的富足,人有錢了自然會知書達理,遵紀守法。商業可以使國家富足,從而帶來安定,所以要重視和保護商業……

但這裡要說明的是,我個人認為,所謂「千金之子,不死於市「的原意並非如此,它其實是「刑不上大夫」(這句願義也不是貴族犯了罪沒事的意思)的民間說法……千金之子(子是尊稱,不是……的兒子)指的是身份高貴的貴族,他們即使犯了死罪(或者被判有侮辱性質的懲罰)也不能等著被拖出去當眾殺掉,而應該為了尊嚴主動自殺,這被認為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漢朝經常有執行官向犯罪的貴族通報了罪名的判決結果(未必是死刑)後,在門外等著他自殺的記載……漢武帝判司馬遷腐刑就是為了給他極致的羞辱,逼迫他自殺,但司馬遷為了理想沒有自殺,在當時被認為貪生怕死侮辱家族,所以他的《報任安書》主要是為自己辯解這個方面的問題……

司馬遷本人當然知道這句諺語的原義,但他故意曲解了一部分意思,是為了闡述商業的重要作用,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也不是批判人們見利忘義,而是說商業是社會運作的基礎之一,是政治穩定,文化發展的基礎,對利益的追逐和國家的發展、道德教化沒有本質矛盾,財富不但不會腐蝕社會,反而會加速社會的進步……

這就是一位千年前古人的見識,倒是如今,千金之子,不死於市居然被解釋為有錢人靠錢能不被殺……「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被當做見利忘義的註腳,還拿出太史公站台……倘若只是一般人望文生義的曲解也就罷了,那些所謂名家教授,在電視部落格上跟著以訛傳訛,只能讓人扶額不已……我相信作為整體,人民的認知和智慧型肯定比幾千年前要強的多……但所謂精英學者們的思想深度甚至基本知識能力是不是比千年前強就很難說了……

《史記 商君列傳》中對商鞅的描寫是否公允屬實?

我是大俠了 司馬遷據 左氏 國語 採 世本 戰國策 述 楚漢春秋 接其後事,訖於天漢。其言秦 漢,詳矣。至於採經摭傳,分散數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涉獵者廣博,貫穿經傳,馳騁古今,上下數千載間,斯以勤矣。從 漢書 中這段話就可以知道,司馬遷對於秦始皇統一天下至漢武帝這七八十的歷史的論述算是比...

《史記 張釋之馮唐列傳》中,張釋之指責嗇夫的言辭有道理嗎?

沒有道理,絕對的沒有道理。周勃張相如固然口才不佳,口才佳的就一定誤國?獻侯陳平第乙個不答應。文帝聰明就聰明在這裡了,他從這些荒唐的言論中領悟到了張釋之的要點 上林尉是周勃 張相如的人,動不得!為什麼文帝會認可張釋之的言語,根子就在於文帝需要討好周勃張相如這些軍政大佬。這點可以去看 賈生列傳 虎圈嗇夫...

為什麼《史記》中沒有「墨子列傳」?

救世主 如果從儒家 道家之爭最終能演變出消滅老聃的總總措施的話,那麼墨子也可能有這樣的遭遇,而且墨子的學派已經消失,很容易被動手腳,不如道家最後還產生了道教。 Un A 墨學 在孟子時期極盛,楊墨儒三足鼎立。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孟子至韓非時期,楊衰,故儒墨平分天下。世之顯學,儒墨也。不過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