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田氏代齊 之後沒有改國號呢?

時間 2021-05-12 06:19:46

1樓:

田氏是禪讓得來的,姜齊康公禪于田氏,遷東海上。所以說田氏可能就接著齊國名號繼續往下幹了。

至於地名與國名可能通用,。但是奉行周禮的大國不會隨便的亂稱呼,像是魯國舊地是奄國,衛國舊地是邶國。

2樓:斯布雷斯

齊,是乙個諸侯國。

理論上,諸侯國的國號只是個地名而已。

理論上,諸侯國換老大也是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不需要訴諸天命、正統之類的概念,也不需要改朝換代、正朔易服之類的儀式。

3樓:陸軼群律師

國號不是自己定的,是天子封的。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三年,太公與魏文侯會濁澤,求為諸侯。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諸侯,請立齊相田和為諸侯。

周天子許之。康公之十九年,田和立為齊侯,列於周室,紀元年。

比方三晉沒有乙個能全有晉地,就被封為趙侯,魏侯,韓侯。魏侯也就只能一時興起自稱晉國過過癮,天子不認他是晉公。

4樓:呼延灤昱

先說結論,田氏代齊後,初稱田侯,田侯辟疆(即齊威王)即位後第十八年稱齊王。

然後,這個田侯的「田」,就是田氏的田,是陳公子完奔齊後另立的新氏,其本字為「上陳下土」,和田同音,漢隸簡化時和田字合併了,現在已經沒有這個字了,在出土的金文中還可以看到,本答中的「田」,均應為「上陳下土」的田。另外乙個說明是,齊國的陳氏其實均應為田氏,但部分史料在轉寫謄抄過程中,也有將田寫作陳的,所以現在還可以看到齊國陳氏的內容。

先秦時的諸侯國號,其實是封號,多是地名。這些地名有些是承繼了之前的地名,也有些是新立的。另外還有一部分封號,則是轉封后保留原有封號,也就是以族名或氏名為號。

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都是以氏名為號。

東周時期,以卿族或公族旁支取代公室的典型案例,主要有這幾個:曲沃代翼、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子南取衛、戴氏取宋。按是否改國號大體可以分為兩類:

修改國號的有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未修改國號的則是曲沃代翼、子南取衛和戴氏取宋。

分別分析這兩組可以發現,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並沒有同時消滅原諸侯(晉、齊)的國君,事實上,周威烈王封三家為侯後,晉還傳了四代(烈公、桓公、孝公、靜悼公)五十四年才絕祀;田氏代齊中,姜齊絕祀是在齊康公遷於海十三年,田太公稱侯八年後。而相對的,曲沃代翼、子南取衛和戴氏取宋時,原有的晉、衛和宋君都是被直接取代了。在齊君還在的情況下,周王也不會再封第二個齊君(這裡是《史記》的記載不確)。

另一方面,田氏代齊時,田氏已經收攏了齊地民心,民心在田不在姜,以田為號並不會引發國內的阻力。

齊威王稱王時改號為齊時,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齊威王即位後,連續通過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削弱了當時的頭號強國魏國,之後三晉一度承認了田侯的霸權。而姜齊已絕祀四十年;周王室也再不復之前的權威。

在此情況下,齊威王稱王,並重新採用了齊國的國號,稱齊王。銅器「田侯因齊敦」當是齊威王稱王時所作,此處「因齊」當做因襲齊國解。

關於別稱,兩周之時,諸侯多以其都為別稱,如曲沃與翼,韓滅鄭遷都後也稱鄭,趙遷都邯鄲後也稱邯鄲(見於《竹書》),魏遷大樑後也稱梁等。類似的,田桓公時,田侯遷都於上蔡,此時田侯也稱蔡侯,田桓公即《扁鵲見蔡桓公》中的蔡桓公。

另外,順便說一句,個人是傾向於齊威宣王為一人兩諡的,從田太公至齊湣王的田齊君在位時間如下:太公和:前404~前384,前386稱田侯;廢公剡:

前383~前374;田桓公午:前374~前356;威宣王辟疆:前355~前320,前338稱齊王;湣王(愍王/閔王)地:

前319~前284。

關於齊威宣王一君兩諡的說明:

考察田齊紀年,按《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田莊子卒,子太公和立;齊康公十九年,田太公立為齊(田)侯,立二年卒,子桓公午立;桓公六年卒,子威王因齊立;威王三十六年卒,子宣王辟疆立;宣王十九年卒,子湣王地立;湣王四十四年卒,莒人立湣王子襄王法章;襄王十九年卒,子王建立;王建四十四年,秦滅齊。

然而,《史記》中記載的田齊紀年是有錯漏的。

首先,按《史記索隱》(田齊世家),「案:紀年『齊宣公十五年,田莊子卒。明年,立田悼子。

悼子卒,乃次立田和』。是莊子後有悼子。」按錢穆《先秦諸子系年考辨·五一田莊子卒年考》,「齊宣公十五年」當脫四字,田莊子當卒於齊宣公四十五年。

又按錢穆《先秦諸子系年考辨·五六田和始立在齊宣公五十一年非四十五年辨》,引《水經·瓠子水注》引《紀年》,「晉烈公十一年,田悼子卒。田布殺其大夫公孫孫,公孫會以廩邱叛於趙。田布圍廩邱。

翟角、趙孔屑、韓師救廩邱,及田布戰於龍澤,田師敗逋」;《汶水注》引《紀年》,「晉烈公十二年,王命韓景子,趙烈子,翟員伐齊,入長城」;《田齊世家索隱》引《紀年》,「宣公五十一年,公孫會以廩邱叛於趙」。三說相參,知為一時事。則田悼子當卒於姜齊宣公五十一年,田太公和立於次年,即姜齊康公元年。

其次,又按《史記索隱》(田齊世家),「紀年『齊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剡立。後十年,齊田午弒其君及孺子喜而為公』。

春秋後傳亦雲『田午弒田侯及其孺子喜而兼齊,是為桓侯』。」則《史記》誤以姜齊康公十九年之次年當太公元年,太公當立三年卒,田侯剡次年立,田侯剡十年為田午所弒。

再次,又按《史記索隱》(田齊世家),「案紀年,梁惠王十二年當齊桓公十八年,後威王始見,則桓公十九年而卒」。

又次,按《史記索隱》(孫吳列傳),「王劭:《紀年》雲『梁惠王十七年,齊田忌敗梁於桂陵,至二十七年十二月,齊田朌敗樑於馬陵』」;《史記索隱》(田齊世家),「按《紀年》,威王十四年,田朌伐梁,戰馬陵」;《史記索隱》(魏世家),「按《紀年》,二十八年,與齊田朌戰於馬陵」;《史記索隱》(孟嘗君列傳),「《紀年》(馬陵之戰)當梁惠王二十八年」。按魏以夏正建寅,其十二月當殷正(建丑)和周正(建子)的次年元月,齊威王十四年當魏惠王二十八年,即齊威王元年當魏惠王十五年。

又次,按《史記索隱》(孟嘗君列傳),「《紀年》以為梁惠王後元……十五年,齊威王薨」,則威王卒於魏惠王後元十五年,威王立三十六年,與《史記》所載年數合。此年當前320年,距前284年五國伐齊還有36年,距前221年秦滅齊還有99年,則此後當為湣王三十六年,襄王十九年,王建四十四年。而史記所載宣王十九年,當為威王稱王改元後,後元十九年,與《史記·魏世家》所載魏襄王十六年當為魏惠王後元十六年相類,威宣王當為一君兩諡。

據此,田齊紀年當為:田莊子卒,子悼子立;悼子六年卒,弟太公和立;太公和立十九年為田侯,三年卒,子侯剡立;侯剡立十年,弟桓公午弒侯剡而立(當年改元);桓公十九年卒,子威宣王立;威宣王立十八年代齊稱王改元,後元十九年卒,子湣王立;湣王三十六年卒,莒人立湣王子襄王法章;襄王十九年卒,子王建立;王建四十四年,秦滅齊。

另,關於齊威王名因齊的說法,除見於《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外,還見於《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戰國策·趙策三·秦圍趙之邯鄲》和「田侯因齊敦」。

其中,《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與《戰國策·趙策三·秦圍趙之邯鄲》所載為同一事,按《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魯連曰:『昔者齊威王嘗為仁義矣,率天下諸侯而朝周。周貧且微,諸侯莫朝,而齊獨朝之。

居歲餘,周烈王崩,齊後往,周怒,赴於齊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東籓之臣因齊後至,則斮。

「齊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卒為天下笑。

故生則朝周,死則叱之,誠不忍其求也。彼天子固然,其無足怪。』」同事在《戰國策·趙策三·秦圍趙之邯鄲》中,則記為「魯仲連曰:

『昔齊威王嘗為仁義矣,率天下諸侯而朝周。周貧且微,諸侯莫朝,而齊獨朝之。居歲餘,周烈王崩,諸侯皆吊,齊後往。

周怒,赴於齊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東藩之臣田嬰齊後至,則斮之!

」』」兩文分別有田因齊和田嬰齊兩種記載。據前考,周夷烈王崩年當田桓公六年,終齊威宣王一世,僅有後元十八年,周顯聖王崩,故此事或非威宣王而當為桓公事,或非周夷烈王而當為周顯聖王事。又按《史記·孟嘗君世家》,靖郭君田嬰(孟嘗君父)宣王九年(實威宣王后元九年)為齊相,相齊十一年,則前事當為周顯聖王崩,齊相田嬰赴週吊周王。

關於田侯因齊敦,前文已有說明,「因齊」當為因襲齊國解,並非威王之名。

5樓:

中國古代的王朝取名為乙個地名,實與「以一國臨萬國」的觀念有關,也應與「不以庶人致天子」的貴賤區分有關。

封建貴族以前的異類聯盟,在集權模式中留影了很久,成為了一種被改變的傳統。就像我們所謂記得,又漸漸潰散的歷史一樣。

6樓:關毛

先秦時代的「國號」和後世人理解的「王朝名稱」是不一樣的。國號並非那種「神聖的」「革命就必須改變」的東西。現代人把這東西想的太重了,

其實不單「田氏代齊」沒有改國號,就是在姜姓齊國之前,商朝都有乙個齊國的。姜子牙受封後建立的「齊國」並不是乙個全新的國家,說白了還是沿用舊號而已。為什麼呢,因為無論是商代的齊國還是周代的姜姓齊國、田氏齊國,他們的首都都在「齊」這個地方,也就是「營丘」這個地方,《爾雅·釋地》載:

「齊曰營州」。臨淄是營丘擴建後改的名。

其實還有乙個有趣的例子,就是戰國時代的魏國。魏國初都安邑,安邑是傳說中的「夏都」,於是魏惠王曾經自稱「夏王」,似乎是國號變成「夏」了。然而在《孟子》中,因為遷都大樑,被稱為「梁惠王」。

又因其轄區多曾是晉地,說自己的國家「晉國,天下莫強焉」。這時候你說魏國兒戲不兒戲?我大魏國,一會是夏國、一會兒是梁國、一會兒又成晉國了。

跟魏國類似的,還有春秋時代的隨國,考古發現他們又叫「曾國」~~

以及商朝,盤庚遷都後,商朝都又叫殷朝了。

然而無論他們怎麼自稱,大多數人還是預設首都屬地即國號的概念。所以說魏國大部分人還是叫「魏國」和「梁國」,而曾國在歷史上一直被叫隨國。

田氏齊國其實也有這個現象的,樓上有答主就說過,出土文物裡就有「陳侯因齊敦」,這個「陳侯因齊」就是齊威王田因齊,可見田氏齊國的國君肯定是自稱過「陳侯」的。但自稱歸自稱,你趴在齊地,又沒趴在陳地,你再怎麼自稱,也是齊國。

所以說先秦時代的國號,不要理解為「國號」,其實國名的意義更重。先秦時代的國家名稱,如「秦國」「齊國」之類,模擬的只能是「中國」「羅馬」「波斯」這樣的地域意義的國名。

而至於先秦之後的國號,就不大一樣了,先秦之後無論國號如何,除少部分外絕大多數政權都是自稱「皇帝」,對整個中國的土地有宣稱權的。而國號的屬地性質也就越來越淡化了,甚至到了金朝(疑似,因為還有按出虎水即金子河地名因素)之後,國號連這個屬地的因素都不考慮了,完全成了王朝名稱了。王朝名稱的話,模擬的也就只能是「金雀花王朝」「波旁王朝」之類了。

所以說,不要因為中國古代的王朝名稱曾經有屬地色彩,就以為本身就有屬地色彩的先秦諸侯國名稱也要遵循王朝更迭的規律了。

是什麼導致田氏代齊?

已登出 是權力,權力導致慾望膨脹,是人性使然。不管這個人是同族還是外族,不管是家人還是仇人,這樣的例子,在古今中外,數不勝數。不管你是什麼社會 什麼制度 不管是哪個地方,此類例子連綿不絕,這應該是與人的本性有關 當乙個人的權力大過國君時,當乙個人的權力大過領導的時候,自然有取代它的衝動。不想當將軍的...

為什麼蕭衍作為蕭齊宗室,篡權之後,要以「梁」代「齊」?

丟了丟勒 因為蕭衍並不是齊太祖蕭道成的後代,雖然和蕭齊皇室同宗同族但並不是一脈,劉秀劉備之所以沿用漢國號是因為兩人都是孝景帝後裔,而且蕭衍篡位之前已經受封梁王,建立了梁王國的宗廟,這和劉裕身為老劉家人為什麼國號是 宋 不是 漢 有相似之處。再有,齊明帝之後的齊朝皇帝昏庸殘暴,齊 這個品牌已經搞臭搞爛...

為什麼選擇學醫呢?學醫之後你的初心有沒有改變?

果果 瀉藥。原因太多了。初心變了,畢竟學醫的路程太長,環境也在變,所以 初心變得更好更廣闊了!畢竟八年也不是白過的對吧哈哈哈! 常世人間笑哈哈 特別奇妙,報志願時除了學醫以外完全不知道還有什麼可報的。可能跟我媽在我小時候一直說 不為良相,則為良醫 有關。報志願時是跟著感覺走的。 華麗的作死 我選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