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居然都滅了北匈奴,為啥還要留下乙個南匈奴,陳湯居然都滅了郅支單于,只剩下了乙個勢力超弱的呼韓邪,?

時間 2021-05-11 21:24:04

1樓:東樓小官人

我們經常會陷入乙個誤區,就是某朝某代為何不把某個勢力給滅乾淨了,斬草除根?並且因為這個而捶胸頓足,渾身難受。

比如大漢為啥沒滅了匈奴?大唐為啥沒滅了土蕃?大宋為啥沒滅了大理?大明為啥沒滅了蒙古諸部?

其實這些問題歸根結底到乙個點上,那就是——難辦。有的是壓根沒戲,有的是滅不乾淨,有的就是除了花錢卵用沒有,人口太少奪了地盤也守不住,那你滅了他圖啥?

比如說大漢為什麼沒滅匈奴,你當匈奴是大白菜啊?想滅就滅的,你滅人家人家不會跑嗎?茫茫大草原,往林子草原裡一鑽,你拿什麼去找他們?

武帝常年征戰,中原人口蹭蹭下滑,人又不是韭菜,隔了一茬又一茬,就是韭菜你也得給他時間讓他長啊,那麼大的地盤,打下來你得派人去守吧?派誰去?你去麼?

那地方氣候艱苦,要啥沒啥,女人都不洗澡,風還大,哪有中原富庶,王爺不願意去,老百姓有房有地更不願意去了,你讓他去了他也得給你往回跑,那地方地廣人稀的,占領的人不夠多的話幾年之後又成了別人的,正好南匈奴願意當狗,讓他幫忙管著唄,這是最優解決方案。

比如說大唐沒滅土蕃,那是因為他根本滅不了,現代青藏人口對比面積來說還是地廣人稀呢,現在人上青藏高原還有高原反應呢,大唐軍隊上去就戰鬥力歸零了,拿什麼和土蕃人打?回到上乙個問題,打了用誰去占領?

元末連年征戰,大明初年中原人口本來就稀少,中原土地都佔不滿呢,誰有功夫去打韃靼?打下了去外蒙西伯利亞吃風麼?沒人占領去還不是被蒙古人再奪回來?

人家游牧民族適應那邊的氣候,也適應啥都沒有只靠劫掠放牧活下去的活法,所以他們認慫了就算了吧,還能僱傭他們的騎兵,多好。以上。

2樓:李狗蛋er

首先,居然應該改為既然,

匈奴人所居住的地方不適合農耕,即便把匈奴人全滅,那裡也不會變成農耕區,可以說在那樣的氣候條件下,不管是什麼人都只能採取游牧的生活方式,如果按照提問中所說,命令宗室去管理這片區域,首先宗室不願意去,況且就算他們勉強去了,為了讓他們能夠穩定當地爐石,勢必要給他們一定的軍政自主權,長此以往,無異於養虎為患。

在漢軍的不斷打擊下,北匈奴向歐洲逃竄,剩下的南匈奴已經表示願意投降且沒有實質性的威脅的情況下,與其將他們滅掉,不如樹立乙個典型,也可以給其他周邊民族乙個只要臣服就可以平安度日的提示,如果強行滅掉南匈奴,那就是逼著他們與漢軍不死不休,這會消耗巨大人力物力,對於連年征戰的漢朝來說,很不划算,甚至有可能因此造成國內民不聊生,進而引起動亂,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在基本達成戰略目標後,及時收手是一種更好的選擇。

3樓:你聽

不是想滅就滅的。少數民族一直有你滅了他還會有新的他誕生。還不如留著乙個被你打服的。

再有對外戰爭消耗極其大漢武帝以後,國力一天不如一天了。再有你打下來地盤除了少數能種地其他都只能放牧跟中原文化不符。治理還得消耗大量人力物力。

得不償失。

4樓:wei

《孫子兵法·謀攻篇》:「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主要是打仗的目的是什麼?達成目的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這些東西最後還是讓老百姓買單,增加老百姓的負擔,最後可能民不聊生,激起民變。南匈奴的存在,可以安撫匈奴人,避免其他匈奴人復仇心太強,再次反對漢朝,以匈奴人的組織來管理匈奴人也是很高明的手段。

戰爭是國家與國家之間角逐的手段之一,使用起來也是慎之又慎!如果發生戰爭,可能已經觸及了國家最核心的利益,或者關乎乙個國家、乙個民族的存亡了,如果能用其他手段解決問題,基本都會優先考慮其他方式。

5樓:Gothelf Diors

農業民族在游牧民族的牧區不能定居,打完就得回中原。這地盤的下一波部族是親漢的算你走運,又是個反漢的你也管不了。但人家南下中原進了農業區也是能定居的。

除非被中行說忽悠的以為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是民族驕傲、祖宗之法不可改變的那幾代匈奴人,才對中原只搶不佔。

這麼多年、中原文明還沒被草原游牧民族滅了還真是奇蹟。

6樓:烏山碧水

草原民族此起彼落,留著南匈奴幫看守草原,鎮壓想冒頭的民族。可就算這樣,還是沒操作好,加上漢民族又衰落,鮮卑趁著匈奴勢力大減,還是崛起了。推薦看《東胡史》、《匈奴史》。

7樓:阿薩

由於氣候和自然環境,古代中國的農耕漢人無法在匈奴地區實現定居,只有游牧民族能夠生存。既然無論如何都得有個游牧民族在那待著,那扶持乙個總比讓他自由發展要容易控制的多。總之就是對該地區維持控制的不得不採取的辦法

8樓:無何鄉居士

講個笑話,三國時期公孫氏盤踞遼東,司馬懿帶兵平遼,覺得這個地方太遠了管理不了,於是就把當地男人都殺了,因為這樣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遼東之患。

三百多年後,漢人死絕的遼東已經被異族高句麗占領,隋朝三伐高句麗,耗盡國力而亡。

天縱之才的唐太宗,也沒能在任上收回遼東,成為一生之憾。

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就來了:

因為漠北並不是世界的盡頭,匈奴人也不是漠北唯一的異族。

殺光了匈奴人,漠北其他的少數民族會發展壯大,或者會有別的異族遷過來。

早晚還是禍患。

實踐證明,冷兵器時代,羈縻就是最合適的方式。

9樓:風雪光明

真理在大炮射程以內。

山高皇帝遠,無論如何這片荒蕪之地總會誕生新政權,即使你把他們屠戮乾乾淨淨。新遷徙來的人也會「自覺地」形成乙個新民族,哪怕開始的時候不過是一百人,二百年後也會爆發為幾十萬人。就像你管不到的山頭永遠都會存在山大王一樣。

而且古代在草原上生活也不存在也不可能漢化。既然如此還不如讓他們自己管理自己,然後慢慢南遷漢化。

10樓:金陵小老頭

美中國人為什麼要留下日本?

美中國人為什麼南韓駐軍?

乙個國家不在勢力範圍的邊界上養幾條狗,還好意思說自己是大國?

當初的羽林衛到匈奴人的地盤要花的時間可比現在的美軍航母編隊到日韓慢些呢

勢力的邊界上養狗是人類歷史上所有大國的共識雖然狗也有反咬主人的

但是大家不要還是熱衷於養狗嘛

他們只會覺得狗咬主人是主人的錯,不是養狗的錯會養狗,會逗狗,也吃狗肉的主人才是大家欣賞的大國

11樓:呵呵噠

當時南匈奴已經跑到漠北去了,然後才是郅支單于被殺。攻打漠北那種蠻荒之地,其實對漢朝是得不償失的行為,更何況呼韓邪單于又是朝見,又是自求和親,又約束匈奴人不犯邊,漢朝也找不到藉口攻打呼韓邪單于,而呼韓邪單于的兒子們延續了這種政策,漢匈關係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緩和,漢朝就算有心發兵,也不會得到大臣的支援。

而且在攻滅郅支單于後,比起順從又窩在漠北的呼韓邪單于,西域叛服不定的問題更嚴重,烏孫國更是在西元前29年包圍了西域都護段會宗,後面一系列的內亂更是牽制了漢朝不少的精力,打烏孫都比打匈奴更有理由。

12樓:Magi

漢匈是土地之爭,漢朝已經獲勝,呼韓邪單于來朝以示臣服,以漢朝之大,斬草除根未免不夠器量。何況留南匈奴在漢朝邊塞上放牧,也可以緩衝北匈奴對邊境的侵襲。

從漢宣帝之後,南匈奴基本上一直謹慎地服從中原王朝,為之效勞,直到西晉都還如此。三國爭霸和八王之亂也不是匈奴人發動的。如果馭之有方,則未必為害。

13樓:紅護

中原王朝與草原根本就是兩個生活方式,農耕民族佔據不了草原的土地,那麼草原就必然產生新的游牧民族,然後按照其生活方式繼續前面民族劫掠的老路。

你殺光了匈奴,那就會有鮮卑,你融合鮮卑,那就會有柔然,你對付了柔然,又蹦出突厥,突厥爆了又會有契丹,女真,蒙古……

只要你科技還是封建王朝水平,草原民族就是戈壁上的青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而且漢武帝用自己的一生證明一件事,靠農耕王朝自己的人力物力財力軍力採取軍事高壓政策對付游牧民族,即便可以取勝,代價也是巨大而高昂的,漢武帝多年的征伐取得了空前的戰績,但也耗盡了文景之治七十年的休養成果,民力凋零,國力崩潰。

因此,目空一切的漢武帝在晚年也不得不下罪己詔,承認窮兵黷武對國家經濟造成的巨大破壞,是國家難以承受的。

所以從宣帝時期開始,農耕王朝就更改了政策,不再一味追求單純的軍事對抗,而是主要利用當地游牧民族本身去對付游牧民族!

要用魔法打敗魔法!

宣帝時期,漢將常惠聯合西域大國烏孫,趁匈奴雪災出擊匈奴,大獲全勝。

光武帝劉秀時期,漢朝每年為內附的南匈奴撥款一億七千萬錢,為財政收入四十分之一。

換來的是什麼呢?

公元62年,南匈奴出兵攻打北匈奴!

公元64年,南匈奴再次出兵,劫掠北匈奴牛羊。

公元73年,南匈奴發兵一萬,與漢將竇固,耿秉共擊北匈奴。

公元84年,南匈奴出兵上郡。劫掠北匈奴牛馬三萬頭。

公元85年,南匈奴又一次發兵,同北匈奴溫禺犢王在涿邪山交戰,南匈奴殺溫禺犢王,俘虜其人口牲畜回塞。

公元88年,南匈奴單于上書,請求對北匈奴最後一擊!

公元89年,南匈奴單于屯屠河率領萬餘騎從滿夷谷出兵,南匈奴左谷蠡王率萬騎從朔方雞鹿塞出兵,匯合漢將竇憲,北伐北匈奴,竇憲一路追擊到燕然山,勒石記功而還。

公元90年,南匈奴又雙叒叕發兵,襲擊北匈奴,繳獲單于玉璽,斬首八千。

公元91年,南匈奴按慣例出兵,配合竇憲,在阿爾泰山包圍北匈奴餘部,擒北匈奴單于母親。

公元92年,北匈奴末代單于被殺,北匈奴亡。

除了消滅北匈奴,南匈奴在對抗鮮卑,平定羌亂中也頗有貢獻,常年保衛漢之北疆。雖然有過零星反叛,但總體而言,其效費比是比較高的。

至於南匈奴後來叛亂晉自立,開啟五胡亂華,那是後話了。

14樓:論文明

前面的說的差不多了,我補充一點:

地圖上,南匈奴轄地南部邊緣是內蒙古和甘肅的省界,為什麼會有這個像長分叉了的紅薯一樣彆扭的省界呢?這條線上也沒有明顯的地形阻礙。

這條線是200mm等降水量線,河西走廊之所以存在,是因為400mm線以及200mm線離奇地在甘肅這裡向西拐了個陡彎,200-400是半農半牧,200以下就不是中原王朝所能長期直接控制的了。

這條線向上,年降水量發生階躍式的下降,降到200mm以下,這條線下面就是河西走廊,而河西走廊,並不寬。

因此必須要找一幫靠得住的人,控制南匈奴轄地這一片中原王朝無力長期直接控制,卻又容易切斷河西走廊的要地。

15樓:vc123

最近看了乙個達斯汀霍夫曼演的老電影《小人物》這個電影裡面介紹了土著人的生活,土著人怎麼居住是很分散的。我想那個土著人很像當時的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居住很分散,漢軍雖然打敗了匈奴主力,但還有很多分散的小部落,可能只有幾百人的部落。這些部落是可以擴大的,但北方很廣闊,漢大軍可能就找不到。

但這些小部落還是會繁衍,有時間就回擴大,根本不可能滅絕。按照中國古代的說法,這些人也是皇帝時代分出去的遠親。只要有空間,漢民族也可能北撤,變成游牧民族。

因為北方只能放牧不可能耕種。

所以北方的政策一開始就不是為滅絕而制定的,而是填補這個空間,變成可控制區域。那麼為什麼不用漢民族去填錯這個空間,而還用游牧民族,古代有屯墾戍邊的,但過了一定的雨水界限就不行了。漢民族本身並不適應那裡生活,遷移很多漢族人就被當地人同化了,本質上並沒有太大區別。

分手都一年了,問題居然還在?

上官小茹 多宣揚對方的優點,不要宣揚對方的缺點,不要有了男朋友就忘記曾經 如膠似漆 的閨蜜,和閨蜜在一起時不要總是說男朋友的事情,多說與閨蜜親近的話題,相反和男朋友在一起時也不要過多的將話題放在閨蜜上,做到二者兼顧,這估計會很難吧. 我也不喜歡我閨蜜男朋友,只因為我覺得那個男生配不上我閨蜜,各種原因...

同樣是強盛的王朝,為什麼我學歷史學到漢朝滅亡時並不是很難過,而學到唐朝滅亡時有一種絕望至極的悲涼感?

吳湘 在為唐朝扼腕嘆息的時候也許換個思路就好受一點了,那就是情況本來還可能更壞。唐朝貞觀到開元這近120年的繁榮本身就是個奇蹟。如果太宗皇帝玄武門失敗了或者在玄武門以前就被殺,那麼唐朝很可能和隋一樣也是個短命王朝,長安也許被東突厥佔了然後中國再次四分五裂。別說這裡人看不起的宋和明了,能不能有乙個統一...

大家為何都喜歡《鬼滅之刃》?

游泳的魚 為什麼看鬼滅之刃呢?因為b站乙個up主 飛社長 去抽一番賞!人物很可愛。隨即就去看了動畫,發現!一發不可收拾了。其實最吸引我的是第一集裡面的配樂,voices from the past 大概沒打錯 有種靈魂深處的力量,看到了過去讓人悔恨無力,看到了當下弱小無助,更加看不到未來,可又不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