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明成祖五徵漠北?

時間 2021-05-11 11:36:39

1樓:北胡南越大淨大濁

從歷史記載來看,五徵漠北的確勞民傷財和多次撲空的問題,但是也不能說全是無功而返,從正史雜史記載的征伐過程和漠北草原變局來看,五徵漠北還是有一定效力的。特別是前三次征伐雖然沒有達到明成祖的理想效果,但是,對草原的混亂局勢具有火上澆油的作用,全方位的加劇了草原的北元遺留體系的瓦解程度,為瓦剌東進推波助瀾。

2樓:懷劍聽雨

這個涉及中國古代軍事的後勤承包制,漢朝的是10倍,就是後勤9萬男丁承包支援前線1萬兵的任務,這9萬一部分負責種田,一部分負責運輸,黍子一年可以種5次,運輸就會耽誤1次,每家輪流耽誤

而明朝是5倍,比如薩爾滸之戰47萬,其實是五分之一的9.4萬

丘福和朱棣第一次徵漠北全部用的是衛所軍,北京最早有48衛,朱棣增加到72衛,每個按5600兵算,一共是40萬,再加上大同的兵力,這些50萬軍戶裡,出10萬負責出征,實際戰鬥人員則是

2023年(永樂7年)8月出兵,丘福等五部1公4侯各3千精銳步兵、1千騎兵,共2萬精兵,10萬出征,損失3千騎兵

2023年(永樂8年)2月出兵,朱棣第一次,中軍1侯1伯6千精銳步兵1千騎兵、四部各侯3千精銳步兵,比如其中1個是指揮同知的帶兵上限一般是3000,前鋒是總兵級3000騎兵,總數,2萬2千以上,武鋼車3萬糧食20萬石,可以供10萬人吃6個月,所以實際作戰也是6個月,擊敗蒙古5萬韃靼騎兵

2023年(永樂12年)3月出兵,朱棣第二次,阿魯臺內附,戰馬充裕,中軍12000、四部全總兵級各6000精銳步兵,前鋒雙總兵級各3000騎兵,4萬5千以上,所以與防守的蒙古3萬精銳瓦剌騎兵打成平手,20萬出征,這次時間短估計20萬石左右的糧,100萬支援

朱棣第三次,37萬石糧,出動23萬民夫,估計15萬大軍75萬支援,3萬精銳

第四次,3000騎兵先鋒、五部各12000,6萬精銳打算趁瓦剌韃靼混戰一舉殲滅雙方

第五次,6000騎兵雙先鋒

3樓:Banana

我覺得吧,朱棣遠征蒙古除了他自己好大喜功喜歡打仗以外,主要原因是遷都北京,滿朝文武肯定都頗有微詞,畢竟土木堡和後來的滿清也證明了北京作為首都是有問題的,所以朱棣要向大家證明蒙古已經完蛋了,北方少數民族是不可怕的,你看我把他們都打到河裡去了,所以才多次北征,但是他沒想到自己還沒死多久土木堡就出現了,要不是于謙明朝那時候就亡了

4樓:穿涼鞋的貓

不請自來

明朝自洪武建國以來,對北方蒙古用兵一直是一項基本國策。原因何在?因為徐達常遇春北伐攻入大都時只是趕走了元朝,沒有實力取得殲滅。

因此,在太祖實錄中提到的都是驅逐二字。對蒙古稱謂一直是故元。為了防範北元捲土重來,大多數時間都是鞏固北方防線。

至永樂時期,國家經濟實力大大增強,進而採取了積極防禦的戰略。不僅成祖五掃犁庭,宣宗也曾親征北元。在幾十年高壓態勢下,北元固有勢力分崩離析,無法形成統一政權。

此後沒有能力大舉犯邊。

因此,從國防角度講,多次出擊北元是有深遠意義的。

即使後世皇帝也沒有放棄這個想法。比如孝宗就有過出擊漠北的想法,可是被朝臣阻攔。一是因為國力消耗的考慮,二者是因為土木之變後,精銳盡失,武將勛戚殆盡,後世再無獨擋一面的良將。

加之文官勢力做大,武力清剿也再沒有出現過。

成祖以來的戰略努力保證了北元沒有對中原形成致命威脅。這一歷史功績和戰略眼光是十分值得讚賞的。

瀚海為壇,天山為鍔,一掃胡塵,永清沙漠

朱棣五徵漠北的意義是什麼?如果只是打擊一下蒙古人,作用好像不太大

滄海一笑 蒙古雖然被趕出中原,勢力可不小。只是各個部落,各自為戰。朱棣最後一次出征的時候,徐達 常遇春早已作古,明朝那有比他還能打的將領?你不能指望老皇帝朱棣,把生命的最後幾年,都耗在沙場上。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只能說朱家子孫無能咯。 tom 朱棣五徵漠北,武裝遊行,空耗國帑,無非是掩飾心虛,試...

如何評價明朝設限 不徵之國 ?

古中國尤其大明,是個農耕王朝,用農耕眼光看,不徵云云自然正確。因為征服了接下來就要派人種地嘛,不能種地,徵來做什麼呢?但如果不要侷限於農耕,比如參考一下大英這種海盜國家的思路呢。征服了還要派人種地?開什麼玩笑。海盜怎麼可能種地,人家信奉 強取勝於苦耕還要派兵維持治安?開什麼玩笑,人家只是定期去收保護...

如何評價這首五絕?

Felix Liu 越海湧白浪,遙花凋故鄉。晚秋新雨後,秋雁又南翔。湧字凋已經拗救了,無需多言。晚秋跟秋雁重複了,不夠精煉。此外,既然懷念故鄉,就應該是遠方,遙字感覺也要改一下。妄改如下 越海湧白浪,落花凋故鄉。而今新雨後,秋雁又南翔。 人之患在於好為人師。一些上來開噴,秀優越的不用管。誰還沒寫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