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的時候荀彧 荀攸 程昱 賈詡 都在忙什麼?有沒有提過什麼意見建議?

時間 2021-05-10 01:19:19

1樓:祁老五

荀彧沒有隨軍,留守許昌。

以前荀攸是謀主,很活躍,但是赤壁之戰沒有任何記載,開戰前不久剛轉任中軍師, 是書上記載魏武時中軍師典刑獄,再加上208年正月才平定北方回到鄴城,剛平定的北方可能也需要人,所以很可能荀攸沒有跟。

程昱指出孫劉要聯合。

賈詡反對。

2樓:

荀彧當時肯定留守後方的,「太祖雖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也就是說曹操外出基本不帶他。另一方面荀彧已經跟曹操關係鬧崩了,曹操徵劉表以前廢三公,自立丞相。徵劉表以後滅荀彧好友孔融滿門。

換你赤壁之戰的時候會如何?

賈詡提的是戰略意見,但曹操志在一戰,需要的是戰術指導。如果曹操贏了,這話估計都不會寫入史書。正因為輸了,才記上去,讀完二十四史就知道了。

程昱預判了孫劉同盟,也沒其他記載了。

荀攸沒記載,但他作為謀主一直都是隨軍出征的,只能說明赤壁之戰的時候他狀態不佳,被周瑜碾壓了,也可能是跟荀彧一樣受孔融滅門影響。

曹操事後哭郭嘉的意味很明確,就是帶的這幫謀士在赤壁之戰沒有提出哪怕乙個像樣的戰術意見,也沒想過止損,都盼著這個「偽丞相」出醜。荀攸程昱這些人可能已經看出問題了,但就是不言一語,只是一味給曹操戴高帽,讓曹操膨脹

畢竟曹操真要統一天下取代漢室,最賠本的可不是孫劉,而恰恰是那些漢朝遺孤

3樓:湘西老土匪一名

三國之所以好看,就是嘴炮黨那所謂的智發揮到了古人想像的新高度。不過你要引入新學科,心理學,就會發現,操哥自已本身是個十項全能選手,剛又平定了北方,心氣高著呢。這一心氣高,就容易出問題,首先是手裡抓著小皇帝,態度上顯得有些野心怒放,不太把小皇帝放眼裡,這引發舊漢臣的不滿。

同時大軍南下,確實在長江北岸是望風而降,但力量並沒得到很好的整合,也就是速勝論佔了上風。

歷史上誇大了孫劉聯合的作用,按當時的作戰環境,長江比現在寬一倍不止,而船舶技術還不如解放戰爭時期渡江硬帆船。那怕過了上千年,在長江和兩湖大破游牧騎兵的事也不斷發生。抗日和解放戰爭,長江防線也是重中之重。

關鍵點在誤殺投降自已的水軍大將以後,操哥應當馬上停止大軍征討設計,改為磨練水軍(反正以後也用得著)。

謀士和大臣的區別,謀士是私臣,一切以老闆開心為目的,跟想正志得意滿的老闆,像正規國家大臣那樣上眼藥的並不多見。操哥雖然作為老闆來說並不差,但你要想他的關係與你,能比劉諸,孫周,那是找死沒商量。本身智謀值比較高的操哥,你謀士可以提建議,但採不採用,聽沒聽進去,這就不是你能多問的了。

因為嘴多被操哥給殺了的,好像還不止楊修乙個,所以要有亮亮那種我說了算,你們都得賣命的軍師,在操哥那邊應當是沒有的。

綜上,騎兵為主的軍隊在水鄉遇到的困難和投降水軍的利用,包括對手的反應等等,只要達到及格線的謀士能提的建議應當都提過。但要說怎麼直接把二十萬大軍直接安全送過長江,這已經不是謀士能辦到的了,大概難度和傳送一名工程院院士到漢末差不多。

其實在各種文學創作實在已經把三國寫爛了的今天,大量有關春秋戰國時的作品出現,你會發現謀士對國家的影響和國家對謀士計畫的推動,都比三國時還強。三國說白了,要是少了熟人關係,謀士的設計總體上要少一半。殺熟是三國時期的潛規則。。。。。。

4樓:

荀彧坐鎮許都尚書臺。曹老闆出征前,特意問計於荀彧,荀彧說:

《三國志》:今華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

《後漢書》:今華夏以平,荊、漢知亡矣,可聲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實際上,沒卵用,人算不如天算,劉表病死,劉琮繼位,隨即表示投降。

曹操進入襄陽後,收納人才,乙個個表奏當官,派人送給荀彧,順便還特別介紹了蒯越:不喜得荊州,喜得蒯異度(蒯越)耳!

曹操吃了敗仗後,沒有記載,腦補一下:曹操回去抱著荀彧嚶嚶嚶。。。畢竟順風局浪翻了。

荀攸在207年拿到中軍師一職,然後到213年,記載空白。

推測在荊州、赤壁之時沒有什麼作為。

按照程昱本傳記載,程昱是跟曹操去了荊州的,當時劉備投奔孫權,曹操的幕僚團隊都認為孫權會效仿「公孫度殺袁尚兄弟」一樣,把劉備的人頭送來作投名狀。

唯獨程昱認為:孫權新在位,未為海內所憚。曹公無敵於天下,初舉荊州,威震江表,權雖有謀,不能獨當也。

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御我。難解勢分,備資以成,又不可得而殺也。

結果,果然如程昱所料,劉備和孫權聯合抗曹。

賈詡也是去了荊州的,在劉備和孫權聯合之後,曹操決定率軍迎戰,賈詡則唱了個反調:

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

曹操聽不進去,認為孫權只不過是乙個劉琮加強版,雖然目前不想投降,教訓一下就能搞定,順風推了。結果……

講道理,如果曹操真的聽了賈詡的話,把荊州牢牢吃住,休整備戰,說不定在休整的過程中,孫權和劉備鬧翻了呢。

就算孫劉同盟持續存在,曹操也能把荊州完全吃住,而不至於赤壁之戰後,周瑜取江陵,劉備取荊南,襄陽成為前線,最終促成三分天下。

5樓:

題主估計是想問,曹操的參謀們有沒有看到曹操的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

然而曹操南征,第一大難題是瘟疫,第二大難題是水軍不濟。所以才被孫劉聯軍燒個精光。總之就是,曹操根本不具備討伐南方的客觀條件。

荀彧荀攸能做的應當是在曹操出征前就把不利因素講清楚,要曹操回家好生呆著。

6樓:木思源

曹劉孫的盤子都有幾個省,部眾幾十萬,當時通訊全靠書信,一跑幾十天,現在人看他們打仗好像就像三個叫草根社團互毆,全是評書演義惹的禍

7樓:古陵

史書在其本傳中,一般是揚善隱惡的,特殊的一些事情除外,往往某場戰役,哪些人提過某些合理的意見,作為謀士的閃光點,都會特別在本傳中記載,可能遺失的就沒辦法了,赤壁之敗不僅是曹操的失敗,更是曹操整個謀主團體的失敗,曹操本人也未必會比其中的多數人謀略遜色,但還是戰敗了,所以不要將問題中的諸位謀主當成神隊友,而且謀士只有參謀之責,無決斷之權,曹老闆往往在大的方向上是不會被人所左右的。

荀彧從記載來看一般是守家的,曹操出征前是問過,但由於受限於通訊等原因,他在後方不可能了解實事戰況,加之戰爭的節奏即快,訊息肯定是有延時性的,那麼指望他臨機決斷也不太可能。

太祖將伐劉表,問彧策安出,彧曰:"今華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會表病死,太祖直趨宛、葉如彧計,錶子琮以州逆降。

荀攸經常和曹操一起出軍,但赤壁戰時沒他的記載,可能他和曹操對當時的情況判斷差不多。

程昱為人比較剛直自傲,兼資文武,赤壁戰前料到孫劉會聯合抗曹,而「眾人」認為孫權會殺劉備,其實也是暗示當時曹操的謀團隊友們是支援曹操對吳用兵的,以此來脅迫孫權。

太祖徵荊州,劉備奔吳。論者以為孫權必殺備,昱料之曰:"孫權新在位,未為海內所憚。

曹公無敵於天下,初舉荊州,威震江表,權雖有謀,不能獨當也。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御我。難解勢分,備資以成,又不可得而殺也。

"權果多與備兵,以禦太祖。

賈詡是赤壁戰前唯一記載唱反調的主要謀主,「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這句已經明顯可以看出曹操和謀士隊友們的主觀想法了,結果顯而易見了。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

"太祖不從,軍遂無利。

赤壁之戰未必錯誤, 裴松之還說了下自己的看法,打得好天下可能要提前一統了,但戰爭有勝敗的偶然性,曹操從軍數十年,也多次身陷險地,運氣差點可能早掛了,赤壁戰敗更多原因是因為戰術上的失敗,所以不要單純的以結果來論對錯。

如何評價程昱 荀彧 荀攸 郭嘉 賈詡 許攸各自對曹魏政權的功績?

弓長 我對曹總手下有名的謀士排名 第一梯隊 戲志才 荀彧 第一點五梯隊 郭嘉 賈詡 第二梯隊 程昱 荀攸 陳宮 第三梯隊 許攸 其他 這個排名是綜合 歷史貢獻 計謀質量 戰略規劃質量 與曹總的基情 人品 處世之道方面的排名。第一梯隊在最關鍵的時間點上給予最正確的長期戰略 人品較高。戲志才是第乙個謀士...

赤壁之戰前,假如周瑜魯肅程普等也都主降,結局會是怎樣?

家是種文化 曹操統一中原,然後。參考曹操殺呂伯奢一家。以曹操的猜忌之心,必然是一場屠戮,投降的人,殺。功臣的人,殺。殺 殺 殺! 先說結局,若周瑜魯肅程普等也主降,那麼孫權的結局多半與劉琮,劉禪一樣。是時曹公新得表眾,形勢甚盛,諸議者皆望風畏懼,多勸權迎之。惟瑜 肅執拒之議,意與權同。孤普請諸將,諮...

赤壁之戰的聯軍統帥是誰?

胖胖瓜 覺得應該是兩家各自指揮自己的部隊。另外,大耳這邊因為體系機構不完整,所以整個指揮作戰的檔案記錄通訊文字可能也不完備,再加上後來又丟了荊州,文獻進一步丟失,最後到陳壽時代只能是憑藉極少的檔案和聽當事人後代口述來記錄歷史了,和其他兩家有完整的文件記錄,資訊量要少得多。 shy 颵颻一醉 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