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狀元文人放在今天也是能幹大事的人嗎?為何寒窗讀書後就能幫治國了,和今天書呆子理論派叫法完全不同?

時間 2021-05-08 11:42:50

1樓:亦苦民7

從人口素質的本質上講仍然是進士及弟的人有能耐的概率最高且有能耐的層次最高,注意這裡說的是進士甚或舉人而不是那三五個個狀元或解元;但是在乙個破壞了基層社會宗法親緣框架且越加金融化的社會反倒就真成了越讀書越吃虧 。

2樓:灰姑娘

有沒有發現古代讀書人都是通才?范蠡能打仗,能經商。從范仲淹、韓琦、王陽明、袁崇煥、曾國藩等都能打仗。古代教育實際上是實用型的,跟現代分科教育是不同的。

3樓:肥豬聊社會

時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不明白科舉制度的深意,也難怪這些寒門學子被封建帝王耍了一千年。

紀曉嵐啊紀曉嵐,你真是枉為大清第一才子,居然不明白科舉制度背後的深意。科舉制度,既不為教化民眾,也不為選賢任能,而是要給那些有野心的聰明人設下乙個天大的圈套,讓他們主動往裡鑽,讓他們皓首窮經於筆硯之間,埋頭鑽研忠孝禮儀,讓他們一輩子都在這個圈子裡打轉,收天下英雄盡廢之,則我大清江山萬世永固。――乾隆

古代狀元放在今天,未必就是能幹大事的人,高中狀元需要天賦,但是,這不代表幹其他的事情也有天賦。再者說,古代中進士的人,有60%至70%是官宦子弟出身,他們能夠金榜題名,主要靠的是優質教育資源和厚實無憂的家庭條件,天賦嘛,某些人確實有,但是,這不是主要因素。

隔行如隔山,在某一領域牛13,換個領域,瞬間變身矬13。人都是有聰明才智的,關鍵是有沒有舞台讓你發揮展示。

錢謙益是探花,身為東林黨領袖,科舉制度下選拔出來的社會精英,面對國破家亡的危局,他選擇了什麼?剃髮易服頭皮癢,自殺殉國水太涼,氣節尚且不如一青樓女子,何堪大用?

4樓:klxmouse

一說科舉就是四書五經。但乙個只看四書五經的人,能考上秀才就是運氣爆棚了。上舉人都不太可能。

就像你高考只學課本不看參考書,能上985嗎?語文作文題目想考高分,總得看各種名著和課外讀物吧?

想把文章寫出花樣,讓考官眼前一亮;想在文章裡切中時弊,引得主考共鳴;想在考生聯誼會上玩梗出水平,不是被莫名其妙當了孫子——歷史著作,地方史誌,當代政策等總是需要知道的。學習這幾樣的人雖然還有些紙上談兵,但古代社會執行規則,常見問題和重大案例算是記下了。記不住這幾樣,一輩子也就止步秀才了,安心享受權益也就得了。

對於進士們,科舉之後剩下的工作,就是帶著知識進入社會大課堂,理論聯絡實際了。讓他發明蒸汽機開創工業革命是不現實,但維持農業社會運作還是可以期待的。

5樓:DwyaneWade

狀元可是全國第一,

不是各省市的狀元,

人家就是一點不會。現學,

一年之內也會有吊打

普通人的成就,

你以為和珅就是酒囊飯袋?

皇上隨便拿來一幅畫

隨便問你一句

這幅畫怎麼看

你說一句拿起來看?

不僅要說出畫的來歷,

作者,年代,創作背景

切中畫中的技法要點,獨到之處。

最後還要轉折到皇上,拍個馬屁,

不說是過目成誦,也起碼要耳聽不忘,

(信手拈來的拍馬也是個技術活)

6樓:小J

古代中了狀元的,後來位極人臣的可以說少之有少,幾乎沒幾個。但是,不少名臣,不管能力上出名還是德行上出名的,很多都是科舉出身的。說明兩個問題,讀書和考試其實還是有用的,古代也好現代也好。

但是靠一次定勝負的狀元或者排名來判斷考試有用或無用,則不合理。

7樓:淚痕春雨

乙個人如果能在全國通考中,取得全國第一,甚至只是全市第

一、全縣第一,那也是牛人中的牛人。

第一、他的智商、學習領悟能力,從普遍意義上是第一流的。

第二、他的意志力,從普遍意義上也是第一流的。

第三、他的信念,從普遍意義上也是第一流的。

乙個人在這三方面,只要有乙個明顯的短板,從普遍意義上,就無法考出那樣優異的成績。

一切是顯然的,任何型別的綜合考試,你想出類拔萃,必須得寒窗苦讀多年。想做到這一點,你必然得有足夠的意志力,否則這種冷板凳,你肯定坐不行的;想做這一點,你還得有足夠的信念,否則這樣漫長的、長久看不到眼前利益的事,你肯定堅持不下來。當然了,如果你的智商、學習能力、領悟能力不夠,說得刻薄點,再努力也是白費,因為即使這種成功真的是靠百分九十九的汗水澆灌,還有百分之一天賦靈感,是絕對不可或缺的。

任何型別的綜合考試,其實都是乙個篩選的機制,它會篩選出智商、學習能力、領悟能力、意志力、信念一流的人。

更主要的是,這種考試還會讓通過篩選的人,擁有深厚的基本功,因為你想通過這種篩選,必須得有第一流的閱讀、書寫能力、邏輯推理能力;乙個人如果不能具備一流的閱讀、書寫、邏輯能力,他不要說考狀元了,你就是想在全縣考個第

一、甚至全村第一,也是不可能的。

乙個人在這種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的人,從理論上、從實際操作中,不論進入哪個行業,也容易成為精英的。

任何官方的、公開的教育系統、考試系統(這裡主要說文科類的內容),本身不具備培養安邦治中國人才的能力,對此古人早就說透了。

官方的、公開教育系統,它主要是著重於塑造人們的正確三觀。而這種正確的三觀,常常與現實脫節的,因為它太高大上了。事實上正是因為這種原因,所以人們才容易有一種錯覺,那就是這種書讀多了,就會讀成書呆子。

事實上,讀熟四書五經,絕不會讓人擁有安邦治國的能力。所謂讀半本論語就能治天下,與所謂熟讀紅寶書就能如何如之何,那都不過是在扯淡罷了。當然了,熟讀四書五經,不會讓人擁有安邦治國的能力,熟讀各種歐美高大上的、用於考試用的書籍也是一樣的,因為這些書籍通常都與現實有一定的脫節。

現實社會的競爭博弈,需要人們通曉太多的人情世故,而各種用於考試用的書,通常絕不會教人這一套,相反還會告訴人們應該遠離這一切。事實上,正是因為這種原因,所以我們才會有一種錯覺,那就是這種書讀多了,會把人變成書呆子。

總的來說,官方的、公開的教育考試,只是用於培養人們的正確三觀(或是體制需要的三觀),並且讓人擁有足夠的書寫、閱讀、邏輯推理能力;更會強化人們學習能力、領悟能力、意志力、信念。至於他能不能成某個領域的精英,那還要看他後來的學習和實踐,但是大從概率上來說,他們大多會成為精英的。

因為乙個人能在這種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最大的好處就是,他以後可以獲得乙個遠遠高於普通人的平台。一切是顯然的,你在這種考試中不要說成為狀元了,就是名列前茅,以後所接觸的圈子、所擁有的機會,也是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

說到這裡,我們大約已知道,官方的、公開的教育,為什麼可培養出優秀的人才了。

第二、乙個人通過這種考試,就會迅速進入乙個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平台、圈子,擁有眾多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機會。這樣一來,他們想不成為精英也是很難的。

第三、雖然說各種官方的、公開的學習,有著把人教成書呆子的傾向,但是以他們能通過這種考試的智商、意志力、信念、閱讀、書寫、學習、邏輯推理能力,再加上乙個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平台,人家一旦進入社會,也會很容易變得人情達練、世事洞明的。

8樓:長孫剛

首先,科舉考試,中了進士,之後還要在翰林院讀書三年並進行考核。這三年中所讀的書,有很多是錢糧水利、天文地理、本朝實錄等實用的經世濟民的內容。舉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就好像本科四年通識教育之後,又讀了三年的專碩。

考核優等才能留任京官,不行的要外放知縣,公升遷的機會就非常渺茫了。

在古代,很多人對世界的認知也就是他們那個村子,全中國的識字率可能也就不到10%(估計都大大地高估了)。能粗通文墨的人就已經是金字塔頂端的了,能寫出流暢優美的文章就已經是人中龍鳳了,這其中能夠中進士的人,在那個年代就已經是眼界最開闊、最有學問的人了(就堪比現在在國內混的清北和海外名校的博士)。對他們再加以三年的專業培訓,不說匡扶天下、挽危扶傾,統領一方百姓、勝任朝廷的日常工作肯定是沒問題了。

這之後能不能成為一代名臣,要靠自我奮鬥,也要考慮歷史的行程。

也有一些人不是科舉出身的,這些人其實更難在官場混,能夠生存下來的都是年輕時候沒有機會好好讀書的人中龍鳳了。官場的入場券可以買,這在古代某些時期是明碼標價、合理合法的;戰亂年代,依靠軍功也能步入仕途,可是之後的公升遷就要靠自己了。想想看,如果你只有高中學歷,把你扔到一群哈佛耶魯的博士中間,你居然能夠脫穎而出,那你在書本以外得有多豐富的人生經驗!

這些人不是讀不好書,而是不想讀書或者沒機會讀書(不想讀書的就好像比爾蓋茨,上哈佛對他來說都是浪費時間)。要是給他機會,或者被逼得不得不讀書,肯定也能把書讀得不錯。像袁世凱,那麼乙個大老粗,後來居然就通讀了二十四史(說句題外話,鄧爺爺總給人一種文化水平不高的印象,可是人家其實後來通讀過《資治通鑑》的)。

所以,科舉制度是一套非常強大的篩選機制,在乙個古典社會裡,篩選出最有才華的一批人,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9樓:遛狗人

治國,沒有標準。所以這個問題比較難回答。什麼算治國呢?于謙,張居正算治國嗎?可嚴嵩也在治國的位子上啊。

所以,在我看來,把治國改成當大官好一些。鬼知道他們當官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社稷。

10樓:心吾

不單純說狀元,而是來聊聊讀書人,因為狀元不過是讀書做官中的乙個而已。

以明代為例,參與治國有兩條路,一條是努力讀書去考進士;另外一條是十歲左右割了去做太監,被選入內書堂讀書。

明代的狀元會直接獲得翰林院修撰的職位,翰林的工作主題是修史、制敕、教書;

修上代皇帝的實錄,這個過程要翻閱大量的文書記載,等於是在學習前人的治國、政務的經驗,事情如何處理,該怎麼解決。

制本朝的敕,這個過程雖然只是乙個秘書的角色,但等同於跟當朝的內閣、皇帝學習如何處理政務的

教書,乙個是去內書堂教太監,乙個是去教太子、皇帝

內書堂中讀書的優秀者,會被安排去六科廊,在哪兒幹的也是抄寫各類處理政務的文書,一般抄寫個二三十年吧!其中的優秀者會進入文書房,然後才有機會遞補進司禮監,去做司禮監秉筆。

狀元、有學問的太監,都只是獲得了進入帝國最高權利機構的實習的機會,翰林院和六科廊寫字就是他們實習的場所。

最後,題主還覺得狀元是僅僅讀書後就能治國的嗎?

11樓:

科舉時代未必要成為狀元,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都可以改變命運。

八股文是標準化命題的形式,達到盡可能避免考官的主觀情緒影響人才選拔的目的。

先讀一遍四書,知道它們的大概內容,或許類似的問題不會採用現在的問法。

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沒有hard work(寒窗苦讀),何以流傳。

有哪些古代文人的梗?

來人,上兩首蘇軾的如夢令 一自淨方能淨彼,我自汗流呀氣。寄語澡浴人,且共肉身遊戲。但洗,但洗,俯為人間一切。二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揹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 竹苓 富弼是晏殊的女婿,而馮京又是富弼的女婿。馮京的姻緣被世人傳為佳話,三魁天下之儒,兩娶相家之女 富弼先將...

日文人名裡的 也 是什麼意思?

Warsy 也 在日本人名字中的讀音是 nari 或 ya 經常在男性名字中看到它。其中,通常將其用作諸如拓也 takuya 和也 kazuya 之類的停止字元。下面來說說單個漢字的含義。日語中的也寫法和中文中一樣,為3畫。音讀作 ya 訓讀做 nari 最開始可以用於表現從青銅器中把水倒出來,也用...

古代文人們有過哪些有趣的diss作品?

人間一朵斯文君 駱賓王的 代李敬業討武曌檄 全篇立場堅定,語言犀利,不帶一髒字,字字誅心,全文如下。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 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後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麀。加以虺蜴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