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科學家和大學者都很長壽?

時間 2021-06-04 20:23:10

1樓:給我小魚幹

那當然,功成名就,一直躲在體制內吸血,而且站在金字塔最頂端,每天都泡在血裡了,錦衣玉食,鐘鳴鼎食,不長壽他見鬼啊。

你看看底層的青椒,不猝死就算祖宗積德,再看看煤礦工人,不砸在下面就得燒高香。當年太祖爺就看清了這群人的嘴臉,讓他們乙個個掛上水泥牌子戴上高帽子遊街,能留他們一口氣就算皇恩浩蕩,還長壽個P!

2樓:zhebaoer

不光科學家大學者。

能在歷史上留下一筆的,大部分壽命都不短。

這其實就是倖存者偏差。你應該反過來想,因為他們長壽,所以才。。。

或者換個說法,他們身體好。

不是那種施瓦辛格一身肌肉,或者沒事跑個全馬的身體好。

是那種偶爾得個小病,但是沒大毛病,精力充沛,工作什麼的不會以為身體扛不住而耽誤。

這是個很無奈的現實,所謂的面相學往往也和體質有關,所謂面相好的,漂不漂亮單說,起碼是個體質好的人。

身體是**的本錢,這是金科玉律啊

3樓:暮色荏苒

之前聽業內大佬說過他乙個朋友。

世家出身,家族出過幾個學者醫學大拿。

三十歲之前隨便怎麼玩。

三十歲以後就請專家列了食譜,每年定期體檢,盡量不熬夜,養生鍛鍊乙個不落。

一句話,知識跟錢就是鈔能力。

4樓:thynsus

科研界的傑青,人數已經很少了,光今年就猝死了4個。其中有的剛過40,他如果能活到60,成為院士的可能也不低。

所以所謂長壽,就是倖存者偏差。

5樓:王右君

鍾南山說過自己長壽的秘訣是有一項孜孜不倦追求的事業,而且這種追求,可以獲得一定的成果,無論是經濟方面還是精神方面,都會更有獲得感,從而帶來幸福感和安全感。而且作為科學家,一定是受到他人的崇敬,家人的支援,不會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吵架,家庭非常和諧。人在充滿愛的環境中生活,身心都會是最健康的。

6樓:貓郎君

聰明人能更清楚的認識世界,能夠做到讓自己和世界、他人和解,看得開、不糾結是健康的乙個重要因素。

聰明人也能認識到身體執行的機制,也就能更好的養護身體這架機器。

聰明人掙錢的能力也都蠻強的,物質資源的保障基本上都不成問題,營養足夠,不會為衣食煩惱,混的好的還有專門的醫療保健團隊幫助養護身體。

聰明人能夠獲取更高的社會地位和聲望,心情也會比普通人更為愉快,心情好,自然身體更好。

聰明人能夠更好的看清情況,解決問題,趨利避害,受到巨大衝擊的情況就會比一般人少。聰明人對子女的教育也會更科學,加上自身經濟有保障,年老之後受兒女拖累或受氣的概率也就比較低,這些也是長壽的保障。

總而言之,這個階層的人中,只要性格不偏激,不跟自己過不去的,身體應該都能保養的不錯,這也是智慧型所呈現出來的結果。

7樓:中年閏土

1.活的越長成為大學者大科學家的機率就越大,畢竟學識和成果都要時間積累。

2.有更好的醫療條件。

3.短命的一大堆,你看不到。

8樓:raptor0

倖存者偏差。

在清華培訓時問過這個問題。答案是大概四十歲的清華教授猝死很多,過了四十幾歲不死的,長壽很多,大多能活到九十歲打上

9樓:小凡

不論得任何病,醫囑裡都會有一句保持良好心態。

以我觀之,周圍長壽的老人有乙個共性,心寬。乙個憂慮多思,時常生氣的人是很難長壽的。科學家和學者們,畢生精力都放在了學術研究上,當人專注做事時,就不會生出那麼多紛紛擾擾的雜念,自然而然那些情緒對身體的損耗就少之又少。

樂觀豁達平靜的內心是生命一劑良藥。

10樓:z3593

活了107歲的邵逸夫每週運動四次並且每天練氣功。

93歲的華人首富李嘉誠每天都要游泳和打Golf。

活到99歲的澳門賭王何鴻燊從來不吃任何補品每天堅持游泳半小時。

紅頂商人霍英東早餐只吃水果、晚餐只吃玉公尺芋頭。

傳媒巨頭默多克每天要吃20多種水果蔬菜……跟這些科學家和大學者一樣,他們共同的長壽秘訣是:有錢

11樓:落代翁

我也想到了這個問題,大概想了幾點:

1.享受的醫療條件好;

2.經濟上沒顧慮,身體不過勞(體力的那種),心裡不焦慮;

3.能在事業上如此心無旁騖者想必生活必然自律,沒有特別不良的生活習慣;

4.很偉人都是年紀很大都還在工作,持續不斷的用腦和身體鍛鍊有助於延年益壽;

5.能做成大事的人普遍精力旺盛,有比常人更好的身體底子。

12樓:

因為精英的醫療條件遠超普通人。中國平均壽命都有快70歲,院士享受副部級待遇,光醫療保養就可以保證這些精英壽命遠超同樣條件的普通人。吉大唐熬慶院士當年病危的時候,吉大是不惜一切代價要救唐院士的,光吊命就吊了幾個月,最後實在是救不回來才去世的。

普通人你吊一天命花幾萬塊錢試試?

13樓:乘風破浪會有時

退休後,人一定要有事情做。

很多人身體棒棒的,但是退休後,沒事幹,身體很快就垮了。

科學家,特別是院士,是終身制的。所以排除輻射或者其他化學原因。院士一般都是90-100歲。

14樓:許廣新

首先,人類的器官堅持到一百歲

在合理鍛鍊維護的前提下

是可以達到的

所以六七十歲去世的人

要麼是意外要麼是疾病

其次,其實很多疾病在前期可能感官不明顯

但是可以檢測的出

比如癌症前期發現並不會危及生命

但是晚期……

理論上定期體檢是可以檢查出很多疾病的

當然並不是那種走過場的查查視力稱稱體重量量血壓大學者或者科學家經濟沒有任何問題

甚至可以有自己的醫生團隊

而社畜以及社畜父母第一經濟不允許

第二也沒那麼多時間

都在奮鬥,或者幫打工人看孩子

15樓:王天元

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別拿他們太當回事,也別拿你自己太當回事。

平頭百姓也有很多一百多歲的,知名學者早逝也不少,死的時候都得特地通知你?

16樓:

因為這級別的人物享受的生活及醫療條件和普通人是相當不同的。起居飲食都有專人負責,即便得了比較難治的病也可以幾乎不計成本依靠最先進的現代醫學延長生命。所以這都是現代醫學的貢獻。

為什麼很多科學家哲學家用冰冷的科學描述愛與生活,可它們明明是溫柔溫暖的

旋律 溫柔和溫暖這種日常語言更多的是因為其模糊性讓人將思考的慾望得以發洩,而哲學 科學這些都是建立在反思和邏輯上的,她們更加精確和嚴格。所以與其說你認為的 世界 是可愛的,不如說是模糊性對你來說是可愛的,而這個認識和世界沒有關係。因為,日常語言和人工語言都是都臨摹世界的,無所謂哪個溫暖哪個冰冷的。 ...

為什麼很多科學家研究到最後開始相信上帝,許多通過努力獲得成功的人開始變得迷信?

那是本體論的神,和迷信的神不一樣 是在自身認識論到達的極限處 全力所能及處,重新回到的對人和思想的關懷。在幾何與數字中尋求來的理性,到最後來可以說是極其無情客觀到讓人可怕的 舉例子可能讓人懷疑人生。舉偏點自己體會。乙個科學家天天研究宇宙的巨大,範圍越來越大,大出銀河系 火星看地球就是個畫素點,星球,...

為什麼好多科學家到了後來都迷信神學,難道今天的科學還沒有辦法解決人走後的魂歸何處?

第六支號角 科學只能研究眼前看得見的事物,不可能研究看不見和尚不存在的事物,所以科學無法解決靈魂的問題和未來的問題。這就是科學的侷限性。只有神學能解決科學無法解決的問題,所以科學的盡頭是神學。 縱橫家的心 迷信?不如說假設,懷疑。解決?魂魄?解決事物我能理解,處理情感過程我能感受,請問解決魂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