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在沒有溫度計的情況下是靠什麼來沖泡出一壺好茶的?

時間 2021-06-01 05:24:29

1樓:老呂談茶

沒有溫度計是泡茶的常態,包括現在也是。誰也不會為了泡茶,拿溫度計去量溫度,當然現在有些燒水壺有溫度顯示,但大部分都是沒有的,比如很多專業茶友用的鐵壺。

有經驗的沖泡人員,有很多方法可以來測試溫度,比如燒開是乙個參考值,昆明95度左右,海拔為0的地方100度,如果要保持高溫沖泡,多次加熱就行。如果要低溫,比如85度左右泡紅茶,把水倒出來,如倒到公道杯,用手去觸碰杯壁,不是特別燙手大約就是85度,就可以泡紅茶了。

古人不知道多少度,但通過各種參考方法,多次沖泡,就可以泡出一泡好茶。就像做茶,有測量溫度的,來判斷是否到位,有通過聞香氣來判定是否到位,殊途同歸,都能做出好茶。

2樓:漢大將軍袁紹

以前我有段時間也痴迷於泡茶,自以為分析天平稱茶葉,量筒測水量,溫度計測溫度,秒錶掐泡茶時間,通過反覆實驗優化得到的最好的口感,是最逼近茶的奧義的。實際上是完全顛倒的。喝茶,切忌像做實驗一樣。

3樓:元首

來來來,茶經全文沒好好讀吧。

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謂棄其啜餘,無乃而鍾其一味乎?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環激湯心,則量末當中心,而下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

凡酌置諸碗,令沫餑均。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細輕者曰花,如棗花漂漂然於環池之上。

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雲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於水渭,又如菊英墮於鐏俎之中。餑者以滓煮之。

及沸則重華累沫,皤皤然若積雪耳。

夠清晰了。

還有。大觀茶論

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繹並躍為度。過老則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頃刻而後用。

還不夠麼?

就是這麼簡單。

古代人在沒有鬧鐘的情況下是怎麼早起的?

高楓子 古代人的時間觀念絕對沒有我們想的那麼重,古時候約人不能說6.1號早上10.30在國貿見,只能寫信啦捎信啦,提前幾個月說好某日在某地等你,所以他們很守信,這些例子蠻多的。說等你就等你,李白乘舟將欲行,汪倫基來相見來晚點也是來了。畢竟交通不方便有事情耽誤很正常。他們是按天的,相當於我們幾點。而早...

古代的歐洲在沒有普及直飲水的情況下喝什麼,他們會燒水嗎?

初空 看到上面那麼多奇葩的回答,我也是醉了,一看就是沒有在農村生活的經驗,可以打井呀,地下水就行。歐洲古代又沒有化工廠,所以地下水汙染不嚴重,地質層就是天然的過濾器,實際上現代還有絕大部分地方主要是靠挖井為主。 st0114 wiki關於中世紀飲料的描述 中世紀人認為酒精比清水更有營養,亦有助消化,...

為什麼會有人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反對演化論(地球是圓的)?

你以為所有人都有自覺使用並錘煉使用理性的能力嗎.這是要靠機遇的,如果沒有合適的環境,很多人一輩子都不會有機會去錘煉他使用理性的能力 大多數時候他們只是依憑自己過去被環境塑造出的直覺來判斷。就像我寫下這一段文字,也沒有訴諸理性。 最根本原因,人類多半不是理性驅動的,相反,理性 邏輯實際上常常是為了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