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多數星系都是矮星系?

時間 2021-05-31 19:26:35

1樓:

簡單的解釋:宇宙和人類社會一樣:富翁是少數,平民是多數。所以宇宙中大質量的星系是比較少見的,而矮星系則是普遍的。

標準宇宙學認為星系的形成是從小到大增長的。由於宇宙初始物質的不均勻性,而且暗物質由於基本不參加重子反應,所以暗物質會先冷卻形成暗暈,形成引力勢阱,吸引附近的重子。重子由於耗散會很快積聚於引力場中心形成星系。

由於暗暈之間的引力吸引,暗暈之間會逐步合併。並連帶所屬的星系逐步合併形成更大的星系,甚至巨大的超星系團。如下圖所示。

在未來我們的銀河系和M31 也會形成乙個橢圓形星系。

巨大的超星系團 Virgo supercluster

因此,即使是銀河系這種星系,也是原始星系不斷合併周邊的小星系,而逐步長成的。自然就比較稀少了。

PS 1.

在過去,人們認為大星系主要是由質量相當的小星系合併形成,而現在人們發現,大質量星系吞併小質量星系並不斷增長的現象更為普遍,這種過程又叫做「Minor Merge」, 這是目前星系研究的乙個熱點。

下圖:正在合併的星系NGC4676

PS 2:

根據現在流行的標準宇宙學模型——冷暗物質模型。科學家做了各種各樣的數值模擬,結果發現矮星系的數目不是太多,而是太少。Millennium等simulation 預言銀河系這類星系附近可能會有上千個矮星系,而我們目前才發現幾十個。

這是現在星系研究中的另乙個謎題和熱點。

下圖,左圖為冷暗物質模型模擬的暗暈,如果每個子暗暈會形成乙個衛星星系,那麼銀河系會有上千的衛星星系。但是這明顯太多了。遠遠超過實際情況。

目前對於這種「衛星星系缺失」問題的探索還在進行中。

為什麼星系都是面狀而非球狀?

哲不斷 星系大致有漩渦狀,橢圓狀,以及不規則狀 可能是兩個漩渦狀星系融合產生的 當然就有所謂的近似圓狀的星系,我們可以叫它橢圓狀星系。星系為什麼都向某個方向旋轉?特別是漩渦狀星系,旋轉速度是最快的,因為中間有超大質量的黑洞。除了中心大質量黑洞的引力作用,旋轉方向取決於星雲階段。由某種類似於 弱肉強食...

為什麼大多數星系都是碟狀的?比如太陽系有沒有可能存在垂直於黃道面的行星?

wcs37 要不說是太陽系,多個恆星系統,是可能的。我畢設做的是乙個1 1 1 1的四體系統,倆在黃道面上轉,倆垂直於黃道面轉,兩兩一組又互相繞轉。但是實際上的行星動力學和n體問題又不一樣。 程思浩 那個高票答案是錯誤的,雖然有一些正確的思路。先說結論 能夠扁平化的是氣體,恆星 行星一旦形成,其軌道...

是不是大多數星系都是行星圍繞恆星轉?有沒有可能小恆星圍繞行星轉?這種方式可能產生生命嗎?

目前的物理規律是不可能的,但我們所理解的宇宙太有限了,保不齊宇宙的某個地方的物理規律跟我媽相反呢?而且如果圍繞著行星轉那就不叫恆星了。那叫該行星的衛星。 charlary 1.大小看的不是體積而是質量,套用其他答案的說法,嚴格來說,是行星和恆星都繞著質心旋轉,但是恆星質量大行星質量小所以質心距離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