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建造 12 公尺級光學望遠鏡應該採用 3 鏡方案還是 4 鏡方案?兩種方案的優劣比較如何?

時間 2021-05-07 06:53:38

1樓:雷仕俊

我個人對三鏡四鏡方案不持立場。正如不少人指出,這是乙個非常具體的技術問題,即便在知乎這樣的平台上,顯然也不是絕大多數人能夠基於專業能力予以評價的。但是不是絕大多人的數評價就此毫無意義,甚至根本就應該閉嘴呢?

我很願意正面回應一下這個問題。

不少人反對四鏡僅僅因為崔蘇二位扣帽子的言論和違反正當程式的做法。誠然,四鏡的優劣與他們的言論和做法並沒有必然關係。但我也想指出兩點。

一,不扣帽子遵循程式正義的精神無疑是值得提倡的;二因為言論和做法而反對四鏡本身雖然不符合最嚴格的科學精神,但這樣乙個社會現實在客觀上再次警醒我們一些人,不要輕易將科學問題訴諸民意乃至民粹這柄雙刃劍。

我認為非專業人士可以對四鏡方案提出質疑是基於以下三個普通人都懂的事實。一,四鏡方案並沒有被國際同類望遠鏡普遍採用;二,國際評審專家不推薦該方案;三,該方案的主導者之前主建的LAMOST望遠鏡不令人滿意。你可以認為,這些事實仍然與四鏡方案的優劣沒有必然聯絡,但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同意,辯護的責任已經在支援四鏡的一方。

這最後一點尤其是非常現實的邏輯。所以如果還有人再想僅僅用一句「你又不懂望遠鏡」來堵我的嘴,那麼我也不客氣,乙個還不夠是吧,那你要建砸幾個望遠鏡才能閉嘴?

2樓:淡定人生

該專案一定會成拉不死也磨死你!除非科學院抓好下面2個問題:

1經費和進度。完成這個專案,到底需要幾年?看到的時間結點幾乎是不可行的,是在後牆不倒的情況下湊出來的。

2管理。這麼大的專案一定需要強有力們管理班子和科學方法。還沒開幹就讓國台的大科學中心顏面掃地,將來能管好?

另:所謂的國際一流團隊,成功地做過幾台大望遠鏡?在國內望遠鏡界是頂尖嗎?不妨做個民意測驗!

特別是lamost大鏡面基本不動,而將來的12公尺要跟蹤,會帶來一系列問題。這些都沒成熟的經驗……

3樓:

作為長光一員,研究方向又是光學系統,我來回答一波。大口鏡光學系統的設計其實並不難。無論是三鏡和四鏡,現在的優秀博士生都能設計的了,但真正的做出來,要考慮的東西太多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所擁有:

設計,檢測,加工等諸多方向。綜合而論,三鏡和四鏡誰好誰壞一目了然,即使是相關專業的研究生也能清晰的做出判斷。那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大的爭論?

自然有些諱莫如深的內容。事實上,三鏡和四鏡都有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但如果真做四鏡,就我對光學系統的了解來看,效果不可能比三鏡好(這裡的效果,包括成像質量,受環境影響程度,使用壽命和工作波段等諸多因素)。有人問我們所為什麼不接,區區20億(航天專案見多了,真不覺得有多貴),做完這個專案很可能一分不剩,還說不准會砸了自己招牌。

另外,即使是他們接,也肯定會有一部分橫向課題交接到我們所。

為什麼匿名,搞笑,得罪了這些大佬,以後怎麼在圈內混。知乎裡,可能義憤填膺,現實中,我還得養家餬口呢!就別罵我給祖國丟人了,所以,如果再有專家評審,我們要毅然決然的投乙個:

棄權票!!!

4樓:Wilson

1、基本的常識是,天光所是國家天文台下屬的二級法人單位,不具備作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總體單位的資格。

2、天光所是技術研究所,單位性質上也不具備作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總體單位的資格。

3、有的作者的結論即使是天光所的人看到也會笑話,因為天光所的人知道自己的單位是不可能成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總體單位的,甚至是如果國家天文台不願意擔任總體單位申請專案的話,蘇院士和崔院士還得求著國家天文台申請,否則他們的設計就沒有實現的機會了。

4、所以蘇院士和崔院士爭的就是這個望遠鏡得他們設計,而且還是想怎麼設計就怎麼設計,不允許同行專家諮詢,這在樑明的採訪稿中就是這麼說的。

5、目前只是望遠鏡光學系統概念設計,後面還有可行性設計、初步設計、詳細設計、研製、建造等等很多程式。

6、按照大科學工程的通識,絕不是採用了誰的設計(概念設計、可行性設計、初步設計、詳細設計),望遠鏡的工程任務就是誰的。

7、天光所、蘇院士與崔院士,這兩者不能混為一談。最基本的常識是天光所是國家事業單位,而蘇院士和崔院士是兩位個人,二者不能劃等號。

8、據了解,如果天光所能夠拒絕被不合理的個人名利所綁架,將來極有可能是該望遠鏡的主要承研單位。

5樓:

這件事,圈內都說中科院做事的程式不正確,所以被人噴很正常。畢竟隔行如隔山,我們擦一點邊的都難以說清楚技術和工程問題。一堆完全外行的批評,難怪蘇院士崔院士惱火。

正確的程式,是中科院要對應標單位的資質進行評估,不行的就堂堂正正的攔在外邊。能來的至少要和大鏡沾點邊一一磨過鏡子、做過測量、裝過系統……

馬博士是的方案來自美國,但是他拉著美中國人聯合投標也行啊。就不知道大家願不願意完全依賴於外方。

下邊再說需求牽引。沒錯,望遠鏡就是給天文學家用的,需要聽取他們的意見。但是!

如果只需要滿足他們的需求的話,就沒有必要自己建望遠鏡了,國際上的望遠鏡,都是開放的,可以花錢買時間,沒準還便宜些。國家的大專案不是這麼算的,培養人才、技術儲備、帶動周邊相關技術的提公升,等等,基本上與專案本身一樣重要!

美國為什麼科技牛,就是它有許多失敗的、或者成功了暫時沒有效益的專案擺在那裡。你蘇聯太空人上天了?我美國一發狠登月球去!

6樓:暨暨暨煉

中國鐵建:要有盾構機修地鐵

鐵建重工:我們自己造一台吧。

中國鐵建:等不及進口一台

第一回鐵建重工卒(中國參與TMT)

鐵建重工: 縮水版機器來乙個搞點新意思鍛鍊隊伍 (四鏡)中國鐵建:山寨COPY乙個就行了別耽誤事(三鏡)鐵建重工:管你能用就行了別管我怎麼搞

用機器生產東西,跟設計製造機器是兩個專業。造機器的不要限制死用機器的一定用中國產;用機器的也別干涉造機器的怎麼造。

7樓:群魔亂舞

看了有的人的回答真的可笑。20個億的專案,是隨便玩玩的麼,是隨便拿來做實驗的麼?乙個方案成熟可靠,另乙個方案技術有創新,但要冒巨大風險。

在國內沒有成熟團隊的前提下,不是應該先保守點麼?不是應該借這個專案培養人才梯隊麼?到30公尺的時候隨便怎麼搞,目前世界上還沒這樣的裝置,搞出來了就是創新。

現在走都還費勁,為什麼要迫不及待的就跑起來?12公尺專案萬一失敗,損失的不止是20億,還有中國天文學今後十年的發展時間。

雖然我不是業內的人士,但各行業這種發展的路徑都大同小異。國內高鐵為什麼發展迅速?因為在引進前我們有底子,有中華之星等一系列的實驗列車,有這些專案培養出來的人才。

在引進技術後才能快速的消化吸收,並設計出我們自己的列車。這中間我們花了十年的時間才完成。我相信我們能搞出自己的大科學裝置,但在這之前先借鑑成熟經驗不好麼?

8樓:

大致瀏覽了一下回答,很多人一面倒向「三鏡」方案,答題的也很多都是天文學方面的,光學工程師很少。

首先本人認為,這個爭議起因是技術路線,但深層原因是兩邊(天文科學家和天文儀器科學家,天文儀器科學家我更願意稱為工程師)矛盾已久。現在天文界,特別是天體物理界對崔應該早有意見,起因主要是因為她旗幟鮮明的反對中國參與建造國外的三十公尺大望遠鏡。這是科學發展意見不同,有爭論是常見的事情。

工程師希望中國自己造,科學家希望參與國外望遠鏡建設,通過國外的望遠鏡觀測獲取科學成果,科學家的顧慮是LAMOST不成功。我認為,LAMOST不成功很大原因是大工程管理問題,光學部分做的還是可以的,並不能都說成崔的問題。

其實本人實際上是贊成科學家主導這種大型科學專案的,畢竟終端使用者是天文科學家。但是有三個問題,一是工程管理問題,很多大型工程最後的看的並不是科學產出,看的是工程指標,這些大工程開始都說的是實現某些科學目標,但是最後都是要講政治,講能否突破實現工程指標。實際上科學家並不是大boss,工程師必須先滿足真正的大boss,至於科學目標要先靠後。

二是工程師也應該有話語權,最終工程的實現靠的是內行的工程師,科學家提出科學目標就行了,不能老是挑刺,誰喜歡一群外行老挑自己毛病,科學家要相信工程師。三是科學家要是真正的科學家,自己要有真正的科學水平,實際上中國的天文學家的水平大家都清楚,也別老是鄙視工程師的水平,真讓一些所謂的科學家主導這些工程了,他考慮的可能就不是科學,而是其他亂七八糟的東西了,誰是真正的科學家還不一定呢。

單就技術路線來看,三鏡和四鏡方案光學效率差別非常小,難度增加我認為也不大,吵成這樣子真的都是為了科學嗎。

9樓:王七娃

看完這麼多答案,沒有一些從技術上去分析兩種方案的優劣的,答非所問,過多的是情緒和立場的偏向,對各位提出提醒。答主先占個坑,等把手頭兩份方案仔細看完再來從光學技術的角度評價一下優劣與特點。

10樓:石川

無責任呢瞎噴:現在比較反感有些中國式創新。一種式所謂優化一下就大喊創新,這種倒是危害不大。

另一種就是純粹了為了創新而創新,要不是為了奪人眼球,要不是為了個人喜好,這種就可怕了,搞下很多爛攤子。

11樓:

天文學家提供齊全的要求,用自己的手段想辦法測試和推斷出需要測試的最暗星和光譜。

工程的集中精力在可行性方案和成功上,本來再簡單不過的事情。

看了半天非常奇怪,為什麼天文學家會干預到工程方案製造本身。

說什麼乙個鏡子降低亮度真的是很可笑的事情,乙個鏡子即使鍍鋁也不過是10%的損耗,而像質提公升一倍對於接近畫素的小尺寸天體亮度提公升卻是幾倍。

工程化的專案是否能成功,不是依賴所謂的別人怎麼做了,什麼什麼作了多少年了,聽了太多太多了。

創新的本質並非新,而是找到和工程化專案原理牽扯的所有邏輯鏈,找出其中可能配合實現目標的所有方法,和防範所有可能導致失敗的因素。這種防範並非排除,而是提前在設計出給出相應的防禦或調整機制。

這種並非前沿科學,不過是些應用科學而已,好麼。。。

也許4鏡不合適,也不知道3鏡的結果如何。。。但是觀念真的讓人無語了。。

雖然是應用科學,設計觀念卻摻雜了如此多個人感覺的導向,沒有辦法客觀全面地在局外看待這些事情,還3鏡4鏡,呵呵

希望有一天能普遍地聽到國內天文學家:「我不懂製造技術,我只依據你們的設計目標分析(加誤差的)來認為1,2,3如何,製造方面也希望盡你們所能最大化成功率」。那說明基礎邏輯學教育到位了。

現在我國建築外觀都差不多,如何概述這種狀況形成的原因?有什麼好的方法去改變這種現象嗎?

竹上隱客 這你就要去問問密斯了。現階段對於材料的運用基本靠鋼筋混泥土和玻璃。雖然說現代主義建築的趨勢不是由個人決定的,但密斯算是使世界提前很多年進入國際風吧。每個城市都是鋼筋混凝土和玻璃的建築。能不一樣嗎。 大頭帶哥 我覺得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比較合適,本人雖然從事室內設計行業,但是接觸了很多甲方 主要...

現今我國建築行業的發展和未來前景怎樣,值得進入嗎?

前瞻產業研究院 以下資料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 中國工程建設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2019年建築業完成產值排名前三的省份依然為江蘇 浙江 湖北。其中,江蘇完成產值33103.64億元 江蘇建築業企業新簽合同額29790.46億元,位列第一 江蘇建築企業單位9356家,位列第一。行...

我國建成嬰配乳粉追溯體系,可掃碼查詢追溯資訊,具有怎樣的意義?為什麼嬰配乳粉追溯是有必要的?

李先生 意義在於行政上總是滯後,導致了想關問題的出現。三鹿奶粉事件多家奶粉企業也都有涉及,食品安全問題涉及千家萬戶,在嬰幼兒產品上動歪腦筋簡直就是無恥。追溯體系其實是為了彌補監管失誤不得已而發展的,對祖國的未來多乙份保障。 讓我來說兩句 首先說為什麼這個有必要。食品安全,是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必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