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乘法表是誰發明的?

時間 2022-01-05 08:28:29

1樓:UKPathway英國大道教育

九九乘法表的發明者沒有具體記載了,但先秦時期《管子》中提到這個口訣由「宓戲」所作,而三國時代數學家劉徽在《九章算術》中的說法則是:「昔在包犧氏······作九九之術。」宓戲、包犧即伏羲氏,都是指黃帝時期的神話人物。

神話歸神話,回到現實,關於九九乘法表最著名記載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漢代韓晏的《韓詩外傳》 卷三中講了乙個有趣的故事。

當年齊桓公專門設立了乙個會館來召集各種牛人,可是過了很久都沒有人來應徵。一年後好不容易來了乙個人,這位仁兄竟然進獻了他的見面禮——九九乘法表!齊桓公和在場的其他人都覺得好笑,這也好拿來當見面禮?

(側面印證那時九九乘法表已被大眾所熟知。)

於是這個人解釋:「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猶禮之,況賢於九九者乎!」如果你連我這個懂九九表的人都接納了,你還怕更有才能的人不來嗎?

齊桓公覺得有道理,就接納了他。果然這之後會館就門庭若市了。

不過那個時候「九九乘法表」的學名叫做「九九歌訣」,只有36句,沒有跟一相關的乘法,慢慢的,戰國初期到漢朝,才逐漸加入了「一九得九,一八得八······一一得一」這一串,變成了我們今天常用的45句九九乘法表。

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書籍,如先秦時期的《荀子》以及之後的《呂氏春秋》、《孫子算經》等書都有九九歌訣的記載。

和今天不一樣的是,那個時候的九九歌謠是一直反著來的,也就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背,真正的「倒背如流」,所以這個口訣以「九九」命名。到了宋元時期,九九乘法表才逐漸變成了今天從小到大這樣順序。

這還沒完,精益求精的古代人還不滿意,又把九九歌訣豐富了一下,從45句變成了81句——從1~9和1~9彼此相乘,這個時期大約是十

三、十四世紀的時候。為了便於記憶,後人又經過刪改,最終演變成了我們現在常用的45句「九九乘法表」,又稱「小九九」。

為什麼是「九九」而不是「八或十」?

你以為數學只是枯燥的數字集合和運算?並非如此,原始的數學都具有數量性與神秘性的雙重特徵。

也就是說,這些神秘而古老的數字表達著原始祖先對於世界的敬畏和崇拜,其中融合了信仰、崇拜甚至哲學的觀點。在古希臘,畢達哥拉斯「萬物皆數」的思想亦融入的是柏拉圖的唯心主義哲學。

在中國,九九乘法表也是乙個極好的代表。現在「九九」可能只是代表數字的集合,但在遙遠的古代,先民們把「九九」看作是古代數學的代名詞。九九歌訣中有這樣的說法「二半而

一、一一而二」,其中滲透著易經中「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八卦」的造物思想。

為什麼是「九九乘法表」而不是「八八乘法表」?人們推測之所以這個口訣以九開始,可能和中國古代《易經》中的崇拜「九」的觀念有關。眾所周知,《周易》陽爻稱「九」,以因數為「九」的運算開始也就意味著與乾卦的對應了。

這正是古九九表始於「九九八十一」的原因。

國外沒有九九乘法表怎麼算數?

別低估國外勞動人民的智慧型,沒有九九乘法表,東西還是照樣要買,至於怎麼算錢,這是個技術活兒。

同為文明古國的希臘和巴比倫也有自己的乘法表,不過比中國的要繁複多了,據說有一千七百多項,你沒有看錯,而且還是保守估計。怎麼會如此龐大?這是由於在古希臘、古羅馬、這些地方是沒有十進位制這一說的,舉個栗子,中中國人民知道「7*9=63」,就可以自然知道「7*90=630」,以此類推,但其他苦逼的文明古中國人民是不知道的,於是,他們的乘法表上就寫滿了密密麻麻的「7*9=63」、「7*90=630」、「7*900=6300」等等。

這幾個國家的人民計算乘法的時候該有多頭疼,壹讀君想到這裡都有些心疼他們。十三世紀之前在這倆國家,要是會除乙個大數,你會沐浴在小夥伴們崇拜的目光之下。到了十三世紀,東方的算術法才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更慘的是古埃及,他們連乘法表都沒有,只能用「累次迭加法」來計算,說白了這種最原始的方法還有乙個名字叫「倍乘」。再舉個栗子你就懂了,如果古埃及人要算「78*15」,他們會先讓78翻一倍,得到156,再把156翻一倍,依次類推,乘到第14倍的時候單出來了怎麼辦?再加上乙個78就好了。

如果不小心要算「1999*1999」,古埃及人民是不是在算之前要先躲到牆角哭一下?好在後來九九乘法表東傳入高麗、日本,經過絲綢之路西傳印度、波斯,繼而流行全世界。

直到今天,還有人向中國討教「九九乘法表」

用 Python 怎樣實現乙個九九乘法表?

deftable 9 9乘法口訣表 fori inrange 1 10 forjin range 1 i 1 print d d d j,i,j i end t print n if name main table 難為情的貓 for a in range 1,10 print for b in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