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在看知乎的時候,覺得收穫很多,退出後,又覺得對我的生活沒有幫助?

時間 2021-06-03 00:51:41

1樓:黃昇陽

想要在秋天收穫什麼,就得在春天種什麼,想要對生活有幫助就分析下現在生活中有什麼困難,然後找現成答案或者提問。你現在問題只能說明你的興趣對目前生活沒有幫助。但他有可能會引導你未來生活的方向也說不定?

2樓:杏林古風

我們現在經常陷入乙個很大的誤區,那就是:

我們往往止步於別人給出的看似精妙的結論和方法,卻從未想過,他們的那些結論到底是怎麼得出來的。

知乎上那些回覆的很精闢的人,他們的那些答案是靠刷知乎刷出來的?

俞敏洪,還有誰誰誰的英語,他們是用他們所像我們宣揚的那種學英語的聯想等方法到達如今的地步的?

會做,不一定會教,會教,不表示他就願意教。

想知道怎麼去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就去搜尋學習那些人成功失敗的經驗。

或者去找那些真正的為人處世的經典,推薦中國的先秦經典。一則適合中中國人的風土人情。二則,流傳千古歷經劫難不朽至今,省卻你自己的大浪淘沙。三則,我就是看這個的,最起碼我有發言權。

想知道怎麼當乙個好中醫,去看明老中醫之路,想知道怎麼成為乙個好商人,去看他們的傳記,想造反,嗯,暫時就不要想了,時機未到~~~

3樓:陳小熊

很多時候,自己境界上的進步,不像你考試那樣,這次考了一百,下次考了一百二,這麼明顯,但它會從一些小小的細節中,體現出來。

4樓:地粉碎

你還不懂怎樣用知乎。

你沒有針對性,你只是不斷地瀏覽那些你感興趣的但對你生活毫無幫助的問題。知乎的作用是解決問題,而不是去發現問題。如果你把知乎當成教育書來看,那就是犯了大錯了,因為知乎的內容碎片化嚴重,盲目閱讀的學習效率很低。

知乎應該被當成工具書,有疑惑時才去翻,沒有疑惑就不要亂翻。

5樓:楊大懶人

反應物+催化劑=生成物(反應物為自身知識積累,催化劑為知乎,生成物為能力)

知乎主要起乙個「催化劑」的作用,別人的觀點可以啟發你自己,提供給你一種新思路、新角度;但是否成功合成「能力」要看有沒有加入化學反應物,即:平常你自己私下學不學習?有沒有自己的東西?

吃不吃夜草?

就好像我幾年前反覆看一本經典,總也不解其中真意,這時候乙個高人出現,幾句話就讓我豁然開朗;但是如果我本身沒看過那本經典,直接讓這個人「點撥」我,我又如何能獲益?

光有催化劑能形成新物質嘛

6樓:Justin Young

哈哈題主啊,我先問你,初中畢業和高中畢業的人有什麼不同嗎?

那麼問題就來了,我們學到的看到的很厲害的東西目前用不到就真的沒用嗎?

不是的!我覺得刷知乎就跟學習一樣,是乙個慢慢積累,是乙個從量變到最終質變的過程,表面上你好像沒什麼改變,其實你懂得的在慢慢增加,只不過是還沒有用武之地而已。

7樓:

縮短你看知乎的時間直至它幾乎變成了一天裡的幾個五分鐘幾個十分鐘,而且是最想要休息最順便停留的那段空閒時間比如乙個人吃飯的時候,然後認真的去看書,你會發現,知乎真的是可以用來錦上添花的。

8樓:步痙雲

有時候,一件事情

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不是立竿見影而是潛移默化的

事實上你並沒有浪費這乙個小時。

我要說的是

題主我理解你

在每個蛋疼無聊的深夜刷完知乎,

我也會產生同你一樣的——

類似「然並卵」的疑問和困惑

我基本上都是如此安慰自己的。

所以,再重複一遍。

有時候,一件事情

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不是立竿見影而是潛移默化的

事實上你並沒有浪費這乙個小時。

與你共勉。

為什麼知乎上關於留學的回答總是讓我覺得過分誇大了留學好的一面?

Jamie 留學確實是要付出很多的努力,要自己消化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情緒,還得努力融入國外的氛圍。生病的時候乙個人也得扛下來。和樓上說的一樣,辛苦和困難在哪都會有的,只是出國和留在國內面對的是不同的辛苦罷了。只能說留學這個選擇很值得,遠遠超出了付出的代價。當然錢這個因素不在這當中。這些年受到的教育改變...

為什麼我知乎玩多了會有一種自己很牛的感覺,和人相處不夠謙虛,該如何克服?

卡卡卡卡 因為你覺得你很快捷的獲得了別人的 智慧型 不用自己看書,幾乎沒什麼付出,其實呢,你這樣的得到的知識 智慧型就像快餐一樣,好吃但沒營養!長期食用會營養不良,你現在就出現了如此症狀。我個人覺得,我們需要清楚兩個問題 1 知乎上有很多好的分享,很受益,這是肯定的。但是不要本末倒置,自己先看些硬貨...

為什麼我很容易被知乎或奇葩說上兩種對立的說法說服?

文藝90後 首先,被說服是正常的。乙個觀點出來,你認為是對的,這是基於你目前的認知做出的判斷。當乙個比你更有學識更有經歷的人跟你說這個觀點是錯的,然後說了錯誤的原因,你會重新審視自己的認知。當你發現自己的認知是錯的或者不全面導致判斷有誤之後,自然就會改變自己原有的看法,也認為這個觀點是錯的,這就是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