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蘋果以前封閉就失敗了,現在的蘋果還是封閉的,它卻成功了?

時間 2021-05-06 17:32:50

1樓:Jason Cheung

為什麼人人都想買蘋果,以擁有一部蘋果手機而自豪?

蘋果公司的產品給了大家乙個能模仿偶像的機會---你可能買不起幾千平公尺的頂級豪宅,你可能買不起幾萬塊甚至幾十萬塊的奢侈品包,買不起名錶,買不起賓利,蘭博基尼,但你可以用著跟社會名流、明星富豪們同樣的手機,那就是蘋果。——這也是蘋果品牌的成功之處。

2樓:李雨燕

封閉還是開放,都不是實質,只是狠多喜歡把複雜事物歸結為一句形而上的話的簡單思維方式。

任何商業模式,其成敗都是內因外因綜合作用的結果,所謂內因,是自身競爭策略、產品路線、發展方向等的選擇;所謂外因,是所處時代的市場階段、使用者需求狀況等.

張亮的回答主要從內因的角度來講的,我這裡從外因方面做一點補充。

電腦微機發展初期面對的最大市場機遇,是工業資訊化浪潮,雖然個人家庭消費對電腦也有需求,但相對極為龐大的工業資訊化需求,市場規模小得多。工業資訊化對電腦的要求不是圓潤的外觀、簡潔的接線(個性);而是統一的介面、方便的組合擴充套件(共性)等等。

蘋果當時的產品路線,顯然是無法滿足廣大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的資訊化渴求的。所以在那個年代,蘋果封閉還是開放,結局不會有太大不同。

而近些年,電腦的工業資訊化需求早已飽和,解決共性計算需求的所謂開放企業步入滯漲階段,增長乏力。而蘋果這種走個性化路線的電腦,出貨量反而逐年走高。

3樓:

哪有那麼複雜,賈伯斯崇尚的是簡約主義,他思考問題也是這樣。本來萬事萬物就是陰陽變化,此消彼長,這就像一道好菜不能總吃一樣,總吃就沒意思了。以前流行開放,後來流行封閉,都很正常,各有各的好。

它們會一直共存下去。

4樓:連喬

做事情,有的時候人多力量大,有的時候人多力量散。不同時期,不同事情,需要的做事方法不同。早期pc是人多力量大,封閉的蘋果就失敗了。

現在的手機是人多力量散,封閉的蘋果就成功了。等到再次出現人多力量大的局勢,蘋果又將失敗。

5樓:王松勇

ios暫時沒看出能稱霸PC的趨勢,離windows的市場占有率還有很大的差距,還是屬於小眾範圍,安卓裝置每賣出一台都要給微軟專利費,最大的贏家其實是微軟。

現在論勝負還太早。

6樓:街角的輝煌

開放和不開放不是重點,這個問題本身就沒意義。范凱已經解釋地很清楚了,最重要的是你的產品是否夠優秀,是否能夠很好地滿足使用者的需求。開放不開放都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使用者需求,提公升體驗。

另外蘋果本身也是開放的,只是大家開放的方式不同罷了。

7樓:stevens

推薦你看一本書:浪潮之巔,裡面有講到關於蘋果和賈伯斯從剛開始到現在的整個歷程。關於蘋果的成功與失敗,把它歸結於是否封閉,這個命題本身就不成立。

我覺得它以前失敗,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當時的情勢所逼,例如微軟的崛起,壓住了蘋果;而現在的成功,是因為它的創新與人們日常需求的符合,例如ipod和iphone的出現,滿足了人們的追求,讓大家有眼前一亮的感覺。不知道自己說的對不對,僅表達下自己的看法

8樓:大白不白

以前失敗,是因為它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態系統,當時受技術、市場的侷限,這一條件還不具備,而今天的草果已經不是昔日的蘋果,通過十幾年的努力,他的生態系統形成了,所以它成功了。

9樓:西木草尉

我覺得不是說因為封閉就失敗,封閉不是乙個企業成功與否的唯一準則。乙個人也許鼻子眼睛分開看都不漂亮,但組合在一起也許就是乙個美女。首先,封閉只是乙個企業的商業模式,決定乙個企業是否成功的因素的有機組合:

時機、特質、品牌、領導者的遠見等等。真正使蘋果輝煌的近十年是i系列產品,從iPod開始。細分析這些產品,不難看出其主要吸引使用者的是藝術(人機互動、介面)與技術的完美結合,而且蘋果越來越偏向消費電子廠商,雖然披著移動網際網路終端的外衣。

這些很好的體現了賈伯斯的特長及遠見,當某種特質特別突出時,某些其他因素也許就不十分重要了。其次,賈伯斯推出這些產品的時候,時機也很好。其實早在斯卡利就有類似於iPAD之類的產品創新,但是因為太早了,還沒有如今因為移動網際網路高速發展帶來的應用需求。

10樓:胡銥鑫

對蘋果這樣的美國公司來說,是否成功要看社會趨勢,80年代是冷戰高峰,整個美國社會趨向保守;90年代冷戰結束和平紅利,社會加速趨向開放;2023年以後開放又開始轉向保守;蘋果在這些年裡的起伏只要符合時代發展就能比較順利,不符合的話就發展的比較艱難了

11樓:周廣浩

開放和封閉歷來都是偽命題。做平台的,要在開放和封閉之間找到乙個平衡,技術和商業兩方面都要找到這個平衡。很顯然,微軟/Intel找到了這個平衡,蘋果也找到了這個平衡,桌面Linux、Android都沒有找到。

開源是對商業的反動。因為商業就是靠供求關係來實現的,開源完全打破了供求關係。適當的封閉能夠保證供求關係,保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核心盈利能力;適當的開放能夠保證商業鏈條的建立,保證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

過度開放和過度封閉都不是好現象。

12樓:cazhang

封閉開放都是相對的,蘋果現在的成功,並不是對微軟PC的成功,而是依託在windows的PC的巨大成功下,在移動終端領域新興市場的成功,在PC市場跟微軟相比,蘋果還是失敗的。兩個不一樣的市場無法相提並論。

在新興產業早期是封閉優秀體驗的天下,而過了早期技術市場都成熟普及之後就是開放的天下,蘋果封閉模式適合產業早期,找到新興市場獲取早期超額利潤,而持續性的找到新興市場,超出市場想象力的優秀產品,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很難持久,終將被淹沒在人民戰爭中。

賈伯斯雖然希望做大眾市場,做的也是大眾消費品,但他採取的市場路線,是不可能統治全球整個產業的,僅僅能夠獲取在產業中的一小部分,雖然他的產品更好。

蘋果對相容機廠商品牌惠普戴爾聯想之流,對android廠商三星htc中興,無疑是成功的,但對於整個相容機行業背後的掌控者(舊微軟新android),就市場份額和長期利潤而言,則是失敗的。

有人會說蘋果90年代曾經開放過作業系統而失敗了,但那時微軟已經取得了壟斷地位,一家新進入者以同樣的業務,是挑戰不了壟斷者的。

13樓:李如一

因為乙個東西成不成功不是因為開放或封閉,而是因為好不好。如果開放好,就開放,如果封閉好,就封閉。Be pragmatic, not ideological。

14樓:閆濤

當產業還處於不成熟期時,採用蘋果封閉策略,由於可以掌控端端的能力,因此可以具有相當的競爭優勢,蘋果推出iPhone時,正是智慧型手機不成熟的時代,因此蘋果可以取得成功。

但是當乙個產業成熟之後,技術已經普及,零部件已經標準化之後,開放系統由於在產業鏈方向具有更大的優勢,因此開放系統將擁有更強的競爭力。

當前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基本處於由不成熟向成熟產業轉換的階段,這將是蘋果這類封閉廠商走下坡路,開放廠商逐漸取得市場優勢的過程。

15樓:Blacko

封閉其實是蘋果競爭對手進行偷換概念的誤導。

封閉對普通使用者來說並非遜於開放

Linux足夠開放,普通使用者會覺得它使用者體驗出色嗎?

大眾會本能的以為開放比封閉好,卻並不清楚開放意味著什麼

所以我認為這是乙個偽命題:蘋果的成功和失敗,和所謂的開放與否關係不大。

這是一間一直堅持創新和少妥協的卓越公司,中途曾經一度偏離了一點方向(跟天才賈伯斯離開也有關)。

16樓:褚躍躍

以前的封閉不能算失敗:

mac機在北美的占有率接近10%。利潤應該不比hp、dell差太多,沒準還多。

現在的「成功」也是暫時的:

android的占有率早晚超過iOS,甚至應該高出幾倍,越來越像pc與mac的較量。

一家公司對乙個行業,佔1%也不能算失敗;如果以佔據整個行業才算成功,這種成功當然是不可能的。

17樓:吳勝明

現在應該說蘋果沒有封閉,而是有限開放。

某些時候沒有邊界其實是很可怕的

windows的平台開放性相容了眾多的軟體,也催生了病毒。

達人們當然不喜歡不能自由馳騁的平台

但是蘋果畢竟是消費電子產品公司

客戶面對的是那些普通使用者,誰會沒事編個東西玩玩測測的?

歸根結底還是乙個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開放過頭的話反而會傷害商業利益。

Andriod算是很開放,但是它的結構非常碎片話,相容性比IOS差太遠了。

這個就造成了它硬體的支援成本很高,造成了利潤率的下降。

18樓:李遙

以前蘋果的產品定價明顯過高,這幾年變得合理多了

更重要的是,自從蘋果換用Intel CPU以後,蘋果電腦既能執行Mac OS X又能執行Windows,一下子就成了很多人心中「划算」的電腦了

為什麼現在朗讀半個小時就喉嚨不舒服?以前學生時代可以讀很久?

0.618 沒掌握省力的發聲技巧或習慣 留意出聲時是靠著氣帶動聲音,而非喉嚨用力去發音朗讀,能夠留意這一點就會改善很多 還有就是學生時代能讀很久也是經常用鍛鍊出來的,想要達到那種水平也得靠多讀多念,像那些播音生就每天都要讀文章來練習的 下意識地用上些許發聲技巧和有意識地練習,能搞定的 SkyChen...

為什麼以前一直很好的朋友慢慢就關係就淡了?

兩種可能 1 從根源上你們就不是所謂的好朋友,可能只是你單方面認為的好朋友 2 認識乙個人不是一瞬間就定格的事,認識 在這裡是乙個延續性動作,它會一直貫穿你們的這段關係,而且稍不注意就可能因為很多看似離譜的原因改變對乙個人的看法 然而我也有一點私心的,從小到大這麼多年我沒有遇到過這麼有緣分這麼聊得來...

為什麼蘋果M1成功了,驍龍850卻失敗了?

l3af 我覺得效能知識其中一部分因素,另外乙個因素是蘋果對於生態的建設。從M1版MacBook發布至今,1 2兩個月時間,可以做到90 軟體可以流暢高效率使用。像常用軟體都推出了響應版本。乙個硬體只是敲門磚,乙個硬體好不好用的關鍵是軟體。截止2021.1.1,目前office 各種筆記軟體 辦公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