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華為和小公尺上市,市值的規模大概是什麼水平?

時間 2021-05-14 18:23:05

1樓:白樂

小公尺就不說了已經上市了

華為2023年營收1070億美元,同比增長19.5%,淨利潤88億美元,同比增長25.1%,研發投入150億美元,同比增長13.2%。

蘋果2023年營收2656億美元,同比增長16%,淨利潤595億美元,同比增長23%,研發投入僅為142億美元,同比增長23%。目前市值9072億美元

注意研發投入,華為以蘋果40%的營收,負擔了蘋果105%的研發投入。如果以市值/(研發+淨利潤)來算研發前市盈率,蘋果約為12.3倍。

華為處於企業和經濟體的雙重高速成長期,研發前市盈率假設為15-20倍。由此估值約為(88+150)*(15~20)=3570億美元~4760億美元,近似為蘋果的40~50%。

另外,蘋果2023年半年報顯示,2019財年上半年營收利潤雙雙下滑,成長性已現瓶頸。

三星產品以半導體類為主,與消費產品佔主導的華為與蘋果可比性較弱

2樓:知靖

小公尺的商業模式裡,硬體不需要賺錢,只是個頭部流量,就像360的防毒軟體可以免費,小公尺瞄準的是硬體帶來的流量。這種商業模式本身的想像空間比通訊和手機這種純硬體實在相差太多。

3樓:「已登出」

看不下去了,那些說小公尺市值只值一百億美元的,我都記下了,等七月份的。

我是發現了,有些人就是見不得小公尺好。

小公尺融資是為了改善現金流,滿足研發和供貨需要。

還有這個話題扯華為幹啥,華為又沒上市。

4樓:美股情報局

由於香港接受被視為採取雙層股權的「創新型」公司,因此外界猜測小公尺極有可能會選擇在港交所上市;但由於市場影響力,不排除在紐約上市。

縱觀小公尺發展歷程,公司除了手機,目前布局的智慧型家居生態鏈已初具規模。截至2023年6月30日,小公尺已經投資了89家,其中已經有16家年收入過億,3家年收入過10億,4家成為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

製造小公尺手環的華公尺科技已經向美國證監會遞交IPO招股說明書,可謂是為小公尺探路。作為小公尺的生態鏈公司,其上市或對小公尺的估值產生較大影響。

華公尺科技2023年營收15.56億元,全年淨利潤2394萬元;2023年前三季度營收為12.96億元,淨利潤為9537萬元。

根據IDC發布的資料顯示,2023年三季度全球穿戴裝置市場份額,小公尺位居第一名,但主要還是靠華公尺科技;與美國智慧型穿戴知名企業Fitbit相比,華公尺在淨利潤方面更強,整體上華公尺估值可能超過Fitbit。

因此,在小公尺上市之前,這家小公尺生態鏈上的公司先於小公尺上市,無疑會對小公尺的估值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5樓:槍口下的詩

看了一下大多數的回答公尺粉已經把華為拉到只有手機業務層面的公司了,小公尺和華為真不是乙個層面的公司這點雷軍也必須承認,從市值來講個人認為華為是思科加小公尺,公尺粉勿噴

6樓:

小公尺炒概念大概也就800億頂天的水平,華為通訊龍頭+手機top2+電子商務+網際網路雲計算+linux系統伺服器+cpu+人工智慧+石墨烯新材料等等業務組成的航母集團,應該能超過5000億,是bat+g級別的體量了。

小公尺都估價2000億了,那華為應該能10000億

7樓:小江

華為和小公尺都是在積極進取的公司,企業估值主要參考未來的賺錢能力。

比較的重點在手機系統:

從市場定位來看,小公尺手機都是中低端,華為產品有小部分中、高階,華為的品牌形象遠強過小公尺;

在技術研發上,華為有超強技術團隊,產品創新、晶元、作業系統都在積極發力,具備了核心競爭力,小公尺和華為的差距不是一點點;

小公尺主要依託的是其商業模式,通過資本運作投資收購小而美的產品製造企業,建立品類眾多的智慧型家居產品鏈和網際網路系統的消費者生態鏈,但使用者群體有限,品牌形象較低,整體上缺產品核心技術,缺製造能力,缺核心研發力量;

從營銷來看,小公尺自去年開始補強線下銷售的不足,實現線下線上兩條腿走路,這是小公尺手機銷量今年得到翻身的主要原因;2023年,小公尺在搶量,華為在提公升品牌,抓利潤;華為憑藉數十年的通訊產品的海外營銷獲得強大的海外營銷團隊、海外銷售渠道及海外市場經驗,這些可直接延伸到手機產品;

從兩者打造的商業壁壘來看,小公尺模式是輕資產,輕資產容易被複製(小公尺本身就是copy體),容易被超越;華為是重資產模式,資產越重,可替代性越弱,壁壘就越高。

綜上,華為的團隊、技術、市場、品牌、生產能力、體量都強過小公尺,構成華為強大的表現力,在這個高度競爭並快速變化的市場,華為的持續增長能力更強。

華為、小公尺的估值約為6:1,而且,這個估值,華為要安全的多。

8樓:張文遠

一群習慣a股泡沫狂歡的能給你啥估值。我比較保守,華為1000-1500億刀;小公尺1000-1500億人民幣,還是有點狂歡因素才有

9樓:

小公尺估值1000億+的樣子吧,如果上市具體要看市場整體,網路上給出1400億刀,我認為是有可能的

華為體量更大,就手機來說和小公尺不同的是,有自己的晶元不會被人掐住脖子,華為悶聲發大財,看起來高調,實際上低調的很,換成別的公司可能要飛到天上去了,華為的盈利能力未來會遠超思科,思科走高階路線,把自己的路給堵死了,按照現在的估值來算,華為至少2000億刀

這麼給小公尺有水分,華為沒有水分,因為核心技術在別人手上所以盈利能力和市值不成正比

10樓:

哈哈哈,看到一群不懂金融的公尺粉在這裡瞎估值我要笑死了。雖然我不是花粉,但我還是想說,華為分解個消費者終端部門估值就比小公尺高!!哈哈哈。公尺粉不要傷心哈哈哈

11樓:牛牛Price

華為1萬億美元,這種新股上來都是要十幾個連板的嘛,到發行價十倍很正常啦

小公尺一級市場估值2000億人民幣,又是美股上市,應該也就這個價

12樓:Albert Anne

以華為目前的股權結構,整體上市基本不可能,除非成立乙個子公司把資產裝進去,然後包裝一下,A股能搞個50倍PE吧,美股或港股的話25倍撐死了。

小公尺股權結構沒有問題,整體200-300美元。

13樓:樊忠建

這要看在哪兒上市呀!

a股跟美股的市盈率相差太大了,美股華為應該是2-3千億美元,a股最少能翻一翻。

小公尺差的跟多。

a股愛搞夢想,美股看財報市盈率。

14樓:不器

小公尺整個集團營收大概是華為終端業務的一半不到,華為終端業務大概是整個華為集團收入的三分之一,哪怕小公尺餅畫的再大,手機業務增長再快,也不會超過華為整個估值的四分之一,國內手機線上營收是有天花板的,小公尺基本上已經到了,不是13,14年時大家認為線上模式沒封頂,一直漲,國際市場大家都在搶,而且線上銷售環境更差!

還有答案說兩者估值差不多,華為被黑的真慘

,不說華為了,估值決對比不上OV,OPPO一半都不會有!

肯定有人跟我說生態鏈,系統,要是真這麼溜,三星怎麼弄,它沒技術?都是大餅,沒影子的事,華為估值能上三星的一半,1200億刀吧,小公尺,能穩定在300億刀差不多了,還是看今年銷量大漲的面子,雷布斯自己都說,今年營收應該可以過1000億RMB,利潤可以自己估下,硬體利潤絕逼不會有100億,有10億刀就不錯,其他自己看吧

15樓:學而

我給華為1000~3000億美元的水平,對應市盈率17~50倍。再精確點,就2000億吧,與三星相當。

華為當前收入和利潤比三星少很多,但增長速度更快,預計5~10年可以趕超三星,所以價值可比三星。

16樓:

小公尺的問題在於高階機不能持久放量而低端機盈利水平有限估值嘛我感覺不應該超過格力電器甚至也超不過青島海爾到底賺了多少錢也說不太清但應該達不到年盈利80億以上的水準。

小公尺是在乙個競爭極端激烈的紅海在廝殺,中中國人口多,換機頻繁,給了小公尺一些特別的生存機遇,但我感覺這種機遇也是有期限的,未來的競爭會更激烈,很難說未來5-6年市場會如何變化。

至於公尺家的其他東西,不能說不好,但都是代工的東西,缺少核心競爭力,支撐不起來百億以上的市值。

總體市值 800億左右,再高就需要拿出高技術含量的爆款手機了。

17樓:自由的風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華為的情況會在兩千億刀以內,超不過兩千億刀,運作的好的話應該可以到1800左右。運氣不好的話再怎麼樣也會有個一千二三保底的樣子。

小公尺的話,以目前的勢頭應該在400-600之間的樣子。

也不用怪數字差的大了,現在華為手機業務和非手機業務差不多各正好一半,對分天下。畢竟人家兩條腿走路。

無論如何,沒在作為國內市場老大時上市是雷總和他的執行團隊犯下的戰略性失誤,這點無可爭辯。

18樓:固有頻率

看到有把華為和三星比較進行估值的,我認為是不對的。估值很複雜,不能僅憑銷售額和利潤對比就去估值,要知道,三星的發展程度已經差不多到極限,而華為作為中國本土企業,必然還會跟隨中國快速增長,在與三星等公司競爭市場份額上有巨大優勢。估值是對未來的評估,相信10年後華為力壓三星是大概率事件,那麼當前對華為的估值,必然要比三星溢價。

19樓:名字很重要麼

小公尺不清楚,華為按照正常的來看大概也就1000-1200億美元(美股上市)考慮到成長性可以上到1500左右,在中國就。想想180倍PE的華大基因和2007某石油上市當天1.1萬億美元的市值,華為能被炒到多少,那就看那幫游資團不團結咯

20樓:邱票

華為1500到1800億美元,小公尺300到400億美元。

小公尺當初估值高就是因為投資者相信小公尺的想象空間大,就像當初的很多公尺粉一樣,投資者相信他的故事,相信他能保持國內第一,相信他能只依靠軟體盈利,相信他能通過線上直銷血洗手機行業。

然而現在呢?

無論哪項都離當初講故事時定下的目標差很遠,增長速度、銷量目標、營收目標、市場份額、市場份額排名、海外擴張、淨利潤、只依靠軟體服務盈利,只通過線上銷售等。

至於那個什麼智慧型家居。

1.使用者規模太少,百萬級別的使用者規模無論怎麼扯生態都沒有用。

2.如果使用者規模少,但佔據行業領導地位(參考大疆,份額,口碑,體驗技術都具備領導地位),且該行業具備相應成長空間,那小公尺的這些業務的確很有想象空間。

然而事實呢?小公尺手機以外的所有產品的行業門檻比手機行業還低,小公尺的那些產品沒有任何的技術難度,沒有核心競爭力。

中國一年銷售智慧型手機幾個億,而那些打著所謂智慧型XX的產品,除了手環手錶,還能找到多少個年銷量過千萬的類別?

這幾年智慧型家居智慧型穿戴炒得也夠火了,不知道這玩意兒的網際網路使用者已經很少了。然而市場規模依然這麼小。為什麼?

還不是因為技術不過關,偽智慧型,沒有任何吸引力。

智慧型裝置領域的真正爆發還是得依賴真技術真智慧型的產品到來,屆時沒有技術含量的產品不過是土雞瓦狗罷了。

若是一直偽智慧型,那智慧型裝置行業也就只能一直是現在這種雷聲大雨點小的局面。

新上市的華為mate40和小公尺十至尊版同等配置哪乙個更好?

吃不進瓜群眾 當然是華為,而且一定是mate40Pro,或者plus 愛拍照的終極之選 一來高階顯檔次,其他手機包括蘋果都顯得暗淡。二來因為mate40系列包括這一代的麒麟晶元都會成為絕唱,全球限量。不買mate40是因為既然選華為旗艦了,還買最低配。裡子面子都說不過去 當然收藏除外 kkkkgl ...

如果小公尺和華為的商標調換,會發生什麼?

萌遁 華為在手機share,多屏互動,多屏互聯這些某友商永遠不會提的地方已經走出很遠的時候。你們,還有他們,還在炒作公尺4時代的引數噱頭。小公尺和華為名字互換,只不過是換成了華為以後天天炒作引數。 孤獨寒冰HENRY 我認為是產品決定品牌 華為真正得到大眾大規模認可應該是在P20 Mate20系列發...

如果小公尺和華為同時開始造車,哪家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他們的區別是什麼?

科技松鼠會 造車也是涉及晶元的,短期華為有可能在晶元上卡脖子,做造車上游方案解決商成功可能性更大。所以,華為短期動作很多,在新能源汽車上布局也是相當迅速,但是還沒做整車方面的內容。小公尺目前還沒有太多相關動作,但雷軍是賭上自己身家和名聲,長期看小公尺汽車肯定是要做好的。小公尺的優勢就是流量,這個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