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戰後各國都不發展重型坦克了?

時間 2021-05-30 21:57:37

1樓:Frederick

因為重型坦克在二戰中各方面表現都不盡如人意。別看虎式虎王故障率高,IS-2 IS-3的故障率也沒低過。限於當時的動力和傳動裝置限制,坦克限重是必須的。

二戰後東西兩邊陣營除了搞了幾個實驗車型外基本都放棄了重型坦克的發展。

戰後初期蘇系走了大幅降低坦克正面投射面積的道路來節約體重。西方則是大走裸奔路線。

等到80、90年代,發動機和傳動機械系統的效能大幅提公升後坦克的體重才再次開始飆公升的。現在的60噸坦克無論是機動能力還是機械可靠性和二戰時的重型坦克比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2樓:

戰後,滑膛炮,破甲彈和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逐漸成為坦克的標配。這三樣相結合使坦克威力巨大,100mm左右口徑的坦克炮即可擊毀重型坦克,尤其是單一裝甲板裝甲在這兩種彈藥面前完全無解。所以沒必要再去研發傳統意義上重裝甲的坦克了。

乙個對比可以看出從50年代到60年代,坦克彈藥發展迅速,但坦克的裝甲發展卻停滯不前,導致最極端的豹1和AMX30這種裸奔坦克出現。

3樓:

沒有發展麼?只是換個名字而已吧

現在的主戰坦克,都到60多噸了,除了德國的老鼠系列,沒有幾個比這個更重的重型坦克麼?

現在的主站坦克的體重,從40多噸~60多噸不正是以前的重型坦克(重火力和防護,輕機動)和中型坦克(各項均衡些)麼,但是火炮口徑還是集中在在120~125mm,現在的火力倒是基本統一了……

如果要說不發展了,倒是輕型坦克,現在基本沒影了。只有寥寥幾款水上坦克。基本被步戰代替了

4樓:cheng huang

因為你先要分析為什麼二戰的重型坦克會那麼重

主要還是因為發動機的尺寸和重量問題,導致發動機艙必須擴大,擴大了車體肯定也要增加,車體一變大就更重,發動機就必須再加大規格,這就是乙個死迴圈了,所以那時候的重坦機動性都爛成渣了

然後那時候的裝甲主要還是勻質裝甲鋼,要提高防護能力只有物理層面加大厚度,你自己算算一塊3公尺x1公尺x150公釐的裝甲鋼重多少,這一般就是一輛重坦的首上裝甲

戰後蘇聯在t64上實裝了復合裝甲,比勻質裝甲的設計理念更加先進,因為採用了陶瓷和橡膠材料,所以相同防禦能力下重量要大大低於普通裝甲鋼,結果就是36噸的中坦的防護能力就要超過二戰6~70噸的重坦

或者以前的噸位上可以提供更加強大的防護能力,比如同樣60噸級的m1a2的防護能力遠遠要超過差不多的虎式坦克

當然你按照以前的標準,現在的主戰坦克大多數都接近60噸,都是重型坦克的檔次

5樓:易平浪

以前坦克靠重量來彌補防護效能的不足。

現在技術提高,在不需要明顯提高自重的情況下就能達到足夠的防護,那麼設計重點應該是在保證防護機動性火力三者的情況下,在有乙個重量下限的前提下,盡可能的使車身輕量化才對吧。

6樓:陳芃

戰後還是有發展重型坦克的啊,比如蘇聯的T-10,美國的M103,英國的征服者。同時發展的就是T-54這種中型坦克。戰後第一代坦克還是兩條線的。

但隨著技術進步,當主戰坦克有了重型坦克的裝甲和火力,以及中型坦克的機動能力的時候。就意味著重型坦克和中型坦克都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所以戰後第二代坦克比如T62、M60、百夫長統一了裝甲部隊,大家都不再需要同時裝備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了。

為什麼現在各國不發展大口徑艦炮了?

進步 因為艦炮口徑不夠大了,六萬四千噸的不沉艦不過是9門456公釐口徑的艦炮,而三千六百噸的051級就裝備了6具760公釐口徑的飛彈發射器,命中率後者還更高,更不用說現在那些裝備動輒幾十上百具800公釐發射器的新銳戰艦。 null 別說大口徑艦炮了,連大口徑的陸炮都不願意發展了。自從發明了超視距攻擊...

為什麼今年jenlisa都不發糖了?

sddfg 因為她們是真情侶!真情侶要避嫌其實可以從很多狗仔跟拍jenlisa的私人幽會和演唱會上還有一些充滿愛意的眼神!真的藏都藏不住了!現在公司為啥要瘋狂湊合肉和莎很親密的樣子呢!就是為了告訴大家其實之前jenlisa只是姐妹之間的打鬧罷了 如果Lisa現在跟誰都沒有曖昧互動的話更加證實了公司禁...

為什麼近代簽訂不平等條約時候甚至各國都點名讓李鴻章去簽訂,否則不予談判,這對西方列強有什麼好處嗎?

老趙 因為李鴻章權高位重,資歷深,他從鎮壓太平天國起家,然後鎮壓捻軍,建立北洋艦隊,才華橫溢,為朝堂尊敬。當時與他抗衡的,前期乙個左宗棠,後來乙個張之洞,但總得影響力都沒超過李鴻章。所以他幾乎是清朝這座大廈的頂梁柱,李鴻章做為代表,籤的合同有信用,清朝不好反悔,所以列強希望她做為代表,也就是不想在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