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系戰鬥機尾椎那麼長(如圖),裡面是什麼?

時間 2021-05-30 17:35:19

1樓:d2o2

如圖,個人認為尾椎的存在是蘇系飛機設計和工藝水平不足的表現。1.如果只是為了形成低壓區,只需要逐步過渡成椎形即可,而不會出現長長短短各種樣式,更不會出現蘇34那樣的長尾。

2.遠距雙發也無法說明尾椎的問題,一是遠距也沒必要搞長尾,二是蘇47說明毛子是可以做近距雙發的,可有趣的是,在近矩雙發的情況下,卻設計了雙尾椎,還是不對稱的。因此綜上個人認為,尾椎是蘇系設計用來調節重心和氣動中心位置的,俗話說"直不直,一瓢泥",尾椎就是這瓢泥。

2樓:劉甸初

是為了延緩氣膜破裂形成低壓區,低壓區會增大戰機整體的阻力。毛子發動機不好,氣動設計追求到極致,就將尾椎增大到這麼大的尺寸。類似的設計在車中也有,比如保時捷911車系的屁股很尖很長。

3樓:

蘇系戰機之所以幾乎款款都有長短不一的JB,

一是俄系發動機效能不夠好,

二是俄系戰機氣動設計並非如俄粉偽軍迷自以為是的完美,而是有為彌補發動機效能缺失而委曲求全的設計導致的氣動外形內在缺陷。

4樓:奇犽M

用來填補雙發動機之間由氣動布局產生的低壓區,減少飛行時的反向拉力,同時其中放置減速傘減小著陸距離。圖中的蘇34作為一種戰鬥轟炸機,主要是對地轟炸,其巨大的尾椎體裡面還有對後的警戒雷達,盡可能的增強自身對空中目標(敵方飛機發射的空空飛彈)的感知,提高反應能力和存活概率。

5樓:達瓦利希熊

先說尾錐的作用。尾錐很多戰鬥機都有,大小、位置各不相同,只不過側衛家族的比較顯眼,這也延續到了「拍扁的側衛」身上。

側衛家族(包括蘇27、蘇30、蘇33、蘇34、蘇35等)採用翼身一體化、寬距雙發動機吊艙布局,空氣流經機體,會在尾部形成低壓區,造成阻力增大。設計巨大的尾錐就是為了填充這個低壓區,並使空氣渦流附著在尾錐上,延緩破裂,改善空氣動力效能。

戰鬥機內部空間寸土寸金,這麼大的地方自然不能浪費。裡面一般放減速傘包、雷達告警裝置和紅外干擾彈。

蘇27,這個比較清楚。

減速傘包

另外,很多年前,俄羅斯就號稱蘇34和蘇35尾錐裡裝備了後向雷達,具備向後半球發射飛彈的能力。不過迄今為止,我沒聽說過任何關於側衛家族的後向雷達,以及後半球試射成功的訊息,不知哪位大神有確切資訊。

不過蘇34的尾錐裡面明顯不是後向雷達。

蘇 34戰鬥機尾翼中間那個延伸出來的物體(如圖)叫什麼?

Delai 尾椎蘇34裡裝的是雷達,不少戰鬥機裡裝的是減速傘,一落在跑道上呼啦開了的那個減速傘。優缺點麼,沒什麼好說的,是不是非要弄的像蘇34這麼大就看具體要求了,倒是這麼長這麼大的尾椎對大迎角起降有阻礙,起碼艦載機肯定不能有這麼大的尾椎。另外其他飛機的尾椎很難弄這麼長,在兩個尾噴口中間肯定要受尾焰...

蘇 27系列戰鬥機內油容量小考

我很喜歡小孩子和小孩子也很處得來,不過我不太懂心理學喔。我估計原因有 1.成年人考慮到兒童的心智發育還處在初始階段吧,需要用特殊的方式對待。而且我覺得和兒童說話不止是聲音萌萌噠這麼簡單耶,用詞啊句法啊也萌萌噠。一方面是萌萌噠的語氣是比較和緩的,這樣不會驚嚇到他們,在情緒上比較利於和兒童溝通。另一方面...

颱風戰鬥機和蘇 35都被外界稱為四代半戰鬥機,它們的效能之間有何差異?

1.雷達方面 颱風的雷達的記得連相控陣都不是。雖然之前有爆出颱風要用相控陣雷達,但是到現在為止應該還沒有實裝,對於颱風來說這不是什麼好事情。主要是沒錢。颱風戰機將換主動裝相控陣雷達今年末首 這個Captor E有源相控陣雷達到現在還沒有大規模實裝的訊息,不過我們既然是搞飛機,就拿最先進的來說吧,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