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多數中原王朝能穩固占領河西走廊,地圖上突出來的狹長的地方?

時間 2021-05-06 00:17:52

1樓:

一,耕地連連看:

古代西北降雨量比近代大,河西走廊沒那麼乾旱,所以農墾駐軍是可以活下來的。所以,漢代就通過河西連線到了西域。至於真正的苦寒高原,不毛戈壁那古代是真連線不上,很大原因是因為無法耕地,中華民族的本性就是依託於種地。

二,文化歸屬感: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中原文化遭到破壞,但河西走廊反而成了文化傳承的主力,藕斷絲連,可以說功不可沒,文化的凝聚力是不可小看的。

2樓:王大人

不能說穩固,河西走廊在清以前類似於邊疆地帶,屬於典型的農牧交錯帶,自身就容易為「華戎雜居」提供天然條件,即使是明清時期直至現代,祁連山縱谷中也有不少安多藏人和裕固族聚居。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河西走廊是個可守可棄的地方,當國力強盛時自然會進取河西,然後借河西實現對西域的經略,當中原王朝國力衰弱或周邊民族政權崛起時,河西也就容易游離於統治之外,比如五涼政權、唐朝後期吐蕃入河隴或者北宋黨項吞併河西三政權,但是這也不代表中原王朝的統治者甘願放棄河西,例如北宋初期把西涼府視為大宋版圖,北宋後期的幾次拓邊實際上都是想從河湟谷地威脅被黨項佔據的河西,進而達到剪除西夏右翼的戰略目標。

3樓:

我有乙個個人的想法,和你分享一下。基本理論其實就是中國地圖階梯理論,有興趣可以自己搜。總結的話有以下幾點。

一、得關中者可望河西,進可攻退可守。丟了關中的朝代都不能長期占有河西,就更不可能西出陽關,控制西域。二、預得關中,都長安。

三、青藏高原是否有強大政權。

4樓:世宗吳打鐵

這個方向不是「得漢中攻蜀地」式的順勢推進態勢,無法一戰而下就完了。而是為了佔得住守得穩甘隴就必須把釘子插到西域,掌握彼時的中亞形勢與變勢,因地制宜/審時度勢的要麼合縱連橫,甚至做攪屎棍也行。

高地不見得有實質利益,但一定要佔據前線高地!甘隴之地突入到西域的大骨頭就是「高地」的作用,既牽制外部異動更牽制外部人心。

實質就如同一把匕首。

5樓:玻里尼西亞太守

河西是去西域的要道,縱觀歷史,丟河西必丟西域,所以西域和河西是乙個整體,要麼都放棄,要麼都占領。自漢治西域,中原王朝都把控制西域作為強盛的標誌,所以才會把萬里長城都修到了嘉峪關。

6樓:燒大塊

河西走廊有草場可以養馬。

馬在冷兵器時代的意義我們現代人很難想象,宋朝沒有河西走廊,試過強制開封居民養,發現還是不行,只好和別人買

7樓:漠北

你看河西走廊橫跨的甘肅省,本來就像乙個楔子一樣插在內蒙青海新疆中間。

河西走廊天然的地理形態,又決定了它易守難攻的性質。

甘肅最中間最細的地方是嘉峪關和玉門關,兩個關口正好在蒙特內哥羅疏勒河附近,山區延綿。作為關口易守難攻最好不過。

8樓:寧夏

1 長城邊塞防禦體系

2 屯兵戍邊邊防國策

漢武帝時期收復河西走廊,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且修築了長城。東起遼寧虎山西至嘉峪關,有效的抗擊了入侵。

屯兵戍邊的國策,從西漢開始,每個朝代都持續的保留了這種邊防國策。

為什麼大多數飛機的螺旋槳是前置的,而大多數船舶的螺旋槳是後置的?

gjh1994 聽說直公升飛機如果機體過寬大,氣流吹在機體上過多,都會影響螺旋槳的公升力 飛機照理說前置螺旋槳吹出來的氣流會被發動機和機翼阻礙和擾動,對動力和機翼氣流都是損失。如果改為推式則全部螺旋槳推力,氣流不會受到擾動。設想一種上單翼貨機或客機,採用推式渦漿,因為機翼位置高,螺旋槳可以設計得很大...

為什麼大多數果實接近圓形?

昆塔迷 這個問題問題很具體,但是提煉出來的道理卻很深刻!你可以嘗試反問一下,再看看是什麼樣的!接著說說黃瓜,為什麼黃瓜生長空間沒有收到限制,卻不是圓的,又是長條的呢?這個就是因為黃瓜的基因決定的,黃瓜在不受空間限制的前提下,會按照基因的安排自由發揮,基因決定了長什麼形狀,那黃瓜就會長成什麼形狀。通過...

為什麼空姐大多數都很瘦?

方臉雲叔 行業標準及職業形象吧?當然行業標準也是會問標準的準則是什麼,從何而來.就說為什麼瘦 你去坐一次飛機 選個常規播音737坐坐 上去了你用心觀察一些走廊的寬度 我目測應該在60 70cm之間,有幾個拿個鄄城測量一下 呵呵 而亞洲女性胯寬平均值26.3cm.這個數值隨年齡怎麼增長還是縮減我也是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