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在二戰中犯下的最大戰略錯誤是什麼?

時間 2021-05-09 11:26:00

1樓:董文釗

動員太晚,如果41年巴巴羅薩前開始動員,南線多乙個集團軍,有可能直接一波打崩西南方面軍,至少不用從中路調兵延緩進攻莫斯科日期,巴巴羅薩可能就成了。

如果41年對美宣戰或42年莫斯科戰役失敗後動員,北非可以撐更久,南線史達林格勒守不住戰線也不會崩,43年很有希望議和。

2樓:德意志的勝利

我覺得沒有,要說有的話就是德國在資訊科技間諜保密工作做的太不好了,還是老方法老一套,英國破解了很多德國情報,還有就是沒有徹底改革導致的國家效率不夠高。至於一人打全場這種事估計習慣了。。。反正德意志就這個性格,我估計也沒招能拉到盟友。。

3樓:清源妙道大天使

沒有徹底幹翻英國的決心,德中國人最大的戰略失誤之一。敦克爾克可以原諒,但不進入西班牙,控制直布羅陀海峽,動搖英國在地中海的勢力,就是慫。

對蘇聯戰爭中,愚蠢的民族政策和占領政策,是德中國人的戰略失誤之二。

沒有集中力量攻下列寧格勒、基輔包圍圈啥的,雖然都是戰術性失誤,但也夠致命。

4樓:

在安撫住英法之前貿然入侵波蘭。

德三的方向是向東而不是向西(德三從上到下都不想再與英法開戰),入侵波蘭前德三一幫業餘政治家認為英法仍會綏靖(軍方包括戈林倒還頭腦清醒,問題是慕尼黑協定讓小鬍子封神了,反對的聲音已經沒市場了),於是雙方在波蘭突然攤牌了,再往下只能硬著頭皮走下去了。

5樓:王斯墨

有個挺有意思的事

其實巴巴羅薩計畫,藍色行動,堡壘計畫。蘇聯人都提前知道了……德軍在情報戰方面就像個弱智。為什麼呢?因為猶太人掌控了德國的科學技術,德中國人自己把自己的腦子殺了。

你的戰略別人都會提前知道,怎麼可能不犯戰略失誤

6樓:徐濤

轉折點只有乙個就是:英蘇入侵伊朗,禮薩汗被流放毛里裘斯英美對蘇俄的補給線打通了,二戰就沒懸念了

德國:對英美,勝在人事組織,差在物質積累;

對蘇俄,勝在財力物質,差在人力資源

單挑,任何一線德國都跟玩似的

但英美蘇一旦聯手

德國就悲劇了

英美援助蘇俄,東線有個日本擋著;西線曾考慮入侵瑞典都沒敢動之後才走得黑海補給線

當然,之前德國也錯過了幾次賽點

海獅,登陸就是勝利,是必勝之局;制海制空登陸場,只是多死幾個少死幾個的數學問題

但是政策點是:想招安英國,那就沒有辦法了!

之後,又把封鎖重點放在英國這邊,所以才有巴爾幹北非 U艇之類目的,就是鎖死地中海和大西洋,逼英國退出戰爭目標搞錯了:第一鎖不住

第二沒有陸戰死人

英美耗得起財政,但承受不了地面戰

蘇俄不怕死人,但就怕沒炮彈!

明白這點,一切都不是問題

7樓:黑暗城堡

德中國人到戰敗都沒有搞明白乙個重要的問題,要打敗乙個工業化的國家,英國也好,蘇聯也罷,僅僅靠自己的有生力量跟對方在正面戰場上血拼是毫無意義的,必須徹底摧毀對方的工業生產能力。以當時的科技來看,能夠達成這一目標的只有戰略轟炸!

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完全能夠支撐量產四發動機的戰略轟炸機,而現實是這些軍工生產能力主要都用在了裝甲部隊上面,然後白白耗在了無止境的東線。戰爭後期英美就是靠著戰略轟炸硬生生掐死了德國。

你前線的部隊再英勇,打出多好的交換比,都沒有卵用!

8樓:潘浩

最大的錯誤不在德國,除了在進攻蘇聯時,關於先拿莫斯科還是先拿大油田上面有些爭執外,基本沒犯錯。

英中國人居然在法國給幹趴下的時候,不和談是完全美想到的,元首敦刻爾克都放他們一馬了。而德國艦隊短期內搞不定英國佬,只能先賭一把,邊搞大西洋防線,邊加緊搞蘇聯。爭取在英美軍隊成型登陸前,搞定蘇聯,這樣還有一線生機。

當時英國艦隊非常強大,自保綽綽有餘,當時綏靖政策風氣那麼濃,和談可能性極大。堅持抵抗,勾搭美國,會讓其染指歐陸,成為新霸主,自己位置不保,也不符合攪屎棍利益。

只能說最大的錯誤,是沒派人搞死邱吉爾了

9樓:斯洛伐克三輪車伕

看邱吉爾的二戰回憶錄,41年以前,就英國乙個國家(+希臘)vs德國義大利,以及遠東的日本。蘇聯和德國眉來眼去,要不是意識形態實在差太多,早就綁在一起了(一起瓜分了波蘭,並潛在瓜分東歐,北歐如芬蘭,土耳其)。

如果蘇聯和軸心結盟,世界立刻完蛋——

德國專心打非洲,英國。從土耳其,埃及進中東。

蘇聯從高加索進伊朗。印度已在甕中。亞洲就是三個國家的了。日本海軍進澳洲,舊大陸已經完了。

10樓:GGYY

德國當時的領導人是非常少有的,非常優秀的,非東方的戰略家,

1,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一戰德國兩線作戰的窘境。敦刻爾克本意還是想作為禮物跟邱吉爾短暫地談合,還是為了避免兩線作戰服務的。

2,最大程度地動員了國家戰爭機器。維持民品生產量極大地鼓舞了士氣。很難說不好。

3,最大程度上團結了德國內部。靠極其鮮明的戰略目標。

4,最大程度上正確使用了坦克,轟炸機和潛艇,避免了一戰德國的陣地消耗戰的窘境。

5,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拿破崙的戰略錯誤。以消滅有生力量,破壞蘇聯國家機器,代替乾巴巴地占領莫斯科的目標。

為什麼失敗?

1,糟糕的盟友。

2,赤裸裸的罪惡目的。

3,盟軍總動員體量是軸心的五倍以上,打贏才是奇蹟。

11樓:柯基王

幫助義大利人攻打希臘……

1.二戰前的希臘和德國具有傳統友好關係(希臘的近代第乙個國王就是德中國人),原本可以妥妥的走西班牙弗朗哥的路線,結果因為墨索里尼的貪婪,讓德國多了一塊原來根本不需要的戰場,後來,希共游擊隊和南斯拉夫游擊隊南北配合,造成了德佔巴爾幹地區的徹底糜爛。

2.德軍由於在克里特島的空降作戰遭受巨大損失,從此放棄以傘兵作為主要突擊手段作戰方式,反而繼續了戰果寥寥的對英空襲計畫,埋下了日後德國兩線作戰的巨大隱患。

3.最災難性的影響:入侵希臘耗時5周,巴巴羅薩計畫被迫從預定的5月15日推遲至6月22日,使得德軍在夏秋季節的有效進攻天數減少了乙個多月,讓蘇德戰場的僵持成為了可能,並最終導致了德軍在東線的潰敗。

12樓:煙之騎士蕾姆

推薦乙個遊戲:

《文明5》

戰役蒙古的崛起

(需要選擇聖人或天神難度)

玩了之後你就會明白以下幾個問題:

1,為什麼日本沒有在918事件後收手專心經營東北。

2,為什麼德國沒有在閃擊法國之後收手專心經營歐洲。

3,為什麼中中國人常說「胡虜無百年之運」?

13樓:mark

德國動員太晚了,我覺得這是最大的失誤,如果從入侵波蘭開始就進入戰時經濟模式,讓軍工開足馬力,後面很多硬仗就能拼下來了。

另外,東線的棉衣要提前半年準備。

14樓:圖倫加利亞

希特拉在二戰中的錯誤,上面所有的人都認為是軍事戰略失誤這是很狹隘的。

實際上,希特拉在二戰中的錯誤,首先是政治性質的錯誤。

地理決定經濟,經濟決定政治,政治決定軍事。

而希特拉迷戀軍事上的勝利。

導致了他對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爭的戰爭基本面有了認知發生上的偏差

從認知發生的偏差,又導致了技術操作上的失誤。

先挖坑。

15樓:樵詩

就說幾個:

首先征服法國後對英作戰,無論是空襲還是水面還是水底的作戰,都是毫無意義的;

其次插手北非戰役;

第三是在東線過分僵硬的種族主義政策

16樓:皮卡丘

地理位置決定了,一定會兩線作戰。不管哪一邊都要全力以赴都不一定打得過,要是打贏了二戰才是奇蹟。即使德中國人知道了歷史走向,也不一定能打的更好。

對德國二戰來說,錯的不是他們,是世界啊。

17樓:牛牛

感謝指點,順序上記差了,還好整體思路沒錯。

德軍最大的戰略失誤是進攻莫斯科。縱觀二戰,德軍打的不是閃電戰,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石油資源戰,因為德軍進攻的一切效率均依賴於機械化部隊,最依賴的資源自然是石油。但很不幸,德國煤炭資源很豐富,如魯爾的煤礦,但石油確是異常的貧瘠,所以,德軍一開始就要「閃擊」波蘭,因為拖久了,石油消耗不起。

其實整個歐洲大陸,石油資源都不是很豐富,戰爭打到後期,德軍的機械化部隊就跟不上了,雖然煤製油技術在當時已較為成熟,但依然無法滿足大規模集團軍群的需要。

這個時侯,希特拉本來是計畫兩路出擊,這是巴巴羅薩計畫的一部分:一路莫斯科,一路高加索。初期,挺進莫斯科比較順利,所以黨內有人建議應該高歌猛進,政治>一切,且認為可以快速結束戰鬥。

所以抽調了進攻蘇聯的高加索油田的部隊,當時高加索油田產量可以達到1000萬噸,如果拿下,可以保證2年供給沒有問題。

於是戰線無比長,這是蘇聯最樂於看見的局面。這樣德軍的兵力已經稀疏到100公尺乙個士兵,根本無法組織起有力的進攻,閃電拿下莫斯科或高加索更是無從談起。最後的結局是莫斯科也沒拿下,高加索也勿望,此時德軍的石油儲備基本要論天算,強擼之末了。

隨後的史達林格勒戰役,更是石油補給短缺,且戰線已經綿延幾千公里,光是運輸消耗就很驚人,所以後來的戰況就很明顯了。

18樓:謝晦

德軍閃電戰的轉折點是希特拉命令古德里安第二裝甲集群的南下,古德里安飛往狼穴試圖說服希特拉但沒有成功,但這個關鍵的歷史事件中乙個至關重要的細節往往被人們忽略,幾個黨衛軍工兵葬送了第三帝國。萬幸的是,保羅卡雷爾在東進一書中記錄了這個細節。

19樓:陳四

個人認為,是兩線作戰。但元首其實不想對英國趕盡殺絕,打到英法幾十萬大軍困守敦刻爾克的時候,德國本來可以一舉殲滅英法軍隊的,但元首的想法是想和英國和談,讓英國體面點,利於和談,因為打垮英國對德國得不償失,如果能和英國和談,就可以集中力量進攻蘇聯了,所以元首下令停止攻擊,錯過了機會,兩天後才重新下令攻擊,但為時已晚,之後元首一直想和英國談和,但邱吉爾始終拒絕。蘇聯也在蠢蠢欲動備戰,等過幾年解決了英國再大蘇聯,那時候蘇聯都準備好了,所以無奈之下,德國只能一邊和英國打,一邊開始進攻蘇聯,德英法美都知道蘇聯不是好東西,是潛在敵人,所以元首認為英美不會援助蘇聯,只要先解決了蘇聯,回過頭來和英美談判或開戰都行。

不料英美居然會援助蘇聯,開戰初期,邱吉爾是希望德國和蘇聯兩敗俱傷的,但隨著戰局越來越一邊倒,英美怕德國滅了蘇聯後不是德國對手,才開始大批物資援助蘇聯,蘇聯冬天提前到來,德軍過冬物品沒有準備,天氣惡劣,道路糜爛,德軍推進被迫放慢,加之蘇聯人開始集中兵力總結經驗,戰局才逐漸穩定下來,說到底德國以一國之力對抗三個世界工業大國,失敗只是時間問題。其實,就算德國不進攻英法,先進攻蘇聯,也難保英法不會在德蘇打得難解難分的時候,進攻德國,德國要進攻蘇聯,必須得無後顧之憂,所以德國先打了法國,原本的想法是打了法國剩海對面的英國,談和了再全力進攻蘇聯,那樣就可以集中力量了。但沒料到邱吉爾死不和談,儘管英國也知道蘇聯是敵人,但是他們認為德國威脅更大,所以情願和蘇聯合作也不和德國合作。

說白了,元首並不是不知道兩線作戰不好,是無奈之下只能這樣做,今天各位侃侃而談德國那裡對那裡不對,當時要是換我們去指揮,絕對只會更糟,我們不是當事人,不了解當時的所有情形和因素,單憑史書,很難說那樣做對與不對。

如果二戰時德國避免幾個巨大戰略失誤,能打贏二戰嗎?

T ox 必敗,用我們今天的上帝視角來看。軍事軍事的角度上講戰略縱深太大。你可以打人家乙個冷不防,但是打不死人家就好比倆高手打架最後會輸在重量上。先說蘇聯,戰爭中期有1000多萬士兵,坦克生產量一星期可以達到2000輛tm我當時都不信。後來多方官方資料證實是真的。科研為什麼你有的東西我研究後不能有?...

二戰德軍在東線戰場的的軍紀如何?

魔法少女葉文雪 蘇軍是在軍紀偶爾失效下犯下戰爭罪行 日軍是在軍紀名存實亡下犯下戰爭罪行 而德軍,他們是按照軍紀的要求,有組織有紀律地去犯下戰爭罪行。 得分情況。德軍也是分好壞的 我們印象中燒殺搶的德軍帽子上有骷髏,他們叫黨衛軍。看起來這樣 帽子上是圓圈的叫國防軍。他們比較儒雅平和,一般不怎麼做壞事 ...

二戰中什麼主要原因迫使德軍在諾曼第失守?

盟軍計畫提出登陸時間必須選擇高潮來臨之時,同時應爭取有盡可能早的昼間光線,以便觀察敵之火力。經過慎密研究和查閱大量歷史氣象和水文資料,盟軍指揮部將行動時間確定在6月6日當地高潮到來前,太陽 微照 指太陽處於地平線12度時 以後約40分鐘。由於登陸時間選擇得當,盟軍登陸部隊不僅借漲潮順利衝上灘頭,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