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一些字的讀音到底應不應該較真?

時間 2021-06-19 22:10:28

1樓:沙蕾

我個人角度特別煩字的讀音變來變去,包括拼音,明明小時候是那麼學的,如果不是輔導孩子的時候發現自己變成文盲了都不知道修訂了更改了。

但是語文老師,你就是幹這個的,漢字讀音發生變化不可能不知道,不是較真不較真的問題,課堂上讀錯音算教學事故了吧

2樓:記憶開始的地方

在我高中那會,七月流火是天氣轉涼的意思,這是有古文出處的,老師還特意強調過,這是農曆七月,沒那麼熱,不要理解成天上往下掉火。

現在你查查字典,就有兩個意思了,翻譯成陰曆七月,就是天氣轉涼;翻譯成陽曆七月,就是天氣炎熱。

這跟讀音乙個道理。

3樓:宇佐無意樓

說服一直是shuo1。

勁字的兩個讀音釋義不同。

騎在新審音之前有ji的讀音,新審音後明確了統讀qi您這位朋友業務不熟練啊。

我也是初中語文老師。

語文教育在現在被誤解被忽視的原因就是太不較真。

我在這兒想怎麼說就怎麼說,

上課堂還不較真?你幹啥的?

4樓:春日宴

我最無語的是,學語文的學生辛辛苦苦好不容易讀對了正確讀音,字典卻把大部分人讀不對的音列為正確讀音……這對學習好一些的人公平嗎

5樓:拉鉤不上吊

換個角度吧,昨天晚上我幫我弟聽寫生字,「洛錘鑿焚」這幾個字多讀了幾遍。今天就給我推送這個問題了。我絕對懷疑知乎在監聽我說話。

6樓:

字音、字形,在秦之後,便有了法定的規範性。

也就是說,定音形的工作不是老百姓,老百姓只有按照權威使用的自由。

字音字形,《新華字典》【第12版】才是所謂的權威。

7樓:之也奈

大致上還是要按70年以來一直不變的方針: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你算老幾點。

實用性方面肯定是讀半邊更實用的。也是人民群眾更喜好的。

但在更高的層面,比如古詩詞,文學等就可以較較真了。至少不要一拍腦袋就瞎丁呂改。一是沒必要,二是沒內味。

不過普通話也不是什麼恢復上古雅音的發明吧,就是乙個為了團結工農方便交流的話。這樣也不用指責普通話嘛...

8樓:丹淅

該不該較真,和您所信仰的語言價值觀有關。

傳統的正音觀,以典籍記載的有傳承關係的反切為規範樞紐。以在時間上繼承古今,在空間上溝通南北,故而稱之「雅音」。「求正存雅」是傳統社會公認的讀書音理念。

與這種讀書音標準的「雅音」相伴的,是以文言作為書面語體規範的「雅言」。 相對規範性差、變動性強的口語而言,雅音、雅言是一種相對而言超越時空的漢語形式,儒家稱之「中庸」。

但新文化運動以後,為了改造「封建文化」,打破「封建文人」對底層百姓的文化「壓迫」,推翻了傳統雅言、雅音文化,打破了文言文、讀書音的權威地位,受「民粹主義」(平民主義)影響,語體上掀起了以口語為標準的白話文運動,語音上掀起了以北京口語音為標準的新國音運動,文字上掀起了便於底層百姓學習的漢字拼音化運動。——現代普通話便是繼踵於此。

儘管當代普通話的文化理念有很多邏輯漏洞,有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但整體上看,以從眾從俗為主線,走群眾路線。對於常用字,不拘泥傳統,以口語白讀為正,哪怕是底層百姓認半邊字、讀錯音,只要大家都讀錯,就算是對的。說的不好聽叫「法不責眾」,說的好聽叫「約定俗成」。

正如瞿秋白在《普洛大眾文藝的現實問題》所說:

讓紳商去維持滿洲貴族旗人的十分道地的上等京話做「國語」罷,讓他們去譏笑藍青官話罷。

普通話改音有好幾種情況:

一、生僻字、書面字等以訛音為正者。比如 「唯唯諾諾」的「唯」。舊切「於水切」,上聲,折合為普通話應為 wěi ,今普通話去掉這個多音字,讀作wéi。

比如「鯨」,應讀作「黥」,今依「文盲音」讀半邊字為「京」。比如「蕁麻疹」的「蕁」是「」的異體,從「燅」或從「燖」省,今讀半邊字為「尋」。

二、生僻字、書面字等以土音為正者。比如北京音分不清前後鼻音(抵顎韻和穿鼻韻) in、ing (口語部分不分,京劇韻白整體不分——可能明清時受湖廣、江南語音影響),普通話受北京音影響,亦用土音。「馨」,呼刑切,應作xīng;「貞」,知盈切,應作 zhēng;「聘」,匹正切,應作pìng等——普通話則一律用抵顎韻(前鼻音)。

五、廢除語法意義的破讀。如 「說服」的「說」要破讀為去聲「舒芮切」,「鐵騎」的「騎」要破讀為去聲「奇寄切」等,今普通話將大部分破讀刪去。

六、其它情況的多音字。

比如您所說的「堅勁」一詞。「勁」,傳統反切「居慶切」,應讀為「徑」,穿鼻韻(後鼻音),作形容詞,強健之義。但口語中出現了新的名詞用法,表示「力氣」,讀抵顎韻(前鼻音)。

鄭燮《竹石詩》中為「勁」的傳統用法,理論上普通話應讀為jìng,但讀 jìn 也並不違背普通話的思想理念。

最後說下我的觀點,不求認同,只供參考。普通話的設立,是近代外來思想色彩較重的一種語言文化形式,壓根就不是為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服務的。它追求實用價值,不注重歷史文化價值、文學美學價值。

以基礎口語交流為至高追求的普通話,就不是一種文學語言,它就根本不適合用於閱讀中國傳統文學作品,尤其不適用於以聲韻為基本載體的古典詩歌,它會白白浪費掉作者用心構建的聲韻之美。 傳統文學作品的讀法,也並不是現在這種從西方引入的話劇腔、播音腔。所以既然是用普通話讀古典文學的話,就不用計較那麼多了。

如果您想用傳統方式來讀古典詩歌的話,可使用中國的傳統吟誦方法;在字音上,可根據傳統字書反切,按一定規則折合成現代正音,即讀書音。

9樓:丁仲堃

學生時代無法細講音韻學知識,教育界又生怕多音字影響學生識字,近年來看到社會現象就是從前的書本讀音被口語中出現頻率更大的讀音取代,堪稱現代版的白讀取代文讀運動。

果真如此麼。

大抵沒有人去衡量過影響是否有那麼大,畢竟九年義務教育只能算是庸俗教育而不是學術教育,學生會讀會寫,不會查一查即可,沒幾個人會當做多嚴重的問題,它又不會影響你今天賺幾個錢。

不過個人認為,作為老師和學生,還是要較真的,較真是脫離庸俗需要的一點堅持,或者說,如果不想當工具人,還是要較真一點的。

10樓:胡圖圖

我也是乙個喜歡對字的讀音較真的人。

之前看到一段話,說語言是為人服務的,所以怎麼讀的開心就怎麼來。大概這個意思吧,說的挺對的。

可是語言不是為乙個兩個人服務的啊,是為乙個集體,這時候乙個統一的標準就顯得尤為重要。

尤其是中國的多音字,不同的讀音不同的意思,雖然很多意思都大同小異,可是差之毫釐,謬之千里。

我才20,一些我學過的字就已經改革了好幾次,不停的因為大眾的讀法而改讀音,於是一些人讀這個,翻出來她那個年代的字典,另一些人讀那個,翻出了又乙個版本的字典。字典與字典的差異由此體現。

如果說一些生活日常的字,你根據多錯的人多而改,也就罷了,服務大眾嘛,誰讓讀錯的人多呢。

可是古詩詞,文言文,改字的讀音真的是萬萬不可的。

那些字的每乙個讀音,都牽扯到它的意思,如果有通假字,更是會讓意思天差地別。初中高中的語文老師都知道,文言文翻譯裡總會有乙個得分點是通假字翻譯出來。

我們說話真的是為了把那個音讀出來嘛,不是,是為了表達那個意思。因為大家生活在同一片環境,所以即使你沒有表達出那個意思,我也猜得出來。但是這是我猜出來的,而不是你表達出來的。

可是因為讀錯的人太多了,所以他們之間不用互相猜罷了。而我們讀對的翻開來改版過後的字典,被迫改了讀音。

每年,總會有初中的語文老師急急忙忙跑到教室,同學們,新華字典改版了,我們以前學的是錯的,現在的正確讀音是這個,大家不要讀錯了。於是,錯誤讀音翻身農奴把歌唱。

我真的不希望,將來乙個求知若渴的孩子,糾結乙個字的讀音為什麼是這個意思的時候,需要考古才能知道,原來它的讀音改了。

一些ap型輔助應不應該ap裝?

鄭澤群 輔助的核心思路並不是保ad,而是在沒有兵線資源的情況下為團隊做出最大貢獻。保人是一種貢獻,打傷害也是一種。只是傳統輔助很多ap加成不高,又會因為資源少帽子法穿棒這種有額外收益又取決於基礎ap的裝備成型晚。所以一般建議先做工資裝軍團需要的話補坩堝。對於維克茲婕拉這種與面具像性高的,或者凱南莫甘...

正在準備專公升本的我,應不應該分出一些時間和室友聚餐喝酒?

老小哥 你要學會管理你的社交,無意義的喝酒聚餐是在浪費你的時間,除非聚餐喝酒你能對你起到什麼幫助,哪怕是精神上。不然就是無意義社交 建議不要。我是19年參加專公升本考試的,臨近考試還有不到二十天的時間,那時候復聯四上映了,和我一塊備考的男生非要讓我和他一塊出去看電影,我拒絕了,那時候時間根本不夠用壓...

對於現在的孩子,到底應不應該逼著它們去學些技能?

完形教育 為什麼要 逼 呢?用到這個詞,就說明你想讓他學他不感興趣或你喜歡的東西。乙個身心健康的孩子,不用你逼,一定願意學習一些東西。教育的目的,是去發現孩子的興趣,然後協助他深入堅持,因為有了興趣,內動力就有了。而當你逼的時候,有可能他本來想學也不會去學了。 二姑娘 其實人學習那麼多能,到頭來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