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老師都強調要用英語思維讀英文,而不是在腦子裡把英文翻譯成漢語再理解,這種操作對嗎?

時間 2021-06-15 23:49:30

1樓:Cherry Chen

這個需要乙個過程,剛開始時,有些地方的表達如果卡住了,在大腦裡轉換成中文,幫助理解,也是可以的。每個人的思維習慣和特點不一樣,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我多年前看過一位香港的英語學者的節目,他在談到學習英文時說過的一番話,我覺得挺有道理的。他說,我們的母語是中文,所以我們用中文的思維去表達英文,也沒有錯,關鍵在於你的表達,有沒有存在邏輯和語法上的錯誤,有沒有影響了溝通。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我們在聽國內的人說英語時,聽起來會比聽外中國人的英語輕鬆,也更容易聽得懂,除了與他們的發音有關,更大的原因是母語為中文的人,在說英語時,他們的思維方式,是我們熟悉的。

語言本來就是不斷進化的,它的表達也會因使用國家以及其中國人的思維習慣而變化。現在西方國家與中國的來往越來越密切,他們學中文的人也越來越多,但他們很多人在說中文時,有時也會有西式思維的特點。

我覺得,中式思維的英文和西式思維的中文,都會成為語言的特色,反映著時代的變化。

所以,我個人覺得不必太糾結這個問題。要有自信反而更重要。

2樓:嘰裡呱啦

乙個人的思維形成了很久,這種就母語對第二外語的阻礙作用。多想想英語思維吧,比如人家怎麼表達,行文邏輯如何,如果你一味要中文再到英語日語就太麻煩了,每個語言有自身的邏輯特點,比如英語多用it做主語,很少說我覺得怎麼樣,代詞啥的也比較多。至於日語,我是沒有這種習慣,日語的順序和修飾跟中文也是不同的,牽扯的尊敬和謙卑是很難用中文去理解的。

比如日語的動賓結構,先賓後動,句子要從後往前看,養成這種習慣,比如再見的不同表達,表示我想要有很多表達,尊他和自謙又不一樣。

英語思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學著省略往中文過渡的環節,啥都不一定非要翻譯,文化的不同決定了某些東西翻譯出來你也不能理解。就想中國的成語和歇後語一樣,一般的文章,都是提出問題,擺出觀點,例證,昇華,基本都是這個調子。

這裡說乙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中文我的錢不夠花了。

如果說成英語,My money is not enough to spend.乍一看沒有問題,這句子就太中式了,沒有人這麼用的。

時間久了,慢慢就有感覺了,如果你一篇文章都是I...,說明你還得多練練,而且估計有很多語法錯誤,單三,時態,單複數。

最後,學習語言學習的更是一種文化,一種思維模式,一種習慣,母語對二語既有促進,也有阻礙作用。多體會,多看,多記人家的表達方式。

大學英語老師說要養成英語思維,就是說話不經翻譯而是直接說出來?請問這種能力怎麼培養?

別被老師忽悠了,你問問他自己能做到母語人士的程度嘛,畢竟是第二語言,你只管多背單詞多練口語這個東西是你學英語自然而且產生的,而不是你短期刻意訓練能出來的。話說回來了,培養英語思維能幹啥,你想和人家流暢對話,就多練口語,敢說,你想練寫作就積累表達和觀點,不斷練習,只要你認真肯花時間,肯定都能取得突破,...

發音不夠標準的英語老師算不算一位合格的英語老師?

卡卡老師 我個人覺得不夠,滿滿的鄉土氣息的老師,我一定不會喜歡。就好比,我的語文老師,滿口的地方方言,我是無論如何也不愛上他的課的。 Doris 我覺得要看英語老師教在哪乙個階段的學生,如果是幼兒園 小學的話我覺得發音標準還是很重要的,畢竟剛剛起步,就像學說話一樣,剛剛開始學的時候教你的人不標準,對...

想在國外讀研然後回國當初高中英語老師可行嗎?

上網的五毛小粉紅 你不覺得血虧嗎.英國的研,說是水,但是其實學習任務很集中,考試難度也不低,學費也並不低啊。另外,你想教書感覺也要學個教育型別的專業,與之相比難度相似的不如學翻譯。再說錢的問題,國內初高中老師的話好像很看教齡考核什麼的.說實話我感覺你非要教書,不如去新東方,回本週期還短。 你好你想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