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很多時間去思考一道難度比較大的題而且最後還沒能解出來,這樣值得嗎?

時間 2021-06-06 17:18:36

1樓:愛笑的Alfred

我也想知道。上高中時就遇到過一道數學題花了好久,有時候能做出來,更多是做不出來。特別花時間,經常數學作業做不完。

後來準備考研的時候也是,一道題花好久。現在依然會遇到這種情況,心裡面不甘心,把自己想到的方法都試試,但是真的太花時間了。往往看了答案就豁然開朗,但是沒有答案怎麼辦?

有時候考試也會在某一題花費大量時間,不過考試時會給自己定規定,一道題多長時間沒做出來就下一題。但是做作業的時候真的很痛苦

補充一下最近的體會:認真思考有助於理解原理,正常的試卷中解題是一種技能的應用。有人把研究生課程中的「應用數學」稱為」背誦與應用」,用調侃的方式說出了在不能完整推導出原理的情況下的解題方法。

回到高中數學,除了壓軸題級別的題目,正常題目需要花很長時間(超過半小時),我覺得應該是說明方法沒有掌握,需要去學習對應的解題方法。然後在學習方法的過程中,深入思考,舉一反三大量練習。不建議在沒有學會的情況下做大量(超過1個小時)的思考和推導。

邊學邊思考邊記憶真的比單純的學習或者單純的思考要更為有效,是通常情況下更好的應試學習方法。

就我自己感受而言:短時間內學習了很多新知識,但是沒有去做題去推導去思考的話,下次遇到了解題方法相似的題目,會有中似曾相似的感覺卻解不出來,或者有的時候遇到了不會做的題目,覺得好像這個方法能往下做一部分,另乙個方法好像也能往下走幾步,很迷茫卻沒有明確的解題思路,最後也不一定得到最終結果。不思考一方面是沒有舉一反三的能力,一方面是吃不透原理,不清楚適用場合。

做題中還會遇到另一種情況就是,一道題目覺得自己有點思路,於是思考了很久,反覆嘗試各種方法,但是依然解不出來,這也就是題主問題中說的情況。我覺得此時應該是方法沒有掌握,如果能在一定的時間內(比如說30分鐘到1小時)自己推導出來了解題方法,那會很有成就感,此時別忘了用心記住這個解題的思路以及思考為什麼能這麼解。但如果說花了1個小時還沒推導出來,而這個題目從分值、難度等等方面判斷它又不應該花這麼長時間,就說明方法可能不是我們想的那樣,建議暫停推導去學習答案中的解題方法,然後邊學變思考,並通過大量練習去鞏固。

這樣的建議是基於親身體會和以下的乙個判斷,方法不對的時候,可能會存在自己都沒意識到的思維的侷限性,你所掌握的解題方法在這個框子裡面,而題目需要用到的方法在框外,這個時候光思考自己框內的方法不如先去學習這個方法,然後把這個方法放到自己的框子裡面。從實際效果上看,一道非壓軸的高中數學題花了很長時間,是一種時間效率低下的應試方法。這麼說我很抱歉,可能會傷害一些同學的積極性,但是我當年也是這樣的,現在從應試的角度,從追求更高的學習效率的角度,我認為應試本身是需要講究學習效率和解題效率的,「慢就是不會」是我高三數學老師常提的名言,應試教育要的不是數學家,而是選拔出有足夠理解能力和技能應用能力的勤奮的未來腦力勞動者。

換種說法,對我而言 「殆」假借為「怠」,可以指效率低。對症方法就是解不出來的話,控制思考的時間,學習題目對應的解題方法,並通過大量練習掌握它,做到邊學邊思考邊記憶。

花很多時間讀閒書真的有用嗎?

業餘讀書人歇著 讀書可以有有效和無效兩種功效 下面逐一為您講述 有效 所謂有效即滿足需求,例如精神需求 技能需求 精神需求指的是人對於生活的意義等高層次求知慾望,為了滿足這一慾望,人們會主動閱讀一些信仰類書籍 技能需求指的是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需要掌握一些具體技能,於是人們通過書籍進行學習和探索 無效...

為什麼閱讀理解總是做不對?花很多時間?

孟成真 提高閱讀理解力要結合上下文 作者時代背景等來理解,還有更重要的是要有邏輯思維能力。閱讀理解的層次有初淺的 有深入理解的,初淺的主要是對表面上的字詞有識別的能力,但作者深層次的表意不一定能明白。比如,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寫的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英雄聯盟》中有哪些英雄值得去花很多時間去研究 練習?

張真真 如果你想路人局自行c帶動隊友和諧上分的話,上單首推劍姬壓制帶線,中單卡特壓制遊走,打野豹子發育抓人兩不誤,ad老鼠發育團戰爆發一波團滅帶走,輔助錘石帶四路節奏起飛。 七月 快樂風男啊!如果喜歡玩亞索的朋友們願意多花時間研究練習的話,應該就不會十個亞索九個坑了。那樣再碰到隊友選亞索,遊戲體驗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