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看了很多書,還是有很多普通的人?

時間 2021-06-01 09:56:05

1樓:

要看悟性和人生閱歷。

哪怕讀書萬卷,悟不出來,也效果不大。

同一本書,不同閱歷,不同年齡看了會有不同的感受。

比如紅樓夢,初中的時候看不進去,高中的時候看多了瑪麗蘇言情,就覺得紅樓夢也一般嘛,一大把網文作者能寫出這種。等到大學的時候看就變成了完全被這本書折服,只可遠觀不敢近看,再也不敢說這本書不怎麼樣。

如果你企圖通過看書從而變得不普通是不現實的,書只能讓你的精神世界更豐富,並不能給你提公升閱歷等。

如果你想變得不凡,你還是認命吧,這輩子就是個普通人了,不凡的人不會問這個問題

2樓:方鴻漸

知識不需要對成功負責,需要對成功負責的東西,叫技能和運氣,然而現在很多人,分不清兩者的區別。

貴人相助、目光如炬、見解獨到、見微知著、殺伐決斷、識人之明、人情世故。這些都是成功的因素,豈是讀書能得到的。

3樓:佟筱芳而

閱讀的過程是乙個不斷思考的過程,我發現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能夠在其他人被牽著鼻子走的時候,保持自己的理性判斷,遇事總要問個為什麼的,心中總有一桿秤。

這心中的一桿秤是怎樣形成的呢?

年長的人靠經驗,經歷多的人考閱歷,而像我們這種一很年輕、二無閱歷的年輕人,就只能靠讀書了。

我們和這個世界溝通的最有效方式就是閱讀了。

我們看中國當代很多作家的作品,很多筆墨都在渲染那段灰暗的歲月,你會發現通過讀那些文字,你和那個時代隔得很近,也能慢慢理解父母日常生活中的無趣。

當你靜下心來翻翻歷史讀物,或許有一瞬間,你能發現「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的經典橋段;帶著虔誠之心去讀《論語》,或許你會發現孔子他老人家沒有傳說的那麼面目可憎,他只是想讓人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中做乙個中正的人,克己復禮、溫柔敦厚。

儒家學說從來不是壓抑人性,只是因為它容易被利用罷了。

你想知道什麼是偉大的愛情,可以去看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你想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美,可以去讀川端康成筆下的雪國;你想被溫柔、優美、豪爽、志氣環繞,你可以去讀唐詩背宋詞。

這些都是我們普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劑,是我們普通人可以隨意享有的精神盛宴。

這個世界既複雜又簡單,每個人與它對話的方式各不相同,可是正是因為你還是個普通人,你才能如此心平氣和地和它交流。

王陽明龍場悟道,朱熹格物致知,他們都領悟到了「道」,所以被稱為聖人。

可是明白了之後呢?他們還會對這個美麗又殘酷的世界抱有希望嗎?

我們普通人對這個世界懷有更多的期待,生活中的驚喜才會越來越多。

生活常常將我們一顆滾燙的心澆得透心涼,看過太多人性中的自私冷漠,你還會再次對這個世界一見鐘情嗎?

文學作品中常常剖析人性,把它最黑暗的部分展示給人看,但是它們同時還會告訴你:這個世界上的惡是強大的,但善與美更強大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普通」竟成為乙個貶義詞,暗示乙個人活的多麼辛苦,還過得那麼沒用。

你讀更多的書,就是為了讓自己變好、知識儲備更多、甚至出口成章,碾壓無數不看書的同齡人,尋找利用這個普通人都可以用來和世界溝通的媒介尋求優越感。

可是卻忘了,讀書就是要讓你成為真實的自己呀。

貪得宇宙矮,知足天地寬。

我們既生在當下,當以當下的感受為樂,西天是夢幻的,而人類早已不是做夢的少年。

4樓:璘玢

這就像韓寒在《後會無期》中那句話「我們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看書是一種輸入,而經過個體轉化後的輸出效果卻會因人而異。另外,想要超脫「普通人」的設定,還有天賦,背景,機遇,閱歷等重要影響因素,看書僅僅是一種提公升認知的方式。對於以上幾點,不可控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單就閱讀而言,影響輸出效果的因素也多種多樣,比如:

1.有的人閱讀量雖大,但其中有營養可獲益的不多

2.書中的很多經驗有特定的歷史/地理/文化/機遇等客觀條件,大多數時候僅可參考,無法直接指導實踐。

3.太多人在看書過程中其實是在找「共鳴」,或者單純的獲得樂趣,而並非本著指導實踐的出發點。

4.閱讀只是認識層面的,實踐才能出真知。

當然,愛好讀書還是好處多多,可以讓你不斷優化自身版本,越來越優秀,從而提高自己變成「非普通人」的概率。

5樓:地球一枝花

我想真正看很多書的人不會問這個問題。。。

一,看多了,也就看淡,平凡普通又如何,關鍵是活出自我了嗎。

二,普通這個詞啊怎麼定義?自上帝視角,上公升到較長的時間週期,世人都平凡。如果按我的定義,其實頂尖名校那一級的,年薪至少百萬的所謂精英也就那樣,大家都差不多~至於你要活成馬雲,楊振寧先生那種對當代乃至後世有較大影響的普通人,呵呵,看運氣~書看多了,不管經濟,哲學,歷史還是其他領域,都能驗證大數定理,中心極限定理。

人們通常都是高斯分布的中間位置,你想成為兩段的存在,天分,努力,運氣缺一不可。而且第三個元素在越往曲線兩端走扮演越重要的角色,畢竟是要成為低概率的存在,本身就很靠運氣~所以吶,運氣那麼重要,也就回到第一條,看淡了~

盡人事,聽天命~至於順還是逆,隨心意~

6樓:焉行止

可能因為對普通和讀書的定義都不同吧

讀書(雜書,非專業課本)修行的是個人內在,本身就和金錢,本領,地位這種在外沒有關係,想要變得擁有的東西不普通,不如去投資,實操,給有錢人賣命,創業,讀課本考名牌。

變得不普通需要有本事,喜歡讀書和喜歡游泳健身一樣,你可能奔著變瘦,變健康的目的而去,並且可能達到目的,但你要是在指望下班遊兩圈就能拿世界冠軍,是不是有點過分了?那不叫讀書,那叫鑽研。你要是能像運動員一樣把指紋都遊沒了,那你鑽研鑽研著就不普通了。

但普通人遊幾圈覺得運動量夠了,好好生活的質量達標了,開心了就行了,這就是讀書。

那大眾推銷讀書,崇尚讀書,因為讀書有益,但益不在成為頂層人物,不然大家都讀書發家致富了,誰從搬箱子開始,誰拼命擠進華爾街,但讀書如同所有向善的愛好,能給你快樂,而且能給你啟發,可能啟發不了你如何賺錢,但能啟發你看明白一些事,活著不那麼擰巴,豁達地活著,為有乙份能讓自己變好的愛好而開心地活著,也可能沒那麼普通,又或者普通地幸福著不好麼?不好的話你發奮專研去吧!

7樓:Monica

書跟書還是不一樣的,讀那些雞湯文的和那些讀名著的人思想層次是不一樣的,讀文學的跟那些讀哲學邏輯學的也是不一樣的,反正,書跟書還是有層次的,讀書的人也參差不齊,對書內容的掌握也不同。最後,讀了多少書算多呢?我感覺讀書多少都不算多。

為什麼看了很多書,知道很多方法 很多辦法,但是具體到生活還是會該幹嘛幹嘛

Coisini.Ireland 知行合一,是很難去做到的,常言道,道理都懂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所以有很多我們所認為有見識才華的人,都活的非常簡單樸實,追求的不再是物質,而是精神世界,表面無異,內心通透,如修行之人所認知的世事的無常,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需要時間才能將知識逐漸沉澱到生活。 紅河谷...

為什麼有人看了很多書,卻還是沒有成長

護林員 這個原因,我覺得挺多的,我們可以簡單的分為內部的原因和外部的原因。1 內部原因 讀書太亂,沒有系統。讀很多書,也要看讀什麼書。如果全是一目十行的網文,那麼讀再多的書,給自己帶來的改變都是微乎其微的,甚至會沉淪在爽文中無法自拔。所以說讀什麼書很重要,當然如果讀的都是有用的書,但是太亂太雜,耗費...

為什麼看了很多書,但是真正得到的不多?

一條鮮魚 我看的書不多,看的高分電影也不多,你要問我記得裡面的人物嗎?我不記得。但是,如果你問我我得到了什麼,那麼我可以說,至少我學會了思考。我現在不會隨便的去發表乙個觀點,不會隨意的決定一件事情。可能有人會說這些和我讀沒讀書無關,那麼你去試一試,帶著自己的想法去看書,會有不一樣的效果的。 別被我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