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在金融學領域的學術成就是否比經濟學更大?如是,為何?

時間 2021-05-05 15:59:52

1樓:

編委是什麼? 陳曉紅不是ECTA AE? 金融經濟學是經濟學分支,這完全是拿蘋果皮和蘋果比。

其他領域華人牛人也不少。當然金融是比較大而重要的分支,所以有所謂金融Top3雜誌。不管哪個領域,最出色的文章還是會優先考慮經濟Top5。

2樓:伊芸

金融經濟能分那麼開麼?熊偉老師的大作還是經常拜讀的,他二月說」中國的漸進改革現在會由於市場的迅速反應而使得改革不再推進。「

想一想雄安,這真是餘音繞梁。剛說完就被印證了。

不能簡單把熊偉老師歸為傳統的金融領域教授吧。

3樓:

一、中中國人計量和金融差不多強。

計量老一輩的鄒至莊,然後蕭政,然後大陸改開後出去的陳曉紅、白聚山、李奇、洪永淼等都是非常厲害的。和熊偉年代相仿的洪翰也是斯坦福的正教授。

這些年畢業的比如Chicago Booth的Dacheng Xiu,Duke的Jia Li,都有很大希望在頂尖經濟系拿到終身教職。

二、我水平有限,只能拋磚引玉,我覺得中中國人金融強可以從兩個方面解釋:

1、比較適應中中國人數學能力強的特點

2、金融學熱門、收入高,把中中國人裡做研究的好苗子吸引到了這個領域裡

第一點:中中國人在金融這個領域比較容易出成績,意味著同樣的人才進了這個領域可能結果會更好

再說一遍自己水平有限,我只能從結果上反推出一些結論。

很多人做研究是跟著興趣而不單純是比較優勢走的,比如白重恩、李稻葵兩位老師,白重恩老師數學極好,科大郭沫若獎學金、UCSD數學博士、去哈佛的時候手裡都有Annals of Statistics發表了;李稻葵老師畢業去了Umich經濟系,據自己說放棄了NYU Stern金融系的工作offer。因為研究的方向不是很容易出成果、受到關注,很遺憾他們工作七八年後都沒能拿到美國比較好經濟系的終身教職,都去了香港。

試想如果他們專注於金融、計量,以白重恩老師科大+UCSD概率統計博士的數學底子又是在哈佛搞這兩個領域會比上面那些在美國名校拿到終身教職的人差嗎?李稻葵老師要是一門心思去Stern搞金融,成績也只怕不在梅建平之下吧。金融和計量中中國人的高成材率和比較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讀金融在商學院當教授工資就高,去了業界掙錢更是多,這一點吸引了很多讀經濟學的學生甚至是理工科學生進入這個領域。

鞠建東老師就說自己去了PSU以後老想往金融系轉,有這個想法的人恐怕是相當多的。舉例子的話:王江是賓大物理博士畢業後轉到沃頓的,餘劍鋒、王能、熊偉也各有各的理科文憑,何治國、張櫓都是從經濟博士專案transfer到了金融博士專案。

如果做乙個統計的話,金融學的這些成名人物轉專業比例應當相當之高,能成功轉到金融的都是原來學科裡的精英,很多經濟博士大概也曾想去金融但畢竟沒那麼厲害最後轉專業未遂。

所以做金融的這幫中中國人可能更是優中選優的天才,本來就厲害,換到經濟學的某個其他領域甚至原來學的物理什麼的,也一樣要成為大牛的。

4樓:名為ECON實為CORP

我覺得不好比較。

數top雜誌文章的數量還是數引用量?

非金融領域的華人經濟學家我也能列一長串兒。論影響力可能經濟學領域的更勝一籌,不過影響力這種東西是見仁見智的。

至於top雜誌編輯,首先JF好像也夠不上top5的級別;其次,跟JF同級別的Journal of Econometrics,Editorial Board裡有1/3的華人姓名。

金融學術領域純粹的資產定價理論(asset pricing)是否已經比較完善很難做出大的突破了?

已登出 也可以嘗試嘗試Machine Learning 在Empirical asset pricing中的應用,最近有一遍關於這方面的文章可以參考參考Empirical Asset Pricing via Machine Learning。不再是傳統的線性回歸了,如果這方面有研究突破的話,說不定可...

國外主流的金融學 Quant 學術期刊有哪些?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Econometrica Journal of Banking Finance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

現在行為金融學領域最前沿的東西是什麼?

傑瑞德 最前沿的是能賺錢的東西,比如對某個行業的理解或業務積累到可以為公司創造收入,那就是前沿的玩意,至於什麼所謂的理論,你沒法用這些先進玩意為公司賺錢那就跟雞肋沒啥用,投研還是要實實在在一點,什麼行為金融理論能為交易帶來利潤嗎?從教學生角度,能用來解釋金融現象沒問題,從創收角度,就成了廢物。ps....